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夸夸群(82)

坠儿先慌得捂住心口:“了不得了!

宝姑娘这么掩饰,一定听了话去了!”又庆幸,“可亏是她听了去,若是被林姑娘听了去,林姑娘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

小红摇摇头:“倒不尽然,人都说宝姑娘心眼好,可她今儿个居然想贼赃抵赖到林姑娘头上,可见平日里没少做这样事体,那名声怎么来的还两说呢。”

坠儿这才惊悟:“可不是。若不是林姑娘正好在外头瞧见,咱不也被宝姑娘白白哄了去?若是有人议论此事,咱也只算在林姑娘头上。”

小红默念,半天才说:“可见举头三尺有神明,常在河边走总能湿了鞋,总不能做这亏心事。”

坠儿也念佛:“也是,可巧哪路神佛慈悲,倒让林姑娘从池子边走,洗脱了冤屈。”

林姑娘为何从池子边走?这可是黛玉故意的,她先前藏在暗处,看见宝钗先打量宝玉不在,立刻就离开了众姐妹,说是去寻她,实则是去看着宝玉。

瞧见宝钗走远了,黛玉这才施施然出来与众姐妹相聚,得知宝钗去寻自己后忙说:“这可怎么好,总不能让宝姐姐扑个空。”

对宝钗备有好感的湘云一听也要跟着,黛玉自然应了,多一个人也多一个见证不是。

是以兜了一圈却不去潇湘院,先岔去滴翠亭,果然远远瞧见宝钗蹑手蹑脚举着团扇在亭子外面侧耳倾听。

黛玉心里冷笑一声,这分明是有意偷听,等到了跟前,听到宝钗果然贼赃到自己身上,黛玉也不再手软,由着湘云一股脑给宝钗拆台。

本来还有几份姐妹情谊,但宝钗闹这一出,又往黛玉身上赖,饶是黛玉如今变得宽厚的性子也忍不住有几份气。

当下也不去追宝钗,只带着湘云往别处去,走一阵,又想起今儿个却是小红转运跟凤姐的日子,如今凤姐不在京城,可别耽误了她的命才好。

黛玉对小红颇有好感,小红这丫头做事有条理,也不是个踩高捧低的主儿,在宝玉院子里待了那么久,愣是也没有做个姨娘的想法,单从这一点,就是人品贵重,因而想抬她走一把。

当下想一想便有了成算。当天小红正被宝玉院里的丫鬟们嘲讽排挤完,心里憋屈的紧,忽然晴雯来寻她。

嘱咐她:“林姑娘和宝二爷逛园子时宝二爷买进来一堆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因着林姑娘想送给琏二奶奶,便跟宝二爷商议了让你去走这一趟。”

小红愣在当地,晴雯推她一把,小声说:“琏二奶奶那边如今可缺人呢,林姑娘帮你说说,无不成的。”

这回小红才真正欢喜了,她高高兴兴谢过晴雯:“我着急去送东西,代我跟林姑娘谢一出,等我回来给她磕头去。”

这是一趟体面活,清闲省心,打着借口能去外面逛一圈,还能得不少琏二奶奶的赏钱,对于寻常丫头都是好事,何况晴雯暗示小红换个主子?

宝玉院子里丫鬟们也不嫉妒,若是外面丫鬟倒是个肥差,可她们是宝玉屋里的,平日里金银之物见得多了,谁稀罕去那郊野之地巴巴儿赚几个赏钱?都觉得又腌臜又麻烦。

再者小红刚跟院子里的丫头们拌嘴吵架,躲出去大家清净,何况她前几天在宝玉跟前露了头好几次,远了去说不定宝玉心思也就淡了。

当下大家都挺满意这个决定的。小红去了庄子上,三言两语就得了琏二奶奶青睐,再加上黛玉捎话过去说这个丫头不错,凤姐就跟宝玉开口要了这丫鬟。

小红心里暗暗感激,眼看着宝玉房里争奇斗艳,又有个袭人死死把着,自己在那里是别想有出头之日了,可多亏黛玉有心,拉了自己一把。

再想起那日宝姑娘的行为,心里高下立判,都说林姑娘刁钻,却推了自己一把;宝姑娘说的大度,却背着人坑姐妹,可见看人不能只听旁人嘴上如何说。

小红是世世代代在贾府上当差的,亲戚朋友也不少,因而有意将当日的事情传了出去,渐渐儿贾府便有些奴仆议论起宝姑娘也不像从前那样没口夸了。这是后话不提。

作者有话要说:还有一更,冲鸭!!!!

