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这个时代!
东瀛极度排外,十分讨厌西洋人,却认国朝为宗主国,也只有国朝和三韩、琉球的船只能在东瀛沿海靠岸。东瀛国土狭小,出产不多,却拥有着丰沛的人口,偏偏各地大名互相征伐不休。
妙玉看中的就是他们丰沛的人口。
被使用过无数次又被证明过无数次可行的策略再度被拿了出来。
靖海王如获至宝。
如果说靖海王从经济和财富的角度看重东洋的话,那么妙玉就更侧重于政治的角度了。既然是政治的角度,那么一时的财富损失,妙玉根本就不在乎。
东瀛的武士们成了妙玉的仆从军,温柔恭顺又吃苦耐劳的东瀛女人又成了许多国朝海外势力范围的主要劳动力。
没办法,谁让国人愿意漂洋过海、背井离乡的人少。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妙玉越来越不喜欢砍人家脑袋了。
她喜欢流放。尤其是被她抄家问罪的官宦家庭,无论男人女人,她都喜欢流放,然后送到海外去教导倭人和海外土著说汉语写汉字。
原因跟世人想象的完全不同,却导致了就连她的政敌都说不出她残忍的话来。
没错,妙玉的仁慈之名,再一次响彻大江南北。
第131章
也就是这一年, 太上皇不好了。
当年太上皇就是因为中风了,写字手老是抖,已经隐瞒不住了,这才不得不禅位给儿子, 自己做了太上皇。可即便做了太上皇, 他依旧不肯放下手里的权力, 处处给皇帝掣肘, 让皇帝步履维艰,这才有了妙玉的崛起。
太上皇顺风顺水过了大半辈子,最后栽在自己的亲孙女头上, 多年来一直郁闷烦躁。偏偏他自己也知道, 妙玉是为了家国天下。他不爽的是, 妙玉赫然把他视为家国天下的对立面。
越是上了年纪, 越是固执, 即便明知道对国家、对江山社稷有利, 但是太上皇就是看妙玉不顺眼。
所以不久后的某次宫廷宴会, 太上皇忽然叹息一声, 说皇帝子嗣单薄,三位皇子被圈禁着, 未免孤单可怜。
皇帝装听不懂, 道:“父皇既然这样说了, 那就赐几个宫人过去吧。他们别的不行, 为皇家开支散叶却是可以的。”
太上皇当时就不高兴了, 只是眼前到底是皇帝, 而且自己也不是那个大权在握的天下之主了。
太上皇便道:“既然如此,那朕也该表示表示。”
然后就让人预备礼物给孙子孙女。不止是被圈禁中的三位皇子,就连圈禁在平安州的义忠郡王也得了许多赏赐。
而在这些赏赐之中, 妙玉仅得一枚铜钱,就十足地引人注目了。
当时的宴会就跟被三九寒冬的北风刮过一样,气氛一下子凝成了冰。
妙玉倒是大大方方地起身,拜谢太上皇:“孙女谢过皇祖父的赏识。”
太上皇道:“朕何曾赏识过你。”
妙玉道:“这并不是寻常铜钱,乃是雕母钱,故而以纯铜所制,呈金黄色,而非寻常铜钱的棕黄色。从厚度大小看,雕母钱又比寻常的铜钱要厚重些,也要大上一圈。民间有足够的优质铜钱流通,乃是国家富庶、财政健康运转良好的象征。皇家珍宝万千,不如雕母钱意义深重。孙女谢皇祖父赏识。”
太上皇气闷地挥挥手,不说话。
下面有很多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不想,离了太上皇跟前,妙玉就向皇帝进言:“父皇,皇祖父禅位以久,当年铸造的铜钱早已磨损不堪。儿臣恳请父皇,全面淘汰前朝铜钱,使用父皇的瑞安通宝。”
大太监权昌听说,当时腰就弯了三分。
他小心翼翼地看了看皇帝,没说话。
在皇帝跟前呆久了,就是原本粗苯不堪,可是听得多了、看得多了,细细琢磨开了,有些事儿就懂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铜钱的事儿。刚开国的那会儿,为什么使用实物税?还不是钱荒闹的?
