开学(61)

二来,他们是支教老师,按照合约只会来这里两个学期,今年他们能确保落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套校服,等他们走了,他们很难确定张校长还会把穿校服这个习惯保持下去,不如现在一次解决。

最主要的是,这个钱不是他们的,是网友的爱心捐款,不是他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如果要对所有人负责,就应该每个学生都有,不然会让人觉得他们暗箱操作、克扣校服款了。

所以张校长的意见固然合理,可是他们却不能听他的,只买三年级以上学生的衣服。

“只是一个买校服的小事,就有这么多互相不能说服的地方,果然想要好好支教,光会教书还不够啊。”

想到最近发生的这一连串事情,苏丽不胜唏嘘地说,“幸亏我是和你们一起来的,要是就我一个人,肯定搞不定。”

就不说有商有量了,最大可能是和之前的方老师一样,被气走。

“别感慨了,网上多少人还在看着黛文婷下一步怎么走呢,赶紧把校服买了!”

秦朗一边和淘宝店家讨价还价,一边催促苏丽。

钱在黛文婷账户里,所以用的是黛文婷的淘宝账户买衣服,但黛文婷并不会还价,这个活儿就交给了秦朗。

给孩子们量身长、统计数据的事情就交给了苏丽和杜若。

“知道了知道了!”

苏丽哪里敢偷懒,抄起桌上的卷尺,拉着杜若就去给孩子们量身高。

一开始苏丽还想一个个量,还是杜若阻止了她。

她记得她上学时候买校服之前是老师在课桌前画了个身高树,他们一个个站过去比划,有一个人负责记录,一个人负责报数的。

这么做,比一个个量快多了。

左右校服都是要放松一点尺寸的,往大了报肯定没错。

于是到了课间时候,杜若就在讲台前面画了个身高树,开始念孩子们的名字,一个个上去量身高并往大一点报,苏丽就负责记录。

为了维持秩序,量身高是从高年级的孩子开始的。

六年级的孩子们已经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一个个眼睛放光地上来,有些很难抑制内心雀跃地还会问比较好说话的苏丽老师:“老师,是要买新衣服了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的,有些还会提出自己的要求。

“苏老师,我的衣服能不要那么大吗?我的衣服都好大,我想要一件合身的衣服!”

“苏老师,我喜欢穿带拉链的,不喜欢扣扣子!”

“苏老师,能买点拉链吗?我的衣服拉链老坏,还要缝扣子!”

农村的孩子衣服都是往大了买,希望能多穿几年,经常看见孩子袖子裤腿拖老长在地上走的,于是苏丽也理解他们爱美的心理,有些要求也都在记录本上注明,准备满足了。

低年级的孩子就比较懵懂了,但红星小学每个年级的教室离得近,即使是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也听到了隔壁在嚷嚷买衣服什么的,到量身高的时候也很开心。

家里有哥哥姐姐的小孩子,绝大部分是穿不到新衣服的,只有父母打工回家时有可能收到这样的“礼物”。

量到一个一年级的女孩时,她鼓足了勇气,问苏丽:“苏老师,给我的衣服,能做的小一点吗?”

苏丽之前听到不少孩子的要求,有些也要求合身一点,还没有哪个是希望穿小点的。

她一低头,见是班上很少说话的一个学生,叫马珍珍的,于是摸了摸她的头:“马珍珍,你以后还要再长的,买小了穿不了一年就穿不得了,得买大一点。”

马珍珍眼里闪过一丝失望,紧抿着嘴没说话,让开位置让下一个孩子去量了。

杜若听到“马珍珍”的名字就看了过去,她还记得这个孩子,之前她奖励过马珍珍一包饼干,却差点害她被班上同学当成小偷,引起过一阵骚动。

这场风波过去后,马珍珍依然还是胆小木讷,但至少班上同学都认识了她,她也陆陆续续有了几个好朋友。

杜若下意识的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喊住了马珍珍,蹲下身问她。

“马珍珍,你为什么想要衣服做的小一点?”

