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个严厉的家长,“不吃就没得吃了,没米了。”
她演戏上瘾,“你这是虐待,我要告诉我爷爷!”
他配合地拿过来她的手机,塞她手里,诡异地笑,“你告啊。”
她笑场,身体笑歪到一边。
他也笑,再次拉她起来,“快点,一会儿黎想要瞎想了。”
“瞎想什么?”
“你说呢,我这么久不出去……”
然后就被枕头打了。
出去的时候,小孩的眼珠子都快到跳进屏幕里了,他过去踢了踢,“洗手吃饭。”
小孩不为所动。
他又踢了一下,“你姐要出来了。”
果然动了,“再玩三分钟。”
他还算满意,去煎蛋。
三分钟后,他把东西摆上桌,又叫了一下黎想。
小孩还算说到做到,没有让他再叫第二遍。
她也刚好刷完牙出来,看到桌上的东西,给他竖了两个大拇指,“以后的面都这么吃吧!”
想得美,他撇了她一眼,“如果是你来做的话。”
她直接忽视了他,“下次可以试一下鸡蛋西红柿,还有尖椒肉丝什么的!”
他把筷子摆在她面前的碗上,“吃吧。”
“这个鸡肉,好像上次我们在印度餐厅吃的那个,好好吃!”她尖叫,又看黎想,“是不是很好吃!”
黎想点头。
她又夸他,“你真是个天才!”
他不动声色,给她挖了一勺菌菇牛肉,“试试这个。”
她吃了一口,“我还是觉得鸡肉的好吃。”
是喜欢重口味吧,他在鸡肉里放了一点玛莎拉粉。自从上次去吃过印度菜,她就嚷嚷说要学,还买了一本食谱,他也是今天有时间才试着做看看。做起来并不难,牛肉更耗时耗力耗心思。
还是他想哥俾面,“我觉得都好吃。”
他舒坦了。
吃完,她主动包揽起洗碗的活,但黎想说“我洗吧”,她立刻又欣然同意了。
结果还是他洗,他总不好意思让小舅子洗碗。
她嘿嘿笑,还算有点良心,留下来陪聊,帮他擦碗。
“我们今晚去gay吧看看怎么样?”
“带黎想去啊?”
“当然不带他,你在想什么啊?”
“我以为你要带他去见世面。”
“他也告诉你了?”
“对。”
“你们关系还蛮好的。”
“吃醋了?”
“一点点。”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
“为什么?”
“我当然知道你担心他,但是你想想,要是她知道你去Gay吧,他会怎么想?”
“好吧……”
“平常心一点。”
“我当然也知道应该要平常心,但好像做不到。”
“慢慢来,你可以多跟他聊聊,要了解他的想法,而不是别人的。”
“那我们晚上吃火锅吧。”
“好,你去问黎想要不要睡午觉,我们下午去逛菜市场。”
她问完回来,说,“他说不睡。”
他觉得她这样好乖,于是奖励她一首动听的钢琴曲。
她听完,得寸进尺,开始给他点歌。
“我最近超级喜欢维瓦尔第的四季,现在又是冬天,你弹一个《冬》吧。”
“那是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也可以弹啊,你弹不了吗?”
然后就弹了。弹完她说果然还是小提琴好听。
他斜了她一眼。
她笑盈盈的,又问他周杰伦可不可以弹。
不可以,没听过。
她瞪大双眼,“你怎么可能没听过?”
