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清和县主+番外(206)

所以宝钗立刻伸手拉住了探春:不能跟王熙凤撕破脸,哪怕这将永远是王熙凤手中的把柄。

凤姐儿眉毛一挑:“果然是宝妹妹看的明白。”

她是烦死了二房,又眼见的二房这一堆人,王氏、薛宝钗、探春都是有心机的人,反观自己这边,邢夫人着三不着两,对上这几个任何一个都会被算计的骨头都不剩。

自己双拳难敌四手,只怕总有疏漏的地方,就叫二房钻了空子。

可以说,凤姐儿是把二房看成了食人鱼,生怕叫他们沾上撕了块肉。现在索性把这个当了把柄,准备拿捏薛宝钗,好叫她以后不敢惹大房。

探春叫宝钗一拉,也反应过来凤姐儿的意思,通红的脸又转为雪白。

是啊,她也是见过那位商大姑娘是怎么为了一点子小事发作的,她们背后这样论及保宁公府的子嗣,她焉能放过?

如今她可是因为夫婿的军功,刚封了县主,真要发作一个贾家落魄的二房,估计都不需要保宁公府伸手。

退一步说,宝钗也就罢了,横竖这辈子就是在贾家养孩子,好些差些都是如此一生罢了。

可自己的亲事还没定,要是叫人耽误了岂不是误了一辈子。

于是探春也缩回来不敢再说。

李纨本以为有热闹可以看,谁知道宝钗探春宛如叫人拿住了七寸的蛇,一时居然都畏惧闭嘴,倒叫她好生没趣。

凤姐儿见目的达到,就端茶谢客,直接请走了她们。

小红一直在旁候着,见此不免道:“奶奶就这样轻轻放过了她们?怎么不告诉世子夫人和商大姑娘去!”

凤姐儿摇头一笑:“什么会叫人怕?只有悬在头顶掉不下来的祸事才叫人怕。”

然后她继续低头翻册子,给黛玉选礼物,口中叹道:“你跟了我这些年,应该知道我的脾气,最是不饶人的。但这回,我却是本来就不打算说:林妹妹心思细致,何苦将此事告诉她,叫她烦忧。”

黛玉是个会将人言放在心中掂量的人,这些话不过添了她的伤感罢了。

小红这才吐吐舌头笑道:“还是奶奶有筹谋,奴婢混忘了世子夫人怀着身孕,听不得这些话呢。”

及至宝钗回到二房的院落,将自己关在屋中,这才落下泪来。

这些日子她流了太多的泪:薛蟠流放,薛姨妈大病,而后宝玉出家,再到贾母过身。

一桩桩一件件,压得她透不气来。

以至于她时常梦中回到在宫里学规矩的那段压抑的时日。

宝钗惊醒后总是宽慰自己:风水轮流转,人这一生总不能处处顺心遂意。比如黛玉无子嗣,比如商婵婵定了亲事,未来夫婿却在战场上,生死前途未卜。

她没有法子!必须这样劝自己,否则自怨自艾会将她逼疯!

毕竟曾经她是怀着那样的凌云壮志来到京城的,以为凭她的才貌,可以扶持家族,让薛家再恢复四大家族起初的荣光。

今日听到黛玉有孕的消息,简直就像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连自欺欺人的借口都没了。

次日探春再见到宝钗,不由吓了一跳。

宝钗的面容并无甚变化,只是一双眼睛,看着灰沉沉的。

虽然宝钗仍旧照常去给贾政王氏请安,照常安排二房一天的事务,然探春看着她,却觉得心悸。

这样的人探春见过。

那时候她还小,只记得贾珠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李纨就是这般,好似枯木死灰。

探春生生打了个寒颤:宝钗竟然变成了李纨!

