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记得上辈子,满族这么多儿郎,竟全指望着宁荣二府的接济过活。
两府一倒,那真是树倒猢狲散,诺大一个贾家,连半点儿缓冲都没有,一下子就败落了下去。
若是族里多几个做官的,也不至于遇见了事儿就只能求人,自家里半点儿周转不开。
若是他再大几岁,整顿族学还需要个由头。
因为那个时候,他说不定都当爹了,行事自然得稳重。
可如今的贾敬不过十九岁,有贾代化在后头撑腰,大可以用一用少年人的特权。
少年人嘛,初生牛犊不怕虎,年少气盛,做出什么事来,都不稀奇。
因此,他先对贾代化报备了一声,以族学这么多年来,只出了贾代儒这么一个秀才为由头,说是要再请几个厉害的先生,日后自己在朝堂上也有个助力。
儿子这样有主意,而且主意还正,虽然略显莽撞了些,但贾代化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于是,他便道:“这是为家族计的大好事,为父自然是支持你的。你只管去寻先生,族里那边,我豁出这张老脸,帮你说和。”
其实,说和什么的,就只需搞定现今掌管学堂事宜的贾代儒即可。
因为族里每年给他几百两银子,他还没教出个成效,如今更是要令聘先生,无疑是在打他的脸,他自然不会乐意。
但贾代化又岂会与他废话?
直接就找到了贾代善,把利害一说,贾代善又岂有不支持的?
贾代儒是贾代善的庶弟,一向依附荣国府过活,纵然心中有怨,也不敢得罪贾代善。
而贾敬这边,直接就托付了东宫的幕僚们,请他们找两个严厉又会教学的先生。
不拘是秀才也好,举人也罢,只要被留任了,每年都会有二百两束修奉上,四季还都有衣服、笔墨。
可别说什么君子耻于言利,君子也是要吃饭穿衣、养家糊口的。
若真是个因贾敬明言了束修而不愿意来的,不是清高就是迂腐。
这样的先生,也不是贾敬需要的。
此时已经不是数百年前了,读书人多是寒门子弟,而读书又是一个消耗钱财的事情。
若再有那运到不好,屡试不第的,可不就得找个法子养家糊口吗?
当然,也有那死撑着脸面不肯出来奔走,却好意思让一个女人艰难撑起家业的。
这种人,便是同为读书人也不屑结交,日后也难有什么大成就。
先生还没有找来,史氏先生了,生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姐儿,就是荣国府的四姐儿了。
再有,就是史氏做月子期间,因奶娘看顾不周,贾代善的两个庶子先后病故了。
许氏在家得了这个消息,冷笑了一声:“坐月子也不安生,这样操劳,也不怕坐了病。”
其实,她本人也不喜欢庶出的,但史氏的手也太狠了些,她就有些看不上了。
玉娘坐在下首,只当什么也没听见,心里却是想着:日后离西府的婶子,还该再远些才是。
这些内宅的手段,许氏清楚,玉娘也明白。
贾代化与贾代善这两个大老爷们儿就不甚了了了。
在贾代善心中,史氏一直是个合格的主母,从来没有克扣过庶出子女的份例。
至于对嫡庶一视同仁,贾代善自己就是嫡子,自然明白,再大度的主母,也做不到,他也不会强求。
因而,为了史氏不在月子里伤心落了病,贾代善严令家里上下,不准将此事告知史氏。
而史氏也乐得装作不知。
至于开了挂的贾敬,倒是察觉出了几分。
但在母亲和妻子面前,他却要装作一无所知。因为他不想给妻子太大的心理压力,以免她日后处理家事的时候束手束脚。
因此,他也只是如贾代化一般,感慨了几句嫡支人丁不旺而已。
待吃过了四姐儿的满月酒,东宫的幕僚们给贾敬找的先生也有了眉目。
一共是三个举人,一个五十出头,两个三十多岁。
那五十出头的老举人姓詹,是苏大人的同年,因运到不佳,考了几次也没考上。
原本,詹举人也是给人做幕僚的,但他那上官去年牵扯到了一桩贪污案里,被罢官免职了。
按理说,像他这样有经验的幕僚,很多人都乐意高价聘请的。
