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居然磕了燕王和我的CP!(140)
朱棣很少出现,往往露面都是很短的时间,只是何玉轩还是能感觉到那若有若无的视线,那往往会让他有点困扰。
帝王刻意让他在这个时候出现,除开为何玉轩的安危着想外,何玉轩也隐约有了点猜想。
朱棣不会做无的放矢的事,他的目光落在远处那三位皇子身上……尤其是朱高煦。
朱棣拿他做试探,还犹笃定何玉轩能猜出他的意思,难道不怕他反骨乱来?
何玉轩失笑,低头看着手里熟悉的槍体喟叹一声。
※※※※※※※※※※※※※※※※※※※※
七千八更新get√
*
第三更over
第70章 七十本书
这些天何玉轩老老实实地一日来往在工部、练武场、太医院、何府几个地方, 这步调熟悉了, 便自然融入了生活中, 就好似从来都是这般存在的。
这自如的步调让何玉轩都差点忘记他身为一个工部的人,其实偶尔也是会被提溜去开会的。
这日午朝结束后, 在帝王的吩咐下, 何玉轩被莫名其妙从太医院招了过来。
谨身殿内, 道衍、金忠、徐玮辰、张丘等熟悉的面容便不说了, 也有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蹇义、工部尚书等这些不大熟悉的人, 三位皇子也在座。
何玉轩有点微妙, 注意到这里出席的大多都是文官,而一个偏向朱高煦的武官都无。虽然朝会往往不拘泥这个,更勿论这次压根就是在午朝后加开的, 与朝会也并无干系, 然今日这场不知怎么地就显得有点微妙。
礼部尚书李至刚道:“万岁, 北平乃是“龙兴之地”,可否效仿明太.祖设立凤阳陪都的做法, 把北平立为陪都?如此可向天下宣告万岁之威严。”
李至刚的话不是无的放矢, 朱棣本便有迁都的打算, 他这话不过是挠在了骚处, 言中了朱棣的打算。
这事本不是什么大事,设立陪都的事从前也有人做过,李至刚提出来后, 内阁与六部看着帝王饶有兴趣的模样, 也无人会去扰了帝王的兴致, 这事便这么定下了。
“立北平布政司为陪都,诏改北平为北京。待诸事落定后,再作其他。”朱棣话中犹然带着些其他的意味。
何玉轩压抑着打哈欠的欲.望,慢吞吞地想道:或许便是从今日开始,奠定了朱棣慢慢把京师转移到北平的想法。
就不知道现在这些大臣们有没有及时觉察到了。
午朝后加开的这场例会,其实不过是比午朝的人数更多了些,何玉轩听着各种接地气的政策很是有趣,渐渐地也便投入其中,不多时便听到工部尚书说道:“万岁,龙江宝船厂如今重启,且看……”
何玉轩被这句话抓住了眼球,抬头看了眼正侃侃而谈的工部尚书,忽而蹙眉,他记得这件事其实是金忠在督办的,怎的突然又变成了工部尚书的功绩了?
金忠老神在在,捋着胡子端坐着,丝毫没有自己的功劳被人抢走的模样。
何玉轩挑眉,仔细听了下去。
明朝禁海,是从洪武年间就开始了,为了抵御倭寇,也是为了方便看顾。此举虽然很有效,然世代延绵后的弊端同样凸显。
朝臣中不是没人能看清楚这点,然大多都认为此乃百年后之事,如今倭寇海贼流窜在即,还是预防为妙。
帝王欲派人出海一事,其实早在年前就流露了些许意味,不管是开始派人收集以往的海图也好,稍稍放松了广州通商口岸的限制也罢,无不昭示着这一点。
工部尚书提及的事,便是早些日子在朝廷敲定的事,如今不止应天府这一处,连带着淮南清江船厂、山东北清河船厂等都已经列入了名单里面,逐渐成为了接下来要做的事项。
朱棣颔首,挑眉说道:“诸如工匠这些人呢?”
朱棣的话虽少,可一语便刺中了要害,如今造船厂不是问题,造船才是难事。若是这寻来的工匠都是二里哈子,何必折腾这一回?
材料可以寻、厂子可以建,可是图纸与工匠这两个可不是能随意便寻到的,此乃根基。不然随便寻个人都能造出船只,何必苦求厉害的工匠?
