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综红楼之重生之后+番外(135)

作者:松影明河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红楼梦 前世今生 重生 励志人生 贾敬,王熙凤,林如海,薛宝钗 ┃红楼梦,重生 当红楼人物重生后…… 点击展开

只是, 争取什么, 还需考虑清楚。

那些虚无缥缈, 不切实际的东西, 就不要白费精力了。

比如:奢求一个花心风流薄幸的男人对你专一;

再比如:奢求一心想要谋夺你一切的人会高抬贵手, 将一切都还给你。

她的前世, 用一辈子的愚蠢践行了这两条, 结果自然是一无所有。

好在,上天垂怜, 让她重来一世, 弥补了前生所有的遗憾。

承正十三年, 皇太后王氏崩。举国齐哀, 勋贵官员百日不得嫁娶宴饮, 为太后守丧。

关于宝钗:

宝坐在银杏树下, 听着儿子朗朗的读书声,摸摸微微隆起的小腹,忍不住露出幸福的笑容。

她觉得, 自己这一生实在好运。

年少之时,父亲视她如掌上明珠,亲自教养,宠爱非常。

后来,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与哥哥投奔了舅舅家里。

她原本以为,寄人篱下的日子定然不怎可好过。

可舅舅威严,能约束哥哥。

舅母慈爱,并不以自家是商户而鄙薄,不但精心教养自己,还为自己寻了一个上进的夫婿。

她的夫婿是个寒门学子,原本母亲是不怎么满意的。

可宝钗却知道,她虽然寄居在承恩公府,但毕竟不是承恩公府的正经小姐。

那些有意求取她的高门,不是看中她丰厚的嫁妆,便是攀附公府之辈。

而这些人,又能有什么好的?

舅母不在高门中为她择婿,而是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了一个品格端方、家境简单,又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青梅竹马、表姐表妹的,对宝钗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因为,宝钗并不甘心嫁一个门当户对的皇商,虽一辈子富贵,却也一辈子低人一等。

如今,她的丈夫已经三十五岁了,前年谋外放,做了一个五品知州。

这样的年岁,这样的官职,在那些世家大族眼里,根本不够看。

可在寒门学子之中,已经是年少有为了。

外面有不少人说些酸言酸语,说什么她夫婿是靠着妻子的裙带,靠着承恩公府才能爬的这么快。

宝钗是知道她夫婿能为的,自然十分不忿。

好在她家里那个不是个假清高的,不但不生气,还反过来安慰她:“他们说的,也不算全错,至少有舅舅在,从来没有人敢昧了我的功劳。要我说,他们都是妒忌,妒忌我娶了你这么一个品行、家世无一不好的娘子。”

宝钗本不是爱与人调笑的,也被他逗得破颜,嗔道:“又说胡话了!”

虽然她这个五品宜人的敕命不算什么,见了许多上官家的夫人都要陪小心。

但宝钗觉得很快乐,在陪伴丈夫一步一步的高升中,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她薛宝钗,天生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女人啊!

关于黛玉:

黛玉自己都不知道,明明自己挺活泼的一个小姑娘,怎么一遇见舅舅家的宝玉,就分外的多愁善感,仿佛有流不完的眼泪?

其实,当初母亲去世,父亲要送自己往外祖母家时,黛玉是不怎么愿意的。

一是不忍心老父一人孤苦伶仃,二就是自小听母亲说起外祖母家里的事,觉得他们公侯府邸规矩太大,不是她一个五品御史家的姑娘能适应得了的。

可父亲却不知为何,一意孤行,非要把她送走。

言语之间,流露出:若非是我林家数代单传,五服无亲,就将她送回族中了。

黛玉便知晓,她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了。

于是,母亲的热孝刚过,父亲便租了一条大船,托付西席先生贾雨村,将她送到了京城荣国府。

她自小聪慧敏锐,看得出来,对于这个西席先生,刚请入府中时,父亲还对他颇为欣赏,但随着时日越久,找他谈天喝酒的频率越低。

黛玉觉得,若非是正逢母亲病重,父亲没有过多的精力,怕是早就打发了他,为她另聘一位了。

若非是心里不信任那贾雨村,父亲也不必再重重的付了他酬金之后,还另外修书一封,言明了是托二舅舅给他谋复职的。

若是父亲真的欣赏他,有心助他青云直上,又何必借助荣国府的人脉?

