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不二[四大美人](17)
总之什么好听说什么,把夫差夸得飘飘然,都快到天上去了。铺垫了那么多,范蠡才说出了借粮的请求,同时呈上勾践的国书。当然,是经过范蠡临时加工过的国书。
“罪臣范蠡受,我王勾践所托,跪请大王保重身体,莫要过于悲哀。我王在东海之滨,日夜为大王向苍天祈祷。愿大王身体康健,万年无期。”洋洋洒洒、淋漓尽致的一番发言后,范蠡总结道。
他说了一大通,只字没有提到宋辞。因为现在事情有变,夫差的母亲死了。哪有人家的母亲刚死,就上赶着给人家送女人的?所以,范蠡临时把宋辞也归类成,是来给太后守丧的人了。
这一点,宋辞非常满意。她本来想着到了吴国要见机行事,想办法拖延时间不进吴宫去。没想到现在,不用她费事,范蠡这个神仙队友,已经给她找好了借口,还安排了出路,这真是意外之喜。看来之前,暗地里帮助范蠡的决定是对的。
听了范蠡的一番话后,夫差原本铁青的脸色也渐渐缓和。他顺势就问起了相国府的事,问他们为什么会在伍子胥家中?
范蠡当然早就想好了措辞,他把事情半真半假地叙述了一遍。他们越国使团来吴国奔丧,在路上遇上了一伙强盗。为了保住性命,范蠡不得已就借伍相国的名气,来吓唬那群盗匪。并许诺给那些盗匪许诺银钱,让那些盗匪带他们去相国府换钱。
宋辞一边听,一边暗自摇头,范蠡这招太阴了。他这么说,就把整个越国使团全部都摘出来了。至于其他事,范蠡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吴国内部的矛盾,什么相国私自搞的阴谋,什么大王被蒙在鼓里,统统不知道。夫差要怎么处理,都和使团无关。总之,他们是无辜的就对了。
回答过一连串送命题后,夫差终于满意了。于是他大手一挥,同意借粮给越国,也同意让勾践夫人、越国太子等人暂时留在吴国,给吴国太后守丧。夫差这么爽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勾践的表现,越国历年来进贡的东西,还有范蠡的一番言辞上。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看见了宋辞,也听懂了范蠡的言下之意。
夫差不是傻子,越王勾践怎么可能千里迢迢,把那么漂亮的一个女人送过来,就只为了给他母亲守丧的?只是因为现在他母亲薨逝,举国皆丧。所以,范蠡不能直接说这是献给他的美女,而是非常有眼力见地,改成了来给太后守丧的。即便是君王,也要以孝字当头,表面功夫总要做足。
人给你送来了,至于要守丧之后,要她去还是干什么,就是你的事了,大家心照不宣就行了。
范蠡的识趣,让夫差很满意。要是伍子胥那老家伙,能够像范蠡一样懂得变通,也不用天天看夫差脸色了。
这一点,宋辞也听出来了。不过她不在乎,她只是想拖延时间而已。夫差再怎么猴急,也不可能自己的妈刚死,就找女人寻欢作乐吧?
只要能够拖上一段时间,她就能顺利完成自己的计划。现在,越国已经顺利借到了粮食,她计划的第一部 分,就算顺利完成了。等范蠡离开,她就可以开始自己的第二部分计划。
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同时也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在夫差同意借粮后,宋辞从越国使团中站出来,直接开口道:“大王,民女西施,斗胆有一请求,请大王恩准。”
范蠡表演完了,就轮到宋辞上场了。
第15章 狐狸精
其实,宋辞不站出来,满堂的人,也有大半的也都在偷看她。刚才从伍子胥家中出来的时候,他们这个越国使团,已经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百姓都跟在他们身后议论纷纷,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辞。
没有别的,就是因为她太美了。
吴国的百姓们,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才跟在越国使团后面围着看。越国使团进了吴国王宫后,又在王宫中引起了轰动。不仅是王宫的宫女和侍从,就连夫差的妃子们也惊动了。当然,夫差的妃子不是来看美人的,她们是来看潜在威胁的。
进到大殿后,宋辞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要不是范蠡的表现实在是太引人注目,大殿里的人现在都还在,明着或暗着偷看宋辞。不说别的,从宋辞进来后,夫差的目光就没有移开过。宋辞简直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听进范蠡所说的话。还是什么都没听清,就只知道点头了。对于周围看过来的目光,宋辞在心中给自己催眠。这些目光还不如灯泡亮,当做没感觉到就可以了。
等到范蠡说完后,宋辞站起来,所有人的目光立刻又回到她身上。这回,谁都能光明正大地看她了。
宋辞说完后,夫差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异常和蔼。当然,也没人跳出来喝止宋辞,说她的举止言行不合礼仪规制,没有王上的问话,不得主动回复。夫差不生气,谁敢生气?