听到别人放,不算听过吧。
然后她就放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周杰伦。
第28章
她很喜欢逛菜市场,有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来,但是不买东西,那时她还不会做饭,身边也没有一个要做饭的人。
真应该让她爷爷来看看,她哪里封闭自己、哪里不合群了。
她其实喜欢跟陌生人产生交集的,但也仅限于交集。要发展和维持一段关系,对她来说太消耗自己了,她不舍得。
她喜欢人与人之间短暂又真实的时刻。
比如说,这个卖力卖西红柿的大叔,他需要快速地吸引到他的摊位上来,他必须竭尽所能能地夸赞他的西红柿,这个时候如果她问他一个问题,他要么在百忙之中给出一个直觉上的答案,要么让她滚。都很真实。
又比如,她走到一个悠闲地展示这土豆的大姐面前挑选土豆,她也会问她一些问题,她不紧不慢,一边思考一边回答,她不用担心她的思想会跟着土豆被人买走,甚至她会说一些平时不会跟朋友和亲人说的话,因为面前的陌生人和异乡人挑完她的土豆之后会离开,离开往往莫名地伴随着遗憾,所以她会尽量多说一点,也让她多挑一些土豆,她们会是几分钟的朋友。
再比如,她走进水产区,一对卖虾的夫妻热情招唤她,他们的热情是真的,但是过几分钟她会知道,还会有更好更便宜的虾。她会觉得又生气又好笑,原来这种事是这样发生的,她能体会到被宰的实感。
这些片段,这些瞬间,这些真实,会让她觉得特别地文学,像颗粒感之于胶片相机一样之于生活。
她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Both Ways Is the Only Way I Want It,她非常喜欢,就像喜欢秘密。
“来看看香料,你喜欢哪种?”甘叹叫她,递一个瓶子给她看,“今天的鸡肉放的是这种。”
“那就买这种吧。”她说。
“就是给你看看,家里还有,你可以再挑些别的。”
她从左往右,从上到下,拿起一个瓶子,放下,又拿一个,又放下,望着他,“我不知道这些对应哪些味道。”
他回望她,“我以为上次买的那本印度菜食谱你后来有好好研究。”
她眨了眨眼,“我把里面的图都看完了。”
于是他把目光转移一排排的小瓶子上,一边看一边问她,“要不要试一下用这些香料DIY烧烤酱看看?”
她眼前一亮,“好啊!你真是个天才!”
他撇她一眼,“少拍马屁,今天第二次了。”
她冤枉,“我真情实意!”
“我还记得你那时到我家吃饭的时候对我厨艺的评价。”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口味重嘛。”
然后她忽然意识到,她觉得他做饭越来越好吃了,应该不是她口味变淡的缘故,而是他做菜的时候以她的口味优先。
那,“你口味有没有变重啊,我们住一起之后。”
“应该有吧,你的口味应该也变淡了一些。”他说。
“有吗?我觉得变重很容易,变淡很难吧?”
“或者是你对口味淡的接受度提高了。”他说,“你以前喝汤都恨不得加辣椒,现在喝粥不也喝得挺开心的吗?”
诶?还真是。
本以为这场恋爱谁都不用为对方做出改变,但现在,他们都因为彼此变了。
很奇怪,没有惊恐和慌张,也许是“为了”和“因为”是不一样的。
好像以前特别怕“变了”这个词,总觉得自己违背了自己,但其实“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是诡辩,是真实地感觉到“变了”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
恋爱教给她的,不少。
但角落里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也许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变平庸的呢。
“黎想,你看看还想吃什么?”
“扇贝和花蛤可以打边炉吗?”
黎想看着她,她看甘叹,“扇贝和花甲可以打边炉吗?”
“当然可以。也可以单独给你炒。”他说。
其实她知道可以,她试过。
为什么还要问他呢,鬼知道。
也不想再去解析自己了。
至少今天不想了。
愚蠢的幸福万岁。
抱着、拎着、拿着一堆东西回到公寓,几个人卸完货瘫在沙发上,恢复。
爷爷还没回来,她让黎想打电话。
黎想又让甘叹打,说自己手机在外套里,一进门就挂在衣架子上了。
谁的又不是呢,但只有甘叹愿意去拿,还顺便把她的和黎想的也拿过来了。
还是她打。
爷爷却说晚上不回来了,不仅不回来吃饭,也不回来睡觉,要不是她打电话,他甚至没有意识到天已经五点多了。
这个时候天都黑了,是有几吨的话要讲,天黑了都不知道。她嘱咐了几句,挂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