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 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快穿]+番外(44)

作者:萧凌凌凌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红楼梦 历史衍生 快穿 穿书 关键字:主角:安西 ┃ 配角:林子安,林如海,陆小鸡 ┃ 穿越从解决黑户开始。 立意:穿越第一天,从解决黑户开始。 一觉醒来,带着自家房子穿了,有电有网,可以收外卖收快递,但是我没钱。到了新的世界,可以游山玩水,浪迹江湖,可是我黑户啊!穿越第一天,从解决黑户开始。点击展开

总之就是,贾家没有一个干净的人。

皇帝看的大怒,下令彻查!

事实上,这些也不用查,证据都是明晃晃的,贾家所有人被抓进了大牢。贾家的下人都是软骨头,还没上刑,就把贾家人干的事抖落的一干二净,尤其是王夫人的陪房,就连大人们没查到的事,他们都说了。

随着案子的调查审理,贾家的成年男丁都判了罪,只余下贾兰贾环贾琮和薛宝钗带回来的孩子。就连贾蓉也要被处死,谁让他身为秦可卿的丈夫,居然让自己父亲欺辱了自己的妻子呢。

而女眷方面,王夫人王熙凤都判了死刑,其他人被放了出来。

贾家的家产都被抄了,所有人都一无所有,还是贾敏拿出了一个京郊的庄子,安置了他们。

之前贾家判刑,贾敏没有让林如海出手帮忙,倒不是为了怕连累林如海,就是觉得,贾家罪有应得,犯了错就该赎罪。

现在出来的都是没有犯错的,看在血缘的份上,她能帮一把是一把。

贾敏拿出了三万两银子,连带那个庄子都送给了贾母。

贾母的身体原本还算硬朗,但是经受这样的打击,也有点承受不住了。回到庄子就倒下了,之后一直病的昏昏沉沉。

人已经这样了,再多的恩怨也抵消了,贾敏只能呆在庄子里,日夜照顾贾母。

贾敏拿着林家的帖子,请了许多太医,可太医们也毫无办法,只是摇摇头,让他们早做准备。

某天,原本病的昏昏沉沉的贾母突然醒了,看起来异常精神。

贾敏心知,是时候到了,心里又难过又苦涩,可这一刻来了,又不得不面对。

贾母是真的回光返照,匆匆交代好后事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这次,贾母还算公平,把贾敏给的银钱,平均分配给几房。

大房还剩下刑氏贾琮和巧姐儿,二房有薛宝钗母子,贾兰母子和贾环母子。贾母是按四房均分的,另外大房的迎春,二房的探春,隔房的惜春,和王熙凤之女巧姐都给了一份嫁妆。

贾母顺便还把女孩子们的婚事都托付给了贾敏,贾敏倒是一口答应下来,她对这些孩子们到没有不满,都是好孩子,只是经过这一遭,好的亲事不容易找。

不过没关系,有贾母给的嫁妆,等他们出嫁,自己也会再贴补一份,只要她们肯认真经营,日子也不会差的。

第39章 红楼世界39

贾家的事影响不到林家,也丝毫影响不到朝堂。

这些年,随着皇帝和心腹们布局完成,一项又一项技术被研究出来,从香皂,到玻璃,到水泥,到每一项的技术开发,一次次为国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与此同时,天下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田地的佃农不再进入各个地主家做工,而是进入国家开办的各个工厂。

没有多余的人种田,可朝廷却规定了,不能使田地荒芜,一旦发现便罚款于荒田的十倍。许多大户人家逼不得已,把家里的下人都赶去种田,实在种不了的只能卖给朝廷。

几年下来,朝廷回收了不少的土地,并因此把大部分的隐田都扯了出来,登记造册。

朝廷的田多了,也不能放着不管,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农田部,把工厂剩余的那些人,按工人的工资待遇都招进了农田部。

刚开始是大量的种植经济作物,用于养活这些进农业部的工人。后来,等到各个工厂的进一步扩张,需要的工人数量急剧增加,又把大部分人重新调回工厂,而农田开始采用各种先进的机器。

播种机,收割机等等利于种植的器械被研究出来,大量的应用,生产成本下降,农产品的价值当然也随之下降,百姓们能用越来越少的钱,买来更多的粮食。

百姓们再也不担心饿肚子了,而那些进了工厂的人日子更加的好过,几乎达到了丰衣足食的地步,一时间羡煞了周围所有人。

没想到,当初苦哈哈只能给人当佃农的这群人,现在已经成了人人羡慕的存在,日子过的非常滋润,而那些守着自家几亩田的人,却越过越差。

那他们守着这些地还有什么意义?