且不说父亲自己的同窗、同乡、同年,单只他们林家,虽有败落之相,却也有数代列候赞下的人脉。

说到底,不过是父亲根本无心助他,却又为着黛玉,不得不捏鼻子给他指条路罢了。

当然,后面的这些黛玉当是不懂的,还是后来父亲回京了,亲自教她读书的时候,露出的只言片语,她自己拼凑猜想的。

依着她对父亲的了解,她这猜测也八-九不离十。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更证实了这贾雨村是个凉薄负恩之辈。

外祖母逝去之后,大舅舅和二舅舅分了家。

因着二舅母的缘故,两兄弟说是仇人也不为过了。

二舅舅从前总是仗着荣国府的人脉行事,可分家之后,大舅舅如何肯再庇佑他半分?

因此,没过多久,二舅就得罪了上峰与同僚,眼看官位不保。

这个时候,当初被二舅舅相助过的贾雨村已是官居二品,为刑部尚书。

二舅舅向他求救,他面上应了,转眼却又收了二舅舅对头的银子,把二舅舅往死里踩。

最后还是爹爹不忍心,打通门路,保下了二舅舅一家子。

因父亲有能力有人脉,他回京之时,圣人又正值用人之际,父亲人到中年,官路反而畅通了起来,身体也慢慢的好了些。

黛玉在荣国府听够了那府里下人的闲话,知晓世人对绝户之家何等苛刻。

因此,哪怕心里着实不愿意有人取代母亲的位置,为着林家,还是忍着难受与父亲商议,请父亲续弦。

哪知父亲也早想到了这些,听了她不情不愿说出的话,只是笑了笑,从书里拿出了几封书信,递到了她的面前。

黛玉不解,展开一看,却是父亲与本家的通信,是要商议从本家过继嗣子一事。

林如海道:“我年少之时总是心高气傲,不觉得宗族助力如何。直到前几年在江南举步维艰,才猛然惊觉:但凡咱们有个亲近的族人,为父又何必将你托付给外姓之人?”

原来父亲有有心借机与族中修好。

没有人来取代母亲,黛玉自然是高兴的。

或许是因着林如海官运亨通,林家宗族那边反应也很迅速,两三个月后,就送来了五个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童子。

林如海吩咐管家一样安置好,平日里就教他们读书,也看不出来对哪个特别。

这五人中也有那机灵的,想着来讨好黛玉。

黛玉事先已经得了父亲的吩咐,讨好的来者不拒,却从不相帮。

又过了三个月,林如海那边已经把这五个孩子的底细都摸清楚了。

他又结合这三个月来观察的结果,最后选了一个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的七岁孩子。

未免族中有人不满,林如海干脆就将现有的家业分了一半给族里,并立下契书:他百年之后,族中不能再打他儿女家业的主意。

族老们得了这么大好处,又兼林如海正是在朝中得用之时,哪里会不应?

林如海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这孩子虽沉默寡言,性子也执拗了些,却不是那等忘恩负义之辈。

黛玉这一生,虽母亲早逝,但有父亲疼爱,亦有兄弟扶持,虽称不上十分的称心如意,但也算一生合乐了。

只是一点儿,临到弥留,她也没想清楚:怎么她一与舅舅家的宝玉碰上,就止不住的多愁善感?

关于贾兰和王仁:

这两个,都是凤姐儿心里恨毒了的人。

虽然这一世因着凤姐儿站得太高,双方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际,但这也并不妨碍凤姐儿报复他们。

王仁好解决,他自己本就是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凤姐儿只需吩咐一声,不许人接济他,他自己就把自己给作死了。

贾兰却是要麻烦一点儿。

李纨与贾兰这对母子,皆是冷心冷肺之徒。

前世的时候,李纨就因凤姐儿得了管家权的缘故,对她妒忌不已,并时常仗着贾史氏的怜惜拿话刺凤姐儿。

那时候,凤姐儿可怜她孤儿寡母的,最多在嘴上回两句,从来都没有借管家的便利苛待过他们母子。

其实,李纨又凭什么妒忌凤姐儿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