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基建]我儿秦始皇+番外(149)

作者:青青小艾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文案: 赵馨与嬴政初到秦国的时候,谁也没把这对母子放在眼里。 所有人都说,赵馨不过是个舞 女,身份卑微,若非生了孩子,这辈子都没有入宫的机会;嬴政只是个私生子,不受宠爱,哪怕头脑聪明,一辈子也难有出息。然而——赵馨拿出无数先进知识,令良田增数万顷,令百姓衣食富足,令秦国战力飙升; 嬴政兴办学校任用贤能,使朝廷政令通达,使七国终归一统,使万朝俯首称臣;百姓欢欣鼓舞,歌颂他们英明的君主; 士兵昂首挺胸,献上他们唯一的忠心; 权贵匍匐在地,不得不低下他点击展开

等到水车与风车在秦国成为最普通的存在后,秦国的粮食产量再次增长,每年交上来的粮食让粮仓爆满。

粮食多了,人口也跟着迅速增长起来。

不单单是新生儿年年增多,其他国家跑到秦国定居的百姓同样是一波接一波。

这么多百姓跑到秦国来,还多亏了其他国家没对秦国多防备——

秦律繁琐且严苛世人皆知,以前百姓只要有其他选择,都绝对不可能跑来秦国,都担心自己一个不注意就违法,罚款还好,就担心被割了鼻子或耳朵。

谁成想在严苛的秦律下生活的百姓越过越好,在宽松法律生活的百姓反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年都要饿死不少人。

百姓不怕苦不怕累,但怕饿肚子啊!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因为饥饿没命,哪怕是严苛的秦律也不再是阻碍。

只要能活着就好!

但齐楚等国从未将秦国放在心上,为了防止人口流失也大多只会在通往彼此的道路上设置关卡,通往的秦国的道路上,却基本是一片坦途。

只有秦人往其他国家跑的,怎可能有人去秦国?

去了也得回!

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其他国家人口流失相当严重。

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该走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

故土难离,都想到其他国家讨生活了,必然是在本国活不下去了。活得下去的,谁还会拖家带口地去其他国家讨生活?

活不下去的都走了,活得下去的本也没打算走。

于是秦国白捡了许多人口。

其他国家涌入的人口多了,也不完全是好事。

因为这些人想要生活下去,必然是要有田地的,但一个国家的耕地面积有限,不一定能将人安置下来。

而若不能安置下来,那些人打道回府还是好的,最怕落草为寇。

但这些困难对秦国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卫逊之前的苜蓿肥田办法一直没停,其他国家涌入的百姓数量,根本比不得每年增加的良田数量。

何况秦国如今大动作频频,许多地方都在招工。

在秦国,只要愿意,总是能活下去的。

其他几个国家被气得不轻,却又完全拿秦国没办法——

一来其他国家根本没有足够严密的户籍制度,到底走了多少人根本没办法统计,也就无从找秦国“讨公道要人”;

二则王室权贵们根本不在意这群“穷鬼”,最多可惜一下少了一群任劳任怨的奴隶。

三则……惹不起。

秦国养精蓄锐这么久,谁也不想得罪了秦国,导致自己被惦记。

于是,只能忍下来了。

这消息不算隐秘,很快就传到了一些有心人耳中。

比如,稷下学宫的那群人。

秦国是怎样的国家,这群学成后极可能投效各国,因而一直留意各国消息的人再清楚不过。

虽然强,却不算富,也并非民心所向。

可现在,秦国却成了底层百姓心中最好的去处。

正好听说秦国开始招揽夫子老师,于是对秦国变化好奇的人便包袱款款地来到了咸阳。

他们本以为会看到一个肃穆却萧条的咸阳,然而看着眼前喧嚣热闹的街道,街边挤挤攘攘的摊贩,还有来往路人脸上藏也藏不住的满足幸福,一群人陷入了沉默。

这真的是咸阳?

