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晚,趁着顾子湛熟睡后,楚澜从怀中取出那枚深红色的血玉,放在了顾子湛枕下。
*
因着皇孙出生这件大喜事,天顺帝给朝臣们放了三天的休沐。
三日过后,朝臣们再一次聚集在了大朝会上。无论心中是怎么想的,总之各人都将心思藏好,满脸喜色地向天顺帝与顾子湛道贺。
经过三天的考虑,天顺帝将顾烺计入了顾子湛名下。这在给顾子湛稳固储君之位的同时,也算作对她保守秘密的犒赏。但同时,亦是将顾子湛,彻底与他绑在了一起。
顾子湛对此毫不意外,也没有过多在意。重新上朝的第一日,顾子湛便将那封拟定好的考评章程,砸到了所有人的头上。
不出预料的,除了那些事先已经知晓的大臣们,其余众人不分派系,尽皆上书反对。
顾子湛耐性十足,似乎成为“父亲”这件事,丝毫没有能够遮掩她身上的锐气。无论谁来攀咬,都被她一一挡了回去。一番唇枪舌战下来,众人见这位新太子油盐不进,纷纷去向天顺帝奏报。
顾子湛见火候差不多了,与天顺帝对视一眼,做出一副被气到的样子,甩袖靠回椅背,不再多说。
天顺帝对众人摇头轻笑,随后,就让李若愚宣布退朝。
随后,天顺帝便开始称病,不再上朝。一连几天,都是顾子湛代替天顺帝,主持朝会。那些由朝臣们上给天顺帝的奏折,都由顾子湛代为批复。像是有意与朝臣们作对一样,顾子湛从那些奏折中寻出不少错处,直接搬到朝会上当众一一点评,折了不少人的面子。
这些朝臣心中气的要死,偏偏又见不到皇帝,便开始暗地里指桑骂槐,阴阳怪气有人故意在阻挡他们面见天子。
又过去五天,当天顺帝面色红润的重新出现在朝会上时,第一时间就斥责了顾子湛,骂她不知体恤臣下,太过针锋相对,令自己在病中都不得休息。但话里话外的,分明也将那些蜂拥上书的人骂了进去。
于是,一些脑子精明的,开始隐隐意识到,或许,在新太子做这些事的背后,有着皇帝的影子。剩下那些看不清形势的,却只觉得终于能有人,要来替他们收拾这个不知天高地厚、飞上枝头变凤凰的黄口小儿。
顿时,这些人又纷纷表示,口头责罚还不够,还需要皇帝陛下下旨将太子申斥才行。
这些话一出,天顺帝的脸色霎时阴沉了下来。
就在这时,楚太傅出列,从怀中又取出了几本奏折。与天顺帝对了对眼神,楚太傅朗声开口:“起奏陛下,河西、河东及江南、江北四府总督上奏,恳请陛下准许各府州县与北境政令统一,选拔女子为吏。依照大昭现行律令,为吏考评优异者,选调为官身。”
*
楚太傅的这一席话,顿时令原本剑拔弩张的朝臣们哑了火。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原先还只是江南一府跟着胡闹,怎么如今,又冒出这么些个脑子有病的一府大员们,这是要做什么?
再看楚太傅,众人忍不住咬牙。你自己家的闺女都是太子妃了,怎么着,竟还不满足?莫不是还想着再出个政令,让太子妃有朝一日,也能做个女太傅不成?
于是,所有人都向天顺帝看去。
只见天顺帝正皱着眉,似乎在认真考虑楚太傅的提议。
良久,天顺帝开口,却是先对顾子湛说道:“御史台有纠仪天子与百官之责,不可轻易废黜。”
那些朝臣心中正是一喜。随后却听天顺帝问道:“户部尚书何在?”
在邢康倒台后刚刚接任尚书一职的谭思贤出列道:“臣在。”
天顺帝看他一眼,又问道:“如今我大昭人口几何?男女各有多少?”
谭思贤未加思索,脱口答道:“上年末户部人口核查,我大昭人口共有九千七百万余口,有男丁五千九百万余人。但其中有一千八百余万户只计入男丁,女子并未计入其中。”
天顺帝继续问:“这些人家,男女比例约为多少?”
谭思贤答道:“往小了说,一比一成三。”
天顺帝眉头紧皱,许久,索性直接问顾子湛,“你算算,女子大约有多少人?”
