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 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快穿]+番外(282)
八皇子看着名单上十几个人,顿时大喜,如果有了这些人作为自己的势力,何愁军队没人。
“哈哈哈,有先生在,真是本王的幸事,大善,大善啊!士德啊,本王这就叫人整治一桌好菜,今晚我们不醉不归。”
张士德也不推辞,“听说王爷那里有上好的梨花白,某这次可要好好尝尝了。”
“好好好,我这就让人把梨花白温上,士德想喝多少都行。”
事情进行的异常顺利,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操作,二皇子栽了,三皇子也栽了。
两天后的大朝,三皇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弹劾大皇子,参他贪污受贿,贪墨军饷,包庇下属等等罪责。
皇帝闻言,嘴角抽搐,当初老二上了老八的当,他还以为是老二愚蠢,没想到老三也不逞多让,有了前车之鉴,都没有让他警惕。
不过想到军队里的糜烂情况,兴德帝心中也起了一丝波澜,看着下面跪着的大皇子,不由的在心里深深叹了口气。
军队不得不整顿,老大……算了。
当即,皇帝不顾大皇子的狡辩,下旨命三皇子全权负责,彻查军饷贪墨之事。并命锦衣卫和三司听候三皇子的调遣,全力配合。
三皇子大喜,这是他办差以来,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了,如果做好了,能超过四皇子一大截。
并且,如果他利用好的话,还可以和锦衣卫三司打好关系,未来前途可期啊。
三皇子志得意满,大皇子就是满心灰败了。
他明白,自己这是又一次被父皇放弃了。
贪墨军饷的事,大皇子当然知道,但这事自古有之,而且从上到下,哪个当武官的没粘过?可大皇子自诩清高,还真没有动手碰过,收的不过是一些孝敬罢了。
可现在父皇完全不听他的解释,只一心想要整治自己,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大皇子的颓废丧气,和三皇子的志得意满形成了显明对比,两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情绪里,唯独四皇子比较冷静,虽然也嫉妒三皇子得了好差事,不过他想的明白,这是一件大事,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事情办成了,三皇子自然能得到莫大的好处,可也意味着会得罪那些京中的权贵。真以为贪墨军饷的就是那些武官?
不是,在他们身后,还站着勋贵,那些人得来的钱,至少有一半要孝敬给这些勋贵。
说道这个,就不得不说这些勋贵们的由来。
他们是当初跟着太祖打天下的人,大楚建立后,这些人纷纷封了爵位。
太祖是个有远见的人,知道勋贵掌兵在太平年间并不是好事,所以就想了一个法子,让这些勋贵们交上兵权。
这个法子很简单,就是交换。
勋贵们把手里的兵权上交,太祖允他们几个推荐名额,也就是推荐当官的意思,武官文官都行,而且每代都有。
什么意思呢?假如第一代的国公如果上交了兵权,那他就得到了这个名额,可以推荐自己的儿子们当官,等孙子们大了,又可以推荐孙子们当官。
也就是说,只要大楚还在,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当官的福利!
这是多好的事啊,对吧?勋贵们再也不用为子孙的前途担心了。
当然,这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太祖还是限定了名额的。比如国公,就有三个名额,侯爷,有两个名额,而其他功劳更少的,就只有一个名额。
另外,他们推荐的人,必须从低级官员做起,正七品的县令,或者正六品的武官。
当初的太祖,利用各种方法软硬兼施,让那些勋贵们答应了这项交易。他和那些人原以为,这是给勋贵们的后代一个保障,然而事实上,事情完全走偏。
国公侯爷的孩子,是有爵位的,并且二代三代也还比较争气,靠自己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官位,完全用不上这个名额,那怎么办呢,总不能浪费了?