第99章

这当然是咸阳。

虽然与他们印象中的咸阳不一样, 但这就是咸阳没错。

一群人看着往来的商贾百姓,一时竟有些怀疑自己老师对秦国的评价来。

稷下学宫最出名的老师,自然是教导出了李斯、韩非的荀子。

荀子早年也曾游学四方,几乎走遍了中原各国。

对其他国家的评价暂且不提, 对秦国的评价却还算是公允——

他肯定了秦国的政治制度, 认为秦国的治安与朝廷、官府的办事效率等都是七国最顶尖的, 也说了秦国几代国君的强盛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加国君不昏庸导致的必然。

但同时, 他也觉得秦国国内重文轻武,尤其是不看重儒家,导致国内重法度而不重礼教仁义等非常不好。

荀子作为当代最出名的教育家,稷下学宫的其他人都受他影响。

所以, 在场众人也如荀子一样,虽然认同秦国的强盛, 却不认为秦国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这种想法根深蒂固, 直接导致稷下学宫每年“毕业”之人,到秦国谋求发展的人最少。

可正因为这种想法根深蒂固, 所以在发现事实超出自己预料的时候,他们才会如此震惊——

若是一开始到秦国只是为了一探虚实, 在确定眼前景象并非特例, 而是整个秦国的百姓都过得这般惬意自得后,他们便生出了留下观望的心思。

稷下学宫许多学子相较于封侯拜相, 其实更希望埋头做学问。

秦国这个即将开办的学校,非常符合这群人的胃口。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 当他们的“报名表”递上去后, 最后被录取的人数却不到一掌之数。

所有人:“……”

虽未明言, 但他们心底其实是很为自己稷下学宫的出身感到自傲的, 也从不觉得自己会不被录取。

也不对……

应该说他们想到了自己不被录取的可能,却觉得自己不被录取的原因必然是学识比不上自己的同门。

也即是,被同门打败。

可事实给了他们一巴掌。

一群人看着学校院墙外张贴的录取名单,周围喧闹不已,他们却静默无言。

这时,有人想到了早一步入秦的李斯与张苍。

还有被韩国送入秦国效力的韩非。

这三人哪怕在稷下学宫,那也是所有人中的佼佼者。

张苍因为年龄小,本身又更偏爱数学与天文历法相关的知识,倒是名声不显。

但韩非与李斯二人,一个是韩国公子,兼有口吃的反差;一个为了入秦又早早铺路,最爱出风头;同时二人还都是荀子门下子弟,所以名声非常响亮。

一群人散开后各自打探,然后得知李斯虽受重用却远在雍城,韩非则被困在咸阳宫内修书撰文,唯有张苍身在咸阳且出行自由。

几人商量一番,派出了张苍的同门登门拜访。

也是巧了,同门找来的时候,张苍正好与祭祀交流结束,因觉得颇有所得,正在自己住处研究数学题。

听到有人拜访,张苍有些奇怪,却还是让人将其请了进来。

张苍入秦许久,许是周围环境简单,眼神仍旧清澈透亮,一身少年意气也不曾消磨半分。

见到这样的张苍,同门竟生出了些许时空错乱之感。

怔愣一瞬后,他笑着上前:“张兄,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张苍之前不是与秦国这群大老粗打交道,就是与天性直率且语言有障碍的祭祀交流,已经习惯了直来直往,一时没想起,便下意识地回答:“无事无事,某在咸阳过得不错,衣食考究,还有志同道合之人每日研究学问,消磨时间,自没有什么不好的。”

话落,屋内顿时一片死寂。

好一会儿后,张苍脑子转过弯儿来了,赶紧与同门道歉,又自谦几句,好悬才将自己的形象拉了回来。

同门本就想要打探具体消息,且有求于人,倒是没有在意。

他顿了顿,小声询问:“秦国的生活真有这般好?比之齐楚如何?”

楚国国土面积大,且多平原,每年税收的粮食都能装满粮仓;齐国有矿,更是富得流油。

这两个国家的百姓生活也许与其他国家没两样,但上层王室权贵显然是几个国家中最奢靡享受的。

稷下学宫落于齐国都城,学子们的生活自然不差。

张苍回想片刻后,笃定开口:“咸阳百姓比齐国临淄的百姓生活条件更好。”

说完,他以自己的理科思维,一条一条地举例论证,将咸阳百姓比临淄百姓生活好在什么地方,全都说了出来。

比如咸阳百姓可夜不闭户,比如咸阳百姓人人温饱,比如咸阳百姓饮食丰富……

听得张苍的同门对秦国大为改观,心里也生出了留下的想法。

不过……

同门不太好意思地开口:“某还有一问。只是不知秦国赵太后想要修建的这所学校,招收的老师都有什么要求?我们此次入秦之人二十几,全都到官府报了名,但最后被录取为老师的却不过一掌之数。”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