顾子湛立刻回答:“六千一百四十万。”
天顺帝登时大怒,狠狠拍向御座扶手,斥道:“竟有这么多人口被隐匿!你们好大的胆子!”
又看向御史台那班子御史,天顺帝继续骂道:“户部就这样光花钱不办事,你们负责纠仪,朕倒要问问,你们都给朕纠仪到什么地方了?”
立刻,御史台与户部齐声喊冤。谭思贤嗓门最大,叫道:“陛下请明察!女子不可顶立门户,又不可为官为吏,久居于深闺后院,许多府县衙门根本不好好查点。故而,户部无从知晓啊!”
天顺帝却还不满意,骂道:“这么多人,若是清点出来,税银何至于收不上来,国库何至于年年亏空!你们还有脸总说人手不够,废话!人都藏起来了,如何能够!”
看向御史台,天顺帝看了一圈没看到几个熟面孔,想起来御史台的那三位老爷,如今两个下了狱,剩下一个检举揭发的,还被赶回了家。天顺帝怒气更盛,“郑乾呢!查了半天不就他是清白的吗,怎么不滚回来上朝?”他说的便是那日当众将官员考评一事中的猫腻揭露出来的那位,郑中丞。
见天顺帝这样,群臣皆大气不敢出,整个大殿安静如空山静谷。
天顺帝转头对顾子湛说道:“太子,你替朕传旨,把那郑乾找来,好好给朕整顿御史台!他不是胆子大不愿同流合污吗,正好,户部人口清查之事,就由他领着御史台监督协办!”
顾子湛领命,又小声问道:“陛下,只是女眷多居于深闺后院,官吏们清查起来,若是百姓不让进门怎么办?”
天顺帝瞪她一眼,气的胡子都抖了几抖。“你怎么也这么死脑筋?先招募些女子为吏,百姓若隐匿不报的,直接让这些人上门清查!”
顾子湛眉开眼笑:“臣领旨!”
第一百一十一章 庙堂蹉跎客,恩断两不合
原先没有明确表示过态度的天顺帝, 这一回,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给出了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他支持顾子湛。甚至,是在手把手的, 教她要如何统御朝臣, 又如何借势成事。
这个消息传出后, 朝堂上的风向慢慢有了转变。而与此同时,顾权却愈发焦急起来。
天顺帝没有因着太孙的出生与顾子湛产生嫌隙, 反倒愈发倚重和袒护。而他却始终被困在这京城里,日复一日的被消耗着, 直到他所能依仗的势力, 一一被消磨殆尽。顾权心中, 慢慢升起了一丝绝望。
他原先江北官场上的那些人手,在邢康主谋,顾子湛的顺水推舟之下,几乎全部折损。后来他被夺去亲王之位,原先领着的几处肥差也被罢免, 许多原本依附于他的朝廷官员, 见他失势, 自然也换了风向。他如今几乎没什么进项, 却还得花去大把银子, 笼络住仅剩的势力。再这样下去,等不到那贪狼吞日之时, 只怕他就会先撑不住了。
而就在这一日,顾权更收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
那个小太孙顾烺, 竟是一个女孩儿!
甚至,想出这个偷龙转凤消息的,应该就是天顺帝本人!
顾权再坐不住了。此时他恍然明白过来, 他的手中,已再没有底牌可用。只怕要不了多久,待朝堂上这些琐事了结,就该是天顺帝腾出手来,将他彻底扫除的时候了。
毕竟,对于顾子湛和他,天顺帝更看重哪个,根本不言而喻。就是为着这一点,天顺帝也绝不会让顾子湛背上骂名。
果然,没过几天,太保廉适之当殿启奏天顺帝,重新封赏在北境平乱之战中的有功之人。同时专门提出,刘木兰领义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重创贼首奇多,为扭转战局立下了赫赫战功。特此,为她请封。天顺帝答应之后,将刘木兰封为忠义伯,并正式组建女军,以“凰涅”为号。且为了表彰义军功绩,龙骑卫中特增加一营,作为东宫亲率,名号就定为“嘲风”。
刘木兰这事,这不光是大昭的头一遭,她更是中原王朝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女子身份受爵之人。自然而然,朝臣中又是一阵反对的声音。
就在这时,顾子湛旧事重提,请求设立新衙门,专职考核官员风纪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