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也是花神,五行属木,季节中对应春天
或许这是另外一个黛玉是朱家王朝的暗喻
今天吃了青瓜三明治
就很简单,将三明治中间切个正方形出来,框内打一个鸡蛋,上面放黄瓜条和西红柿薄片,最后将切下来的正方形铆合回去,利用鸡蛋的粘性将这些辅料封存在三明治里
切成两半,就很好看
感觉适合不太会做饭但又想秀一手的人。成品漂亮很高大上。
第94章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有志人志驳仇女论
也不知道出了什么变故, 居然让母女俩千里迢迢赶来?
黛玉忙叫管事带人过来,趁这空挡她跟白夫人解释:“是父亲从前从人贩冤案里解救的一个小娘子,因跟我年纪一般大便让父亲生了怜悯,问清了她故乡何处便将她送往故里, 不知道为何又寻来。”
白夫人这才恍然大悟。
管事带着英莲母女进来, 黛玉见她母女俩虽然穿着林家下人都嫌弃的粗布衣裳, 却浆洗得干干净净,妥妥帖帖, 心里先生了几份敬重。
英莲行过礼后,便说:“实在不该打扰了恩人, 可我们母女是真的走投无路, 想起从前恩人留下了府上的名帖,让我们日后遇到难处便来寻他,这才厚颜寻到了府上。”
白夫人很是和蔼, 让丫鬟给她们上茶:“孤儿寡母自然少不得要碰上不公, 你们慢慢儿说。”
英莲这才将自己的遭遇一一道来:原来她回乡后本来与母亲依附着外祖父家, 绣花缝补赚取银两, 再加上家里留下一点薄产,也算勉强过得。
可好景不长,外祖父去世, 舅舅家霸占了甄家家产,舅母不成器的外甥又看上了英莲美貌,想将英莲纳为小妾。
英莲母女想去官府告状, 可夫死从父,父死从兄,哪里有她们置喙的余地?
万般无奈下想起林如海留下的名帖,索性姑苏离扬州也不远, 便母女俩收拾了细软,准备些绣品做谢礼,偷偷坐车往扬州去寻恩人。
可不巧到了扬州林府,道是主家早进京赴任去了,如今只留下一座空宅子。还好她们运气好,赶上了林家管事在查账,便将她们一起带回了京城。
白夫人听完后,问她们:“既然如此,你们是想让林大人派人带你们回封家主持公道?”
英莲摇摇头:“封家虽然为人做官,可在姑苏也经营多年,一来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万一因着我们给林大人惹事便是我们的罪过了,二则,便是夺了回来,我们孤儿寡母哪里守得住?”
这是实话,封家毕竟是姑苏本地人士,要趁机整治英莲母女有的是办法,只怕林家还没离去,那家产又被夺走了。
英莲接着说:“恳请林家能容得我们母女做工,我们母女能绣花、能织布,身上还有细软可以嚼用,只求寻个安稳的容身之处。”
白夫人想了想:“既然是大人救回来的人,没道理让你们零落在外头,既如此你们便在我们的铺子里当绣娘住下来,只我这还要收你们赁房钱,不知道你们意下如何?”