现在可好了,大量的铜钱被运回京师,铸造成优质铜钱,流入市场,而另一边,前朝的货币还在市场上流通的,已然不多了。
铜钱,其实是一张很重要的名片,告知天下,当今天子是谁。
回收铜钱,尤其是回收太上皇时期发行的铜钱,不仅仅是为了稳定天下财政,更是为了进一步削减太上皇的影响力。
这才是最狠的。
当然,妙玉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自然是在告知皇帝,她就是拿到了太上皇的母钱,她也不会私铸铜钱。
权昌很清楚私铸铜钱意味着,那可是大笔大笔的财帛。易地而处,权昌可不认为自己能忍得住这样的诱惑,更别说向皇帝提出这样的建议了。
皇帝果然很高兴。
“端慧所言甚是。”
妙玉笑笑,又道:“父皇,雕母钱虽然看着不起眼,实则事关重大,女儿希望,父皇能替女儿保管些时日。”
皇帝看了她一眼,当即应了下来,却又赏赐妙玉许多珍奇古玩。
同时,皇帝也把回收旧币的任务颁布了下去。
大概是母钱一事给了不少人启发,这次宴会不久之后,就有人弹劾泉州市舶司提督贪腐索贿。
御史台立刻要求这位提督避嫌,市舶司的工作交给其他人。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针对妙玉行动的一次试水,偏偏对方举荐的人是詹事府左庶子。只是对方明面上是给太子造势,那么,妙玉必须退。
她不是正统。
到了她这个位置,是非曲直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所以,妙玉必须退。
好在这位詹事府左庶子是一位十分公正又廉洁的人,上任之后,并没有做多余的事,反而萧规曹随,按照既定章程办事,倒是保证了泉州市舶司的运转。
这是第一起。
然后是第二起,妙玉又退了。
第三起,就有宫廷女官向妙玉进谏,希望妙玉出手阻拦。
妙玉没有点头,而是继续沉默。
然后是第四起、第五起、第六起……
朝堂上刮起了一股廉政风,仿佛短短数日之内,朝臣们就开始注重起廉洁和德行起来。但是受到弹劾的,有近六成是妙玉一系的官员。直到此时,有人提议彻查公主府的时候,妙玉才在朝堂公开上表态:既然大家都觉得廉政这么重要,那就进行全国范围的廉政总动员,只要家产增加超过应得俸禄总和三倍以上,又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自己的财产乃是合法经营所得,就是贪官。
文武百官直接傻眼。
为什么?
因为国朝俸禄低下,由来已久,就是这些年妙玉接二连三地给朝臣们加薪加俸,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为国朝的官员们早就养成了贪腐的习惯。
人只要养成了习惯,要想改变就很难。
更别说贪污这种跟钱直接挂钩的玩意儿。真要清算起来,这官场上根本就没有几个干净的!
不得不说,妙玉这一手够狠。
但是新上来的官员高兴,为什么?因为上面有人下马了,他们才有可能上位。
而上面的高官们个个胆战心惊。
事情到了这一步,拿主意的人就只能是皇帝了。
问题是,皇帝不是太上皇,换成太上皇会和稀泥,而皇帝。他从一开始默许那些家伙攻击妙玉派系的官员固然有维护太子正统的含义在里面,可实际上,皇帝已经看到了未来,而且,他也好奇自己的朝堂上真正廉洁的人有几个。
结果很惨烈,首先就是政事堂,直接瘫痪。六位宰相,只有一位幸免。因为这家伙的家族从前朝起就是世家大族,到了本朝更是祖孙为相,想不有钱都不行。
贪污的最多的,竟然贪了足足四十六万两黄金!
皇帝暴怒!
其实他早有心理准备,在他看来,他的宰相们每人贪污十余万两银子,他虽然生气,却也能接受。但是四十六万两黄金!
皇帝直接要求彻查。
接下来瘫痪的便是六部。其中吏部尚书也不少,寒门出身,寒窗苦读十二年,一句高中,鸡犬升天。不止他家中搜出了两百多万两现银,就连他的家中,也由从前的断齑画粥变成了半城!半座州府的土地都是他的!
这个更狠。
如果说黄金白银只是戳中了皇帝的一桩心病的话,那么土地之事便是另外一桩心病,也是历代王朝的大忌。
可以说,如果不是太上皇及时出面,皇帝恐怕会把满朝文武都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