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少有差错,便会弄成“升米恩,斗米仇”的后果。
贾敬冷眼旁观,心头再不敢起半点儿杂念,对林如海的及时提醒更是感激。
——他自认玩儿不过圣人,还是老老实实做圣人的爪牙吧!
圣人发威之后,忠敬王的差事就进行的很是顺利,不过三个月,户部那几大箱的欠条,就通通换回了银子。
此时,北方草原上,瓦剌的形势越发严峻。
据探子汇报,瓦剌各部,已经开始收拢牛羊,集结粮草了。估计过不了多久,便会有控弦之士南下叩关。
圣人先是找借口对重臣赏赐了一番,安抚住了因收账一事有些动荡的朝堂,然后就召集了各武将勋贵,商议对敌之事。
这个时候,勋贵们正因圣人直接划了他们的债务而感激涕零,又听说有军功可立,自然是个个奋勇争先,抢着表忠心。
——“圣人兵锋所指,便是我等所趋!”
——“保家卫国,本就是臣等的本份!”
——“瓦剌蛮夷,竟敢犯我疆土,臣愿为先锋,取单于首级!”
…………
无论以后如何,至少此时此刻,圣人知晓,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忠言。
圣人很满意,觉得也不枉他厚待这些勋贵们了。
只是,和渴望军功的勋贵们不同,朝堂上的文官向来是不喜欢打仗的。
在老圣人登基没多久的时候,就有文官提议放弃长城以北的国土,固守长城。
只是,他们只看到了老圣人的宽厚,却没看清老圣人的雄心。
老圣人是想做一个仁君,但他还想做一个文治武功俱全的仁君。那些提议的官员自然没落得什么好下场,很快就被老圣人给边缘化了。
虽然如此,但他们的提议,却是被不少文官记在了心里,并且还觉得很有道理。
也幸好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都刚刚见识了圣人的手段,短时间内都不敢再尝试挑战圣人的底线。
因此,圣人要求的备战一事,很快就得到了落实。
第162章 林如海(四十一)
等瓦剌人集结完毕, 南下叩关的时候,朝廷这边因着早有准备,反应很是迅速。
而这个时候,林如海在太原的任期已满, 正带着家眷回京述职, 倒是与北征大军在城门口来了个擦肩而过。
林如海一家子入了城, 他先吩咐徐松奉着贾敏与林瑛母子回家, 他自己则是到宫门口递牌子,等圣人什么时候有空了,才能蒙受召见, 入宫述职。
不出林如海所料, 此时大军才刚刚开拔, 圣人那里主要是要盯着后勤, 暂时是没空召见他了。
既然如此, 林如海便先朝恩师王阁老的府上递了拜贴。
因着林如海这三年在太原干的很不错, 王阁老在京城也有所耳闻, 心下对这个弟子正是十分满意的时候, 自然很快就给了回帖,让他两天后到府上去拜访。
说来也巧, 林如海在太原任满三年要回京述职, 王阁老的儿子王琦也正好在河北布政使的任上满了三年, 此时也在京城, 等着向圣人述职。
林如海当年刚刚中了探花, 在翰林院任编修的时候, 也曾见过这位师兄。
比起王阁老的刚直刻板,王琦师兄的性子就随和多了,时常笑眯眯的, 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个实干派的狠人。
为此,王阁老没少说他不庄重。
但王琦和林如海可不一样,他可是从小就在王阁老的训斥下长大,早就有了免疫力了。
任王阁老怎么说,王琦就秉承着一个原则:积极认错,死不悔改!