但他自己却是深感宦海无常,不准备再给人做幕僚了。
正好苏大人和他有联系,写信问过他之后,便推荐给了贾敬。
另外两个举人一个姓常,一个姓明,都是准备一边挣些束修,一边苦读,来年再考的。
其中,明举人准备明年就再下场,常举人却觉得自己该再沉淀沉淀,四年后再下场。
贾敬一一约见了三人,觉得三人的人品都还可以,不是那等见风使舵、过河拆桥的。
而其中又以詹举人最为圆滑世故,常举人略显板正严苛。
于是,贾敬就决定都聘了。
反正他家里也不缺那百十两银子,多聘一个也不打紧。
因詹举人资历最老,也是能长久在这儿的,贾敬征询了另外两人的意见,家学里便以詹举人为首,另外两人为辅。
至于贾代儒,贾敬便只令他掌管些日常庶务便是。
贾代儒见自己仍有油水可拿,心里那点儿怨气也就散了。
与三人商定了以后,贾敬便让人收拾了临近家学的三个小四合院,给三位先生做个居所。
然后,他又暗地里把詹举人那院子的地契送给了他。
詹举人心领神会,这是主家看中重他,要长久留他的意思。
他自己也有心,便不拒绝,只是下定决心,日后要更用心才是。
第41章 贾敬
族学的事情有了眉目, 日后只需适当关注一下即可。
兵部的差事还是那样,除了圣人出巡或狩猎之前需要修整车架之外,其余时候,贾敬也清闲地很。
于是, 贾敬平日里除了读兵书和习武之外, 就把更多的时间, 用在维持自己对太子的影响力上。
如今的太子, 已经不是当初四面皆壁,无处伸展的太子了。
毕竟是圣人手把手教出来的储君,贾敬只是帮他打开了一个缺口, 他自己就能很快打破所有枷锁, 大展拳脚。
太子的身边, 也逐渐聚集了许多有识之士。
这其中, 有文臣, 也有武将, 渐渐的, 他倚仗的人就不止贾敬一个了。
这对贾敬来说, 其实是个好事。
因为他是想要太子日后登基的,那太子身边就不能有谁一家独大。
若不然, 剩下的人为了利益的分割, 也会对一家独大的那个群起而攻之。
他可不想辛辛苦苦地把太子送上位, 避免了被新君的清算, 却又颠覆于同僚的倾轧。
因此, 对于太子身边新晋得到重用的人, 贾敬从来不妒忌,也从不以前辈的姿态拿捏人。
在太子面前,他更是对太子喜获良才美玉表示欢喜。
如此一来, 太子反而更敬重他的人品,遇到大事也爱和他商量。
当然,这个时候,贾敬也是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贪功,不要贪一时之利,要把眼光放长远。
然后,他就多给别人表现的机会。
常言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又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贾敬是个人,不是神,哪怕比别人多活了一辈子,也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总有些问题是他不擅长,而却有别人精通的。
所谓:献丑不如藏拙。
时间久了,那些同僚们不管喜欢不喜欢他的,都知道他是个真正的聪明人,轻易不会和他过不去。
贾敬因不能频繁地与太子接触,就更能察觉出他一次比一次更意气风发。
而贾敬最需要做的,就是联合几个有舌灿莲花之能的太子近臣,不时地提醒太子,不可骄狂,不可让圣人忌惮。
一晃数年过去了,连七皇子都娶了江苏布政使的女儿做王妃,三皇子一系的势力更加庞大。
而圣人也开始注意到了三皇子党,晋了七皇子的母亲为良妃,迁入景阳宫为一宫主位,意在分化三皇子与七皇子。
奈何,这两位皇子的势力纠葛太深,便是七皇子想和三哥撕撸开了单干,也怕一下子伤筋动骨。
而三皇子和党中骨干更不可能让七皇子分出去。
七皇子无奈,只得跟着三皇子,一条道走到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