“因为家里的新衣服,都是哥哥们穿的。”

马珍珍怯懦地说,“如果衣服做的大,我二哥就会拿去穿了,他现在读四年级。”

“可是他自己也有衣服啊。”

杜若奇怪地说,“学校里每个学生都会有校服。”

“我,我还有个哥哥,在跟着我爸放羊,他没读书。”

马珍珍小小的脸上已经写满了忧愁,“二哥的衣服,大哥会拿去穿的。”

得知了原因,杜若好生安慰了一阵马珍珍,告诉她不会有人抢她的衣服,这才耐着性子继续登记每个学生的身高。

到了吃饭的时候,几个老师拿着馒头坐在食堂外面,避开里面的孩子们,一边吃饭,一边开会。

杜若把马珍珍的情况说了,很是担心。

“恐怕张校长的担心是对的,这些新衣服要是不做些‘措施’,有些可能穿不到孩子身上。”

西北的情况比其他地方还要复杂,学校里有些姓马的孩子家里是“教民”,女孩子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来上学都是冲着包饭还能带馒头回去,一点小事就可能辍学,不但孩子们要忍耐,老师们也要忍耐,避免因为一些小事造成女孩子失学。

这些都是他们来这里支教之前支教点培训过的,马珍珍就属于这种情况。

“马珍珍,那个饼干小女孩?”

杜若一说,秦朗也想起来了。

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最低的需求,而生理需求里最低的需求就是吃饱饭。一个小女孩会因为对饼干的渴求战胜内心的怯懦,只能说明她大部分时候都吃不饱饭。

也因为如此,秦朗对她印象深刻。

而校服,显然就属于尊重需求,对于这个人家来说,多半是被压榨和剥削的资源。

这么仔细一想,有些孩子希望衣服做的“合身些”,未必真的就是因为没穿过合身的衣服,内中的担忧,可想而知。

“连小孩子们都会联想到的担心……”

秦朗自嘲地看着几位同事,“我们还以为只要规定他们穿校服才能来上学就可以避免,是不是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

几个初出社会的年轻人都沉着脸没说话。

如果只是穿的时候尺码不合还是很容易解决的,淘宝店家支持退换,他们可以多买一点,多余的再退掉。

城里的学校会多囤一点,学生衣服小了可以付费再买一件,但他们支教是短期行为,资金也有限,不具备囤货的条件。

“可是做小了也不实际。”

江昭辉长得人高马大,从小到大换衣服换的最是频繁,自然比其他人更能体会衣服不合身的苦恼,“男孩子小学时候还好,女孩子小学时候长得很快的,真做小了,一两年一过就穿不上了,毕竟要穿好多年。”

合身了,可能穿几个月就穿不得了;

买大了,也许根本就没得穿。

无论选哪一种,最后孩子还是没校服。

“要不然听张校长的,只买高年级孩子的?”

黛文婷有些犹豫地说,“我们小学时候,校服小了都是自己再买的。这里的孩子应该没有条件吧?”

这个问题没办法解决,除非以后有什么慈善团体还持续资助校服的事情,否则也许这个校服只是昙花一现。

因为找不到解决办法,他们只能无奈地放下尺寸问题,转而寻求如何“保住”孩子们的校服,不被家中的大人和小孩动脑筋。

“做还是做大点的,大些穿着也舒服。”

秦朗苦恼地说,“就是要怎么要确定每一件校服只会穿到它的主人身上……”

“把学生的名字绣到显眼的地方怎么样?”

苏丽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大孩子一般都懂事了,也要面子,如果衣服上绣着女孩子的名字,也许会不好意思穿?咱们把名字绣大点,一眼就看见那种?”

“这是个好办法!”

杜若连馒头都不啃了,连连点头,“这些女孩子名字不是什么花就是什么凤什么红的,绣大点,那一看就知道是家里把女孩子衣服给男孩子穿了,不光大孩子要脸,大人也要脸的。”

乡人注重人情关系,在家里怎么重男轻女,到外面也是怕人戳脊梁骨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