第153章 王氏之死

宣武六年十一月, 贾政忽然提出想要整个二房一同送贾母的灵柩返乡,葬入金陵祖坟。

铁槛寺是贾家一贯停灵之处, 皇上是抄家又不是灭门, 当然不至于连停灵之所都给人端了, 所以贾母的灵柩正停放于此。

贾琏本等着明年开春分过家后, 再由大房送贾母返回金陵, 也算是明白告诉金陵的族人,两家已经分开了。

谁知贾政现在提出此事,贾赦吹胡子瞪眼以为贾政要跟他争抢。

然贾政却只说, 二房男儿既然都被剥夺了官职, 那就不必留在京城了。

回到祖籍,不但少些开销,也可少看些眉眼高低。

唯有李纨,觉得金陵不如京城适宜贾兰读书, 然而她说了也不作数,哪怕愁得把帕子扯碎,还是要跟着贾政等人离京。

凤姐儿寻思他们走了也清静,便让贾琏劝了贾赦, 由着二房去吧。

倒是惜春, 原本一直是跟探春住在一处的, 现在自然不好跟着二房走。

凤姐儿想着她一个年轻姑娘,又是立志要出家静修的,于是就将她留下了。

待贾赦父子并二房扶灵还乡后,一日凤姐儿去探望惜春, 送些冬衣。忽然见惜春佛案上搁着一个眼熟的金锁。

她拿起来一看,上面刻着的果然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不由吃惊。

倒是惜春淡淡道:“宝姐姐临走前搁下的。说僧道之言不可信,这金锁留着也无趣,不如给我做个念想。”

惜春的目光平静如一块琉璃,半分不起波澜:“我知道她不过是怨恨这金玉不成良缘,又不敢随意将这金锁抛了恐遭难,所以放在了我这佛前。”

凤姐儿一笑:“四妹妹倒是外冷内热,还肯替她念佛祈福?”

惜春冷淡道:“我念佛原不是祈福,世人正该自求多福才是。正所谓祸福无门,人自召之,旁人如何管得。”

“只是她执意要搁在这里,我也懒得理会。凤姐姐若看不惯拿走就是。”

哪怕是伶牙俐齿如凤姐儿,也叫惜春这样冷淡的话语逼的站不住。

但眼见她一个从前的公侯小姐到现在的尼姑打扮,只得叹了一声,搁下金锁就走了。

惜春闭上门,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念佛。

从此后这一生,凤姐儿再没见过薛宝钗等人。恍惚听说探春嫁了个当地的乡绅,具体如何她也不甚分明,终究是各人有各人的命数罢了。

倒是王氏,次年就传来病逝的消息。

自从荣国府抄家她受了仗刑后,原就病病歪歪,加上宝玉出家的沉重打击,不过是熬着命罢了。

扶灵还乡,一路奔波,王氏身子骨自然更加破败。

贾政是早已厌恶她的,李纨更是从前受了她许多磋磨,成日躲着她都来不及,哪里会榻前服侍。

宝钗则因贾家哄骗他们,到头来也没救薛蟠而生怨。

对王氏这个姑母也不是面子情,借口身孕月份大了,也不过早晚来走个过场。

往往只在王氏榻前静静站一会子,见她咳得心肝脾肺都要掉出来似的,也只是冷淡的递上一碗水:“路上不比家中,母亲一切担待些吧。”

于是等到了金陵的地界,王氏便耗得油尽灯枯,躺在床上连坐一坐都不能了。

贾政这才给请了个医馆的郎中。

郎中一搭脉就摇头,只道:“若是家中富裕,人参吊着命倒能再撑几日。”

可如今贾家二房哪里来的这些钱买好参,贾政送走了郎中叹了口气,只对李纨宝钗探春三人道:“你们好好照顾太太吧。”

然后竟提脚走了。

三人面面相觑,转头只见王氏躺在枕上眼泪长流,脸色青灰:她前半生过的何等荣耀,王家的嫡女,荣国府的当家太太,贵妃的生母。

可如今到现在,长子少年早夭,长女死于宫中,连最疼爱的幼子也杳无音信。夫君无情尤甚,竟连一口人参都不肯花销,要眼睁睁看着她死!

李纨见王氏进的气多,出的气少,轻轻对宝钗道:“棺木得备下了。”

本以为王氏病糊涂了听不见,谁料得将死之人耳目聪明,倒是一下子就听见了,痛骂李纨不孝,克死了贾珠不算还要咒死自己。

李纨平生最听不得贾珠,听了这话当场就急了,直接边哭边离了王氏跟前。

宝钗对探春道:“三妹妹,你去劝劝大嫂子吧。”

见探春走了,宝钗才安静的坐在王氏榻旁。

王氏手腕骨瘦如柴,探手抓着宝钗的手臂:“宝丫头,去买人参来我吃。”她望着宝钗的肚子:“宝玉的儿子,我得见了宝玉的儿子才得瞑目!”

她有此志向,倒是难得底气足,狠命拉着宝钗嘶声道:“你必得争气,给宝玉生个儿子,给我生个孙子传宗接代!”

宝钗冷笑一声,伸手拂开了王氏的手,在她惊讶的目光中说道:“姨妈真是疯了。你道谁说动了老爷,让他在冬日里赶着南下,以至于姨妈病重难愈?”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