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 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快穿]+番外(90)
出完了主意,又喜欢偷懒,索性他的运气一直不错,从林如海,到花满楼,到安支书,总是有人能给他背锅。
当然,安西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有这些人在,可能他也不会想着去干,直接就找家工厂进厂了嘛。
安支书是不知道安西这些小心思的,要是知道,他得气死。
想来想去,安支书都舍不得这样一个能带着村里人发家致富,又能给自己一次机缘的计划。
最后,咬咬牙,干了!
之后,安支书就积极的往县里跑。安西不知道他是怎么运作的,反正在大半个月之后,他拿回了一张许可证。
是农产品加工许可证!
安支书当然不会大大咧咧的说自己要建厂,他只是申请让村里人自己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产品再卖给收购站。
经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他终于拿到了那张许可证。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得到了上面的支持。
上面只是被他缠的没办法了,又觉得这也是一个改变的机会,就睁只眼闭只眼而已。
但除了这一张许可证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资金,没有建厂的地址,没有人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索性安支书拿到了下河村一块空地使用权的审批,在这块地上,不管村里拿来建什么,上面都不会管,都是合法的。
之后,安支书就想尽了脑细胞,终于编出了一套合理合法的说法来,用来忽悠村民和知青们。
县里收购站收购农产品之后,还要自己加工,尤其是一些容易腐烂的,耗时耗力不说,县里也没那么多人手。
所以上面的领导决定,让村里自己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农产品再卖给收购站,给收购站的同志们减少一点工作量。
报酬就是,加工后的农产品可以提高一点收购价格。
能提价村民们自然愿意,因此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至于干活,农村人谁会吝惜一点力气,多挣点钱才是大事。
安支书看他们都表态了,就接着忽悠。
这种方法是从来没实行过的,县里的领导信任下河村,于是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下河村。
完了,安支书还带头喊起来口号。
‘我们多做一点,国家就能少做一点。’
‘不怕苦,不怕累,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
而这些口号,在这个年代,就像鸡血一样,瞬间让村民们热血沸腾。
就是一些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乡下人的知青,也被安支书的话说的心潮澎湃,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安支书就能毫无障碍的调拨人手,在第二次播种的时候,依然分配出十来个人去建厂房。
当然现在也不叫厂房,而是‘村里产品加工房’。
毕竟这些东西不是农民们的,不好放在哪一家做,而村委会也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至于建房子的钱,就直接用了之前卖稻米的,有卖鱼的钱入账,村民们倒也没提出异议。
事情就这么顺利的决定下来。
在村民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安西依然老神在在的家里瘫,不过现在换了个地方,不再是大伯家,而变成了自己家,这就瘫的更舒服了。
他还顺便邀请了刘洪铭和张贺伟一起搬了进来,三人分摊家务,轮流做饭,安西空闲的时间就更多了。
没什么事干的安西,这段时间的文章产出量惊人,因此每隔两三天,村民们就能看到邮差往他们村子里来,每次一过来,都给安西带来三四封信,又带走三四封。
而也因此,下河村渐渐出名了。
一时间,好像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子。
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这里人杰地灵百姓安康,关键这里还有各种美食的传说。
好像整个村子的人都擅长厨艺,都能做出各种既美味又满是温情的食物。
食物在这个年代本就是百姓最关注的东西,更何况还是带着这么有趣故事的食物。
所以渐渐的,下河村的美食就成了省里市里所有的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要不知道,你都落后了。
可是……
下河村的美食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第80章 年代文世界20
安西一共拿出了八种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在播种完毕后,安支书就调配了几个厨艺不错又心灵手巧的妇女先学习着。
等她们做的成品出来,安西一一尝试过后,再给出一些指导意见,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天气渐渐转凉,转眼就到了秋季,也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不管是大米土豆玉米,还是各种蔬菜果树,都需要收获了。
那些妇女们也进入了抢收的第一线,每天都累的要死,而她们原本实验的活,就被村里的老弱病残接受了。
他们虽然做不了精细的制作过程,但是在安西的指导下,做一些后续的活计还是没问题的。
比如需要晒太阳的,他们按时拿出来铺晒。需要水洗的,他们及时清洗。需要上锅蒸的,及时捡柴火蒸。
等到村里人秋收完毕,他们的实验产品已经进行到第三,甚至第四轮了。
经过几次的调整,不仅味道更好,也更节省材料,还比之前的保存时间更长,腐坏速度更慢。
不得不说,安西是下了大心思的,而那些老人孩子也很努力,安西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不打折扣。
尝到成果后,安支书对计划更加有信心,听了安西的话,还提前带着成品去和上面交涉了。
安支书是有能力的,在成品确实优质的情况下,他不仅把未来出产的价格谈好了,直接涨了一半不说,还拿到了预售订单。
收购站承诺,如果味道都和这个一样好的话,他们会按说好的价格收购。
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大喜事。
至少村民们都放下了心,可以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了,只等着产品卖出去好分钱呢。
因此除了那几个实验的妇女之外,厂里正式招聘了第一批员工。
除了安支书这个厂长,安西这个宣传,还有安实跟着自己父亲干采购销售的活以外,厂里还招了十名女工和八名男工,以及那些之前帮忙的老人孩子算是外援,帮着打打下手。
这些人是算工资的,正式工一个月拿十块钱,外援一个月三块钱。
别看厂里给的工资不高,但村里人都抢着要的,最后还是安西设置了几项考核,通过考核的才能进厂。
至于其他没选上的,也没办法,而且他们还要忙着种地打柴,反正农村不缺活干,只不过,厂里的工人拿到的钱多一点而已。
但是他们也少了工分啊,要少换一些粮食的。
为了让厂子正规化,安西一开始就制定好了规则,厂里按收购站的价格,提一成收购村里的农产品,生产之后卖给收购站。
所得的钱除去成本,工人的工资,剩下的就扩大生产,购买周围附近村子的农产品。
经过几年的发展,安西有信心把周围几个村的百姓都容纳进厂里来,让他们从农民变工人。
因为下河村优越的地里环境,地势平坦开阔,离县城又不远,极易修公路。安西打算直接把这里打造成县里的厂区,最终被规划进县里,让这里的村民不仅农民变工人,还从农村户口变县城户口。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安西现在首要做的是监督第一批农产品保质保量的完成,然后多写点文章,让城里有点闲钱的老百姓都好奇他们的产品。
等到第一批产品完成,安西马不停蹄的跑了好几个县里的印纸厂,最终选定了一家价格实惠,又愿意按照安西的要求做纸盒子的工厂。
安西认为,为了以后的长久发展,他们现在就要把包装和品牌当在心上,不然很容易就被后面效仿的人超越。
盗版做的比正版好的事,一点也不稀奇,所以为了一直占据优势,他们一开始就要在老百姓的心中播下种子。
给他们一个意识。
下河村的农产品是最好的,不仅好吃,还高档,是送礼的首选,价格合适又体面。
因此安西花心思设计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包装盒,还在盒子上印下了下河村的标志,作为logo。
一开始,安支书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冤枉钱干这些,但在安西提出先拿自己的钱垫付盒子印刷的钱,他也不好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