除了能吃饱饭,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比工人们差远了。

而且靠天吃饭还要担心天灾,终究没有朝廷开办的工厂来的有保障,于是更多的人放弃了种田,转而把田卖给了朝廷,而自己想办法进了厂。

与此同时,依然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富户们,日子也是越来越难过。农作物的价格一天比一天低,赚到的越来越少不说,人手也越来越难招,招人的工钱涨得还越来越快。

要是再遇上个什么干旱洪水,百姓还能领到朝廷发放的救济粮,可富户家的下人就不行了,毕竟他们不属于朝廷,而是家奴,只属于主家,朝廷是不会发救济粮的。

能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下人们活活饿死,富裕点的主家只好咬牙掏粮食养活他们,而小点的家族,就只能送还卖身契,给下人恢复平民的身份,让他们去领朝廷的救济粮了。

这样一波波下来,囤聚田地的中小家族越来越少,大量的百姓恢复了自由之身,成了要给朝廷纳税的百姓。

而富裕的家族为了保住自家的富贵生活,不得不拿出家里的积蓄,参与到朝廷的工厂计划中来,他们掏了钱,出了人,能得到一部分股份,未来靠着这些股份,也能吃喝不愁了。

而一些舍不得家产的人,家中的产业渐渐被挤兑,不得不靠变卖家产过活。

对于这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只能渐渐被淘汰,革命的浪潮既然已经开始,就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随着税收的增长和各个工厂的收入增加,朝廷聚集了大量的钱财,基础建设和慈善就因运而生。

基础建设不仅给百姓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生活越来越便捷不说,抗压力抗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许多被解雇的奴仆都投入了基建的行列,但依然需求量巨大。

为了得到更多的人口,和生产产品的倾销,朝廷启动了‘远行计划’,开启丝绸之路,海上贸易,把商品卖出去的同时,也买入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地方的产品,支持周朝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教育水平已经不足以支撑现在的需求,学校是最先建立起来的,由国库支持,各地政府合办,各个等级的学校开办起来,招收所有的有户籍孩童。

等这些孩童从各个学校毕业,就会进入各个单位,成为大大小小部门的管理层。而能坚持到最后的,依然参加科举,成为朝廷的栋梁。

只是现在的科举较之以前,改变不可谓不大,由皇帝下令,翰林学士们共同研究,历时五年,才终于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兼顾了儒家学问的学习,又加强了各种学科的渗透,分科制度必不可免。

于是,在玉路书院和各个学子研究完儒家学问之后,各个分科的教辅书也提上了日程,一时间,各种教辅书多达上百种,比之后世也不逞多让了。

教育占了国库支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养老院和孤儿院了,不过这个年代没有退休的说法,养老院和孤儿院直接合并,称为育善院。院里由行动方便的老人带着已经满三四岁的孩子,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幼童。

每个孤儿院分配一些工人的家属,让她们参与期间的管理,及帮着照顾老人和幼儿,为了奖励她们的辛苦,不仅给了高新,还承诺做满二十年,就给他们家分配一个工人的名额。

但如果管理的不好,或者有中饱私囊的情况,让院里的老人和孩子遭受不好的待遇,她家所有的工人都施行连坐,统统下岗。

朝廷定期给院里发放物资的同时,也会暗中派人查访,而且还设立了举报制度,让百姓们监督,如果举报的情况属实,那他家就可以增加一个工人的名额。

所有被选入当育善院的大姐大婶们高兴的同时,也极为小心,就怕一个不认真,丢了这份高新的工作不说,还连累家人。

为了让当地的官员对育善院上心,朝廷还把院里孩童的成才算作官员的考核之一。

他们所管辖的当地育善院有多少孩子成了工人,有多少孩子考上了科举,统统是这些官员们的业绩,由不得他们不上心。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