“美……姑娘,有什么话,尽管说。”夫差的声音也异常可亲。
“民女奉勾践大王之命,跟随君夫人、太子和范大夫来到吴国,为大王和太后效劳。太后不幸薨逝,是吴国举国之哀,更是越国之哀。民女深感痛心,不胜悲切,愿为太后守丧三年,日日为她老人家供奉打扫,略表孝心。望大王准许民女的请求,民女一定尽心竭力,侍奉太后。”
宋辞说话的时候,站在她身前的范蠡眼睛向后,不着痕迹地投来目光,眼中是不赞同之意。宋辞权当没有看到,自顾自说着。
她的话,自然出乎所有人意料。在那个时代,守丧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穿华服,不吃荤腥,不许娱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像宋辞这样提出为太后守丧,意思就是要戴重孝、守大丧。那不仅要做到以上所说的那些,还要柴门荆扉,艰苦朴素,日日打扫祭拜,闭门不出,日子比出家还要难过。这可是只有父母死了,为表孝心的子女才会做的事情,自古就没几个人能做到。
所以,宋辞的话,所有人都不理解。越国那边当然不理解,因为宋辞这一次来,是要勾引夫差的。如果她这样做了,根本没办法进王宫去,哪来接近夫差的机会?
夫差那边也很吃惊,他已经默认了,眼前这个美人,是越国送给他的贡品。不是他不孝顺,只是派这样的美人去为太后守丧,实在是太暴殄天物了。夫差当然不想,让这样的美人从他手中溜走。但是,以他的立场,一时间又找不到,合适的说辞来拒绝宋辞。毕竟,之前范蠡已经讲过了,越国使团是来为太后守丧的。
于是,夫差就把目光投向身旁的伯嚭。
一收到自家大王的目光,伯嚭立刻明白夫差的意思。他能够混到今天,完全是因为,一切顺着夫差的意思来。夫差爱听什么,他就说什么,夫差想做什么,他就不择手段为夫差办到。因此,才能后来居上,超越伍子胥,成为了夫差的心腹宠臣。现在,就是他该为夫差效劳的时候了。
伯嚭干咳一声,向前踏出一步,开口说道:“越国使团的心意,我们已经收到了,不过……”
伯嚭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个声音已经打断他:“大王,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都是以孝道为大的。既然越国使团的人,愿意为太后守丧,就应该成全他们,请大王成全他们。”
声音是从大殿门口传来的,说话的人正是不请自来的伍子胥,他已经在殿外等得不耐烦了。
听到他的话,夫差的脸一下就黑了,他瞪着伍子胥,大声道:“伍子胥,谁让你进来的?未经传召,擅自进殿,你眼中还有寡人吗?”
伯嚭的脸色也不是很好,他正想办法博夫差欢心。哪知道伍子胥那个老匹夫跳出来,坏了他的好事。不过他并没有发作,反正有大王在,伍子胥这个老家伙一定讨不了好。自己就不必要跟他有正面冲突了,毕竟,伍子胥还是吴国的相国。
夫差的反应,早在伍子胥的预料当中。不过他性情刚直,根本不畏惧受责罚。他早看见宋辞了,他知道,要是让这样的女人进了王宫,那吴国必定不得安宁。因此,他一直在殿外听着,准备一有不对,就冲出来制止越国的阴谋。谁曾想,宋辞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真是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说更待何时?因此,伍子胥也不顾宫人的阻拦,就闯进宫殿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