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仙女人设,纵横诸国(191)
知晓了他们在筹谋什么之后,诸萦便不觉得惋惜,反而准备回去了。
但在即将出营帐时,诸萦的脚步一顿,她抬首望着营帐口片刻,还是转身回去,她看见坐在上首的桓珩,伸出手,心念微动,将游戏背包中可以挡性命之忧的玉佩取出,落在手心。
玉佩上雕刻着麒麟,麒麟乃是祥瑞,可趋吉避凶,但这块玉佩作为道具的简介,却是可以在关键时刻挡住一次忧及性命的劫难。
但是具体什么样,诸萦也不甚了解,因为她没有用过。
只不过,诸萦猜测,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应当不止是刀兵之祸,或是身体重伤才能避过一劫。哪怕是遇上洪水地震,玉佩应该也能庇护桓珩一命,逢凶化吉。
至于具体是如何做到,诸萦便不大清楚了。
但她希望桓珩能活下去,关于卫国的变法,就如诸萦一开始所说,她不会干预太多,无论能否成功,都是顺应卫国的轨迹发展。
她把玉佩握在手上,施动技能,将玉佩朝着桓珩的方向送了出去,玉佩被无形的力道裹挟着,除了带动一些风,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力。
原本的玉佩在碰到桓珩的时候,融为虚无,一下子映入桓珩心口正中。
他似乎有些察觉,突然伸手捂住了胸口,微微蹙了蹙眉。
一旁的桯俨询问了一句,桓珩摇了摇头,放下手,略微弯唇,安抚道:“无妨,约莫是有些劳累。”
说完,桓珩便继续同桯俨温声商讨了起来。
而做完这一切的诸萦,也准备离去。
但在转身后,她又回望了一眼正面色严谨的和桯俨交谈的桓珩,在昏黄的灯光下,愈发显得他目光清正、面冠如玉。
她仅仅是看了一眼,而后就收回目光,真的离开了营帐。
诸萦没有继续在这里耽搁下去,而是回了摘星台。
她坐在案几前,翻阅起之前写的厚厚一沓的纸,上面写满了这个时代所没有的东西,以及她做出的计划,如何实施,如何一步一步改善民生。
迄今为止,她差不多已经将最重要的几样做出来了。
白纸、铁器做的农具、棉花。
纸的出现,可以使典籍更易于传播,竹简所占的地方,耗费的功夫太多了,很容易使典籍缺失不全。而白纸装订成册之后,至少不需要满屋的竹简。
而最重要的是,诸萦已经在命匠人做活字印刷术所需的模具。
如若桓珩的变法能成,在卫国的贵族权势定然遭到打击,则能扶持一些微末落败的士人,令他们分走贵族的权势,降低权贵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趁这个这个时机设立私塾,有教无类,活字印刷术可以降低书籍的成本,不会如天书一般高昂,可令庶民亦能识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贵族垄断的局面。
否则,即便是一时打击了他们,所谓的闵氏、文氏,日后也会有王氏、李氏等等的新贵族出现。
甚至在数百年后,形成一个叫门阀的怪物。
因为庶民若是不能识字,那么能助君主处理政事的,便只能是这些贵族子弟,纵能一时打压,却总免不了倚仗。天下如此之大,总不能令国君一人处理诸事。
而在诸萦看来,最重要的是,若是庶民不能识字,他们就永远地位卑下,认为识字者天生为贵人,而他们自己就卑贱,贵人则可以肆意打杀欺辱他们。
对于诸萦来说,这样蒙昧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
而除了识字,就是耕种。
诸萦已经将铁器的铸造法子告诉了桓珩,桓珩亦将铸造的炉子都搭建得差不多,虽然如今冶炼的都是兵器,但也做过了农具,并且呈上来给诸萦看过,的确做得不错。
在诸萦看来,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有了崭新农具,用曲辕犁也能省力许多,效率会更高。
诸萦也对桓珩的变法略知一二,其中最能引得诸萦注意的便是改井田制,即便是庶民也能有私田,缴纳赋税。
而棉花种植容易,比养蚕织绸要来得简易许多,最重要的是,可以保暖,能度过冬日的严寒。
对于庶民而言,不过就是温饱二字。
而诸萦已经将这些安排的差不多了。
等到桓珩变法成功,她也能放心去其他地方寻找其他的种子。比如番薯和玉米,甚至还有那些数百年后才能流传回来的其他作物。
既然这个时代和诸萦在现代时,在史书上见过的时代颇为相似,那么定然也有西域,以及海外,有其他的陆地。
其实诸萦还有许多的东西未曾拿出来,像提炼糖、盐,甚至还有瓷器,但是在诸萦看来,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也是不可或缺,但实际上并没有温饱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