于是,就有一人想出了把名额出卖的主意。
皇上一看,卖出去啊,没问题啊,不把权利集中在那些勋贵手里,他们还求之不得呢,于是就同意了这项请求。
有了第一个,就有后面无数个。
甚至于,勋贵的四代五代也没想自己用,都是卖出去,不是他们也像父辈一样有能力,而是他们身娇肉贵吃不了苦。
并且发展到现在,这项买卖已经不是一笔买断了,而是签订契约,分期付款。
卖出一个名额,他们至少能吃十几年的利润。
而十几年后,又可以卖下一代的名额了。
经过多年的摸索,勋贵们发现,把名额卖给文官,不如武官来得赚钱,首先,对于能买的起的富商来说,武官比较好混,文官需要办事,买了也很难混入文人集团,而武官就简单的多了,凭着商人的智慧,不会受到鄙视。
其次,七品的县令比不上六品的武官,高一品就是高一品,要知道他们这些买来的,很难再往上升,可能一辈子也就是这样了。没听过官大一级压死人吗,有更好的,为什么不要更好的?
最后,军队贪墨成风,武官贪的军饷,原比一个县令多得多。
这样一系列原因下来,军中许多低阶武官都是勋贵们推荐上的,他们还要给勋贵付钱呢。
如果因为三皇子,让这些人丢了官,也就意味着,让勋贵们损失了钱袋子,勋贵们能干?
所以四皇子想了想,还是没去和三皇子争这差事。
第252章 替身成正主32
军队的糜烂超出了想象,而三皇子为了做出成绩,也是下了狠心,居然真的一查到底,谁也没放过。
一时间,朝堂内外人心惶惶。
搞出这么大的动静,许多人都坐不住了,弹劾三皇子的折子如雨后春笋,几乎堆满了皇上的御书房。
兴德帝接到这些奏折后,大发雷霆,当着几个心腹的面。说那些上折的人,肯定心里有鬼,不然为什么害怕清查?
皇帝的态度很明显,就是支持三皇子查下去,并且要一查到底。
听到消息的三皇子信心倍增,觉得这是兴德帝在为他撑腰,再加上手下谋士们的鼓吹,“皇上这是看中王爷您的能力。”
“没错,也许皇上还有考验您的意思,如果这事做的好,说不定在皇上心里,您就是最好的继承人了。”
“没错,这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做的好了,王爷你还可以得到军中士兵的支持。”
诸如此类的话语,吹得三皇子得意忘形,查到一点问题,就死咬着不放,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当然,这不是说三皇子身份就没有聪明人,看不到这其中的危机,只不过这件事,在各方势力的加持下,也符合他们的利益而已。
对于三皇子而言,这是他获得巨大功劳的好机会。
而对于其他皇子来说,也不全是坏事,要知道军队的糜烂,但凡有一点见识的皇子都知道,已经到了不得不整顿的地步。
如果再让它持续发展下去,那等他们登基,也将面临烂摊子。
要知道大楚可不是没敌人,虽然多年没打仗,可是北边的胡人,西边的鲜卑,以及南方的蛮人,都是大楚的威胁。
四皇子是个有见识的,知道整顿军队是一件好事,哪怕这事最后会成就老三,也还是决定推一把。
对于八皇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他‘算计’的不是?
而最可能反对的,就是大皇子了,但他什么也没干,不是真的高风亮节,也不是不恼恨三皇子的揭底,只是他已经有了其他打算,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些扯皮的事上。
这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他挨一顿皇帝的责骂而已,甚至都比不上齐家出事,让他来的伤筋动骨。
安西就不用说了,他才是幕后策划者一切的人。
所以在多方推动下,三皇子的差事办的格外顺利,每天都有一大批的武官落马,也每天都能查到更多的消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皇子越查越多,越查越深入,几乎一半的武官都卷入其中,这不禁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也胆战心惊。
要知道这些可都是武官啊,一半人被革职查办,要是他们心里不服,来个反抗,那大楚就要乱了。
就连兴德帝,脸色都不好看了,甚至隐隐有后悔的迹象。
安西看事情进行得差不多了,立刻让报纸全方位报道,并且把主题扣在为百姓好,为底层士兵好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