第70章 两姨娘谁对谁错 一双人同叹春逝

晴雯回过话回来, 倒撞见了探春在跟宝玉聊天,原来探春给宝玉做了双鞋,惹得赵姨娘抱怨“正经亲兄弟,鞋塌拉袜塌拉的没人看见, 且做这些东西。”;探春拖宝玉买东西给了宝玉钱, 赵姨娘又抱怨‘攒的钱为什么给宝玉使, 倒不给环儿使?!’。

他们远远看见晴雯过来,居然也不避让, 犹自倾诉,倒是晴雯尴尬一笑, 往边路而去, 犹听得探春在那边厢倒苦水,冷笑着说“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 谁敢管我不成”。

晴雯听见这句话, 心里有些同情探春, 探春生得自然珠玉宝质, 可不幸投胎到赵姨娘肚子里,只好巴着当家夫人,只盼着以后有个好归宿。

赵姨娘嚣张的确是嚣张, 也不把人命当回事,不过考虑到她所处的时代寻常人家妻妾相争闹出人命来多得是,倒也不能责骂她。

周姨娘倒是不争不抢, 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贾政就一妻一妾。要说周姨娘的存在感,就是贾府很多人对比赵姨娘时会把她拉出来对比罢了“你看一样是姨娘,周姨娘就安分的多。”

这安分就一定是好事吗?对主子们来说当然是的,可对她本人来说就惨了, 不得势,就连贾母、宝玉这些人跟前体面的丫鬟们都不如。

据晴雯所知,周姨娘的日子过得凄凄惨惨戚戚,只不过求个温饱罢了,又没有儿女,也不知道她如何熬下去。

赵姨娘虽然蝎蝎螫螫的到处扎人,可大家好歹也忌惮着些她,世人多怀禀“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处事原则,一样厨房里要克扣钱粮,你克扣周姨娘的没问题,可你敢克扣赵姨娘的吗?

一想到她那个不饶人的个性、那张大喇喇四处宣扬的大嘴巴,你还敢克扣?

所以赵姨娘也不一定是一开始就这样,晴雯寻思着贾政那么一个道学先生,必然不可能一开始就瞧上个尖酸刻薄的丫鬟,必然赵姨娘年轻时也温润过,可人过。

不过后来有了一子一女,自然要争要抢,主母又是王夫人那样玩得一手好宅斗的阴险人儿。

君不见好好的当家少爷贾琏如今被算计成何样了?那还是有祖母祖父盯着的承重孙!主子里面出挑的人物!

何况赵姨娘一个无依无靠的姨娘?

要说她也是厉害,这么多年吵吵嚷嚷也抚养大了一儿一女,让贾环和探春至少在衣食上不缺不愁。

甚至晴雯还怀疑赵姨娘一切都是蓄谋的:贾环是个男儿不怕王夫人打压,自然要跟她养得亲近;探春是个丫头死死攥在王夫人手里,因而故意疏远探春把她推到王夫人手里,好为女儿谋个好前程。

横竖女儿是自己亲生的,难道以后出息了还能不认亲娘?纵然不认了想必女儿有个好归宿赵姨娘也高兴。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

晴雯站着感慨一回。

又想到探春,时也运也,三姑娘若是个男人,不定还有什么作为呢,可叹如今是封建社会,白白压制了多少闺中女儿的青春。

想到这吃人的制度,晴雯心里也不高兴起来,自己又不能揭竿而起造反,就是想造反也没有某位伟人那么强大的能力能够至下而上彻底颠覆这吃人的黑暗制度。

只能虚与委蛇在这世界观价值观与自己严重不合的朝代里苟且活下去。

她闷闷走在园子里,又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更觉惆怅。

却不料过了一个路口,转过山背,桃花树下立着两个人,不正好是宝玉和黛玉两个?

宝玉衣襟上拉,兜着一捧桃花落瓣,立在树下,黛玉手里一手绢,收着花瓣,两人脸上皆有泪痕,饶是迟钝如晴雯,也忽得明白这是黛玉在做葬花词了。

她忙躲开,仔细回想一遍,黛玉如今家在父在,亲人和乐,不知为何却又跟前世里一样做这葬花辞?

再一想,是了,林妹妹虽然如今衣食无忧,可她骨子里还是有文人气质,惜残花,叹人生,又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之感慨,这些情感自然在花散尽时喷涌而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