王阁老每每被他气得吹胡子瞪眼,但等到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说他教他。
上一次王琦回京述职的时候,林如海正忙着到太原上任,两人就生生错开了。
说起来,也是多年未见了。
但林如海觉得,王琦还是和多年前一样,整个人都笑眯眯的。
甚至于,因为人到中年,王琦还有些发福,整个人看起来圆润富态,若是不知情的见了他,定要觉得他是一个和气生财的大商人,而不是一个政绩斐然的朝廷命官。
王阁老也还是多年前一样,时不时就对儿子要说教一番,王琦恭敬地应是,笑容比之往常还多了几分无奈与包容,更是将王阁老气得跳脚。
——这个儿子,真是越大越不可爱了!幸好他如今有了好徒弟,聊以慰怀。
当着王琦的面,王阁老将林如海夸得天花乱坠,对林如海在太原所做的事大加赞赏。
林如海自己都觉得脸热,不想王琦却是一脸的认真:“师弟所为,的确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这更让林如海觉得不好意思,干笑着说:“我不过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已。”
王阁老“哼”了一声,很不高兴的说:“夸你你就受着,你做的事也当得起。这‘力所能及’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多少官员一开始也是抱着一腔热血踏入官场的?
可是,种种诱惑和困难让他们迷失了自己。
金钱、名声、权利、地位、美人……
一层又一层的诱惑扑面而来,大多数都被腐蚀了,忘了他们曾经的一腔雄心壮志。
王阁老道:“老夫只盼你往后也莫忘了初心才好。”
林如海正色道:“多谢老师教诲。”
三人又交流了一些官场的经验,林如海和王琦也分别说起了自己外放时遇到的人和事。
虽然这些王阁老在书信里已经了解过了,但书信毕竟简略,哪有当事人说的清楚明白?
故而,他听的是津津有味儿,时不时对两人的处理方式表示一下赞赏或是提些改良的意见。
这是老人家一辈子的宝贵经验,便是平日里以看老父亲跳脚为乐的王琦,这会儿也听得认认真真,点头受教。
更别说父亲早逝、六亲无靠,从来就没有人跟他说过这些,全靠自己摸索的林如海了。
这一日,林如海一家子在王阁老家里待到很晚才告辞,林瑛依依不舍地和王琦的小儿子告了别,并约定了下次再一起玩儿。
坐在马车上,贾敏抱着兴奋地玩儿了一天,这会儿已经累得睡过去的林瑛,爱怜的说:“瑛儿到底是差一个同龄的朋友。”
他虽然和苏、文两家的哥儿一起读书,但那两个人都比他大好几岁,且在他面前,总是带着不自觉的讨好谄媚,林瑛也实在是没办法把他们当成平等的朋友。
林如海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希望这次任命下来,会遇见个和他一样大的孩子吧。”
两人回到家里,还来不及洗漱,徐松便来禀报:“老爷,太太,今日中午,荣国府的人来了,是请老爷和太太过府去的。小的已经说明了老爷、太太去拜访恩师了,可荣国府的人还是执意等了有两个时辰才走。”
徐松说的,真是十分委婉了。
实际上,荣国府的人哪里是乖乖等着的呀?
人家那是趾高气昂地往那儿一坐,吩咐徐松去把林如海夫妇找回来。
只是徐松怎么可能那么听话地去找人?
身为林府的大管家,徐松可是无比关心林如海的前程的。
像王阁老这样桃李满天下的人物,多少人想巴结都找不着门路,他们家老爷也不过是占着学生的名头,这才有机会登门。
他们的老爷努力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才让王阁老另眼相看,徐松自是巴不得林如海能在王阁老那里待得久一点儿呢,又怎会去打扰?
而且,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学生回京述职,先去拜访恩师,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荣国府这事做的也未免太没道理了!
贾敏蹙了蹙眉,对徐松道:“这件事,徐叔做的很好。至于荣国府那边,你也不用担心,我会亲自和母亲说的。”
“多谢太太。”徐松松了一口气。
他虽然知道贾敏不是那等不讲理的人,可荣国府毕竟是贾敏的娘家,她要是因此而迁怒徐松,也是人之常情。
如今看来,太太不愧是老荣国公亲自教养出来的,这心胸和气度,便是一般男儿也没有的。
想到这里,徐松就更觉得遗憾:果然上天是公平的,老爷和太太这样好的人,却偏偏是命里无子的。若不然,生一个兼具两者之长的哥儿或姐儿……
哎哟,不能再想了。其实,瑛哥儿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