英莲母女感激不已,忙俯身道谢。能有个住处已经是千恩万谢,林家提出要赁房钱,也是为着她们面子考虑。
封氏更是感恩戴德,这样住下去既得了林家的庇护,对外也不用以奴仆身份出现,只是客居在林家,等英莲说人家的时候也不影响。
黛玉在一旁道:“我家有个忆江南的布庄,既然你们有一手手艺,正好让我家管事瞧瞧你们手艺,若是能行便聘了你们做绣娘,正好连做工也一并解决。”
封氏和英莲喜出望外,她们原想在林家住下后去外头大街上寻摸活计,没想到林家就有合适的活计,如此一来便是嚼用也不用担心了。
当时封氏就掏出了随身带着的荷包、褡裢、枕头等物:“来的时候也不知道夫人和姑娘的尺寸,只绣了些通用之物,是给府上的谢礼。”
晴雯接过那绣件,仔细审查,不住的颔首:“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算得上是一手佳品。只不过甄夫人手艺要好,英莲姑娘却不能了。”
英莲也不恼:“我娘素日里说我绣工不好,不想却应在这里。”
于是便选了甄夫人进了绣房,黛玉见英莲有些失落,便道:“我这里有位嬷嬷,手艺极好,你若是无事可跟她讨教一二。”
英莲自谢过不提。
甄家母女自此便住在了林家外院,忆江南给绣娘的报酬丰厚,甄家母女因此生计不愁,甄夫人也一心一意给英莲攒起了嫁妆。
黛玉先是因为不熟悉英莲为人,不敢贸然让她进后院,等相处的熟悉了,见英莲母女为人热忱知礼,便生了结交的心思,一来二去便也熟悉起来。
没想到英莲在林府住下,跟喜嬷嬷学针线之余,却眼馋起了作诗,央求黛玉教她作诗。
晴雯便打趣她:“怎的忽然要做个诗翁?”
英莲不好意思:“我被人贩抓走后早不记得幼时所学,唯有返乡后跟着母亲认了几个字,可到底不通笔墨,引为平生憾事。”
她有心向学,白夫人和黛玉都大为称许,黛玉更是将一本《王摩诘全集》递给她。
没想到这英莲学得卖力,连房也不进去,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来往的人都诧异。
晴雯唬得大惊小怪:“好端端儿一个英莲,如今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吓得府里奴仆不轻,姑娘这学生可教出来了。”
过几天英莲做出诗句,果然语惊四座。
恰巧此时黛玉接到贾府里探春的帖子,道是家中如今多了几个姐妹,因而诗社的事便又提起。
黛玉就问过了甄氏,带上了英莲,爱她才学,怜她身世,便有心让她结交些文友。
等到了贾府,就见许多人,有邢夫人的嫂子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又有李纨寡婶的两个女儿,长名李纹,次名李绮,也上京;又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妻,正欲进京聘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随后带了妹子赶来。
都住在贾家,倒热热闹闹的。
英莲从前沾染的官司便是薛蟠引起,黛玉因怕又勾起薛家的意头,因而只对众人称英莲为林家远亲。
姐妹们见英莲形容娴静,举止可亲,俱是亲近,黛玉又说起她从无倒有作诗一事,引得众人赞叹不已。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可见天地至公。”宝钗听了,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吗?”宝玉不答。
黛玉就在心里暗笑宝钗,果然不放过哪怕一个机缘劝说宝玉读书,可宝玉生性不喜功名利禄,鸡同鸭讲,只怕宝钗要失望。
晴雯则在下面想,宝钗之容貌,在大观园里着实算不得什么(宝钗原著里一般长相,演员张莉姐姐非常美,但不代表宝钗真实长相哈,都说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黛玉都美貌,袭人宝钗都相貌平平),再加上这一口处处劝学的腔调,哪里还有些少女的鲜活?
活脱脱一个教导主任。
宝玉正十几岁年纪,放在前世里也不过是个初中生,试问哪个初中男生喜欢身边昼夜跟个诲人不倦的教导主任呢?
宝钗这一招就连晴雯都觉得有些不妥:还没成婚呢就这般说教,这把自己当宝玉的娘了么?
晴雯想不通便撩开手去不去想,这几天忠靖侯史鼎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
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和宝钗一处住,因此也就罢了。
她跟英莲却谈得来,两人一见如故,混在一起谈些诗人或诗词,格外投缘,湘云还有些热情,不住指点英莲平仄之事。引得诗社里其余姐妹笑声不止。
黛玉看了称奇,湘云这个人吧,固然不能算是好人,却还有其热忱的一面,说到底就是对自己弱小的人毫不吝啬的伸出援助之手,而对比自己境况好的人却忍不住酸溜溜。
这是好还是坏呢?
左右她如今没有碍到黛玉什么,便由她去。
宝钗却看不惯英莲和湘云走得近,不知道是因为湘云和英莲交好惹得她吃醋了,还是因为两人的行为不符合她眼中的“贞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