工部尚书微顿,此后金忠接口道:“洪武年间停止了些造船厂,那些工匠都是登记在册的,如今按图索骥,还是能重新招来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后续的新工匠择一些口风紧的人以老带新。造船图纸有些已在洪武年间被焚毁,然按着遗留下来的宋朝图纸,虽有些陈旧,臣认为钻研些许时间,定能研制出更为坚固耐硬的船只。”
到底需要时间,一蹴而就总归是不可。
帝王敛眉听着金忠的话,颔首说道:“可。”
金忠微笑不复言。
何玉轩低头,状似没有参与进去,实则忍不住眉宇间流露出了极淡的笑意,怕是给那位尚书大人给盯上,便一直闷着不说话罢了。
金忠这招巧妙啊!
造船这事压根就不在何玉轩的范围内,那是都水清吏司的事。
他倒是知道些造船的详情,这些都是从同人中略知一二,要是当真让他从里面寻到些严谨到极致的内容,那还真的是为难了何玉轩。
成药还能算是何玉轩的份内事,炼铁厂的事务已然超越了何玉轩的范畴,还是得他接受虞衡清吏司后才勉强入手。造船压根就不是何玉轩所擅长的,除非能像他爹那么喜欢造船,不然还当真是……等等。
何玉轩凝神细思,若是这样的话,浑水摸鱼也不是难事。何玉轩敛眉淡笑,如今也是盲人摸象,给金大人添些麻烦未尝不可。
毕竟……也不是第一次了。
金忠突然有点背后发凉。
几位皇子很是年轻,在朝臣们发言时,常是细心聆听的模样。这三位里面,大抵唯有朱高燧是真的有点孩子心思,眼神总是乱瞄,似是对这种场面很感兴趣。
他是年纪最小的皇子,他的上面还有两位兄长一位长姐,不管怎样皇位都不会落在他的头上,朱高燧很是清楚这个事实,也无意皇位,整日过得反倒比他两位兄长还要快活。
朱高燧饶有趣味地看着工部那侧,刚刚说话的几位大臣都是工部里的人,他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后头安静垂头的何玉轩,看似是在认真地听着诸位大臣的话语,可朱高燧盯着何玉轩的时间长了,便发现这位竟然是在……发呆?
朱高燧很惊讶,他是第一次随同列席这样的场面,还有人能在这个场合光明正大的走神?
朱高燧并未意识到他这样其实是同样在走神。
帝王轻缓淡漠的话语把朱高燧唤醒,“……三皇子在看什么?”
对,三皇子,朱高燧恍惚地想着,他父皇从不会在正式场合叫他们的名字……还没想完他的肋骨就被他二哥狠狠地捅了一肘子,疼得他立刻回神。
那掠过的几息发生的事情倒灌入了朱高燧的心中,让他猛地有种毛骨悚然之感,话不经意间就泄露出来,“儿臣刚才在看何玉轩。”
朱高煦:?
众大臣:??
何玉轩懵懵地眨了眨眼,好像听到有人在叫他,他慢吞吞地抬头。
嚯!
整个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不绝对,还有一小部分是逡巡在三皇子身边,那种意有所指的视线让何玉轩背后发凉。
他不过是听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所以才抬头,这大场面……难道意味着他错过的什么了吗?
何玉轩凝神把刚才那句话想了想,蓦然看向三皇子,注意到了朱高燧那满脸空白下的愕然。
“哦。”帝王淡薄地颔首,双手好整以暇地交叉搭在腹部,剑眉冷漠似是没在意这掀起的轩然大波,平静无波地说道:“三皇子说说,若是江南饥荒,该如何赈灾?”
刚才所议的事情便是百姓作物之事。
朱高燧差点脱口而出“不可能”这三个大字,好在他看着帝王清冷的目光总算是清醒了些,老老实实地说道:“江南本就是肥沃之地,若是饥荒发生,或许意味着其他的地区也有同等灾祸……儿臣无能,一时之间竟不能相信会有这般场面发生。”
朱棣与朱高燧的一问一答把大部分人的视线带了回去,唯有一小戳还是在时不时地看着何玉轩,让他有点毛毛又很是无奈。
朱高煦就是其中一人。
何玉轩压抑住叹息的欲.望,老实认真地听着朱高燧的回答,三皇子就是典型的浑不在意。听着他的回答,何玉轩就知道朱高燧答非所问,压根就未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