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72)
传统本土农作物变成了金贵“细粮”,大部分土地都开始只栽种这两种粮食作物,也因此产生了一波“人口爆炸”,这某些方面是好事是进步。
可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明清隔着五六百年的距离,现在这时候拿出来这些高产作物,崔教授几乎可以确定没有几年大良不分南北都只会大规模种植这两三种农作物,哪怕是江南最上等水田也会放干水去种植,毕竟这里差了几百斤的粮食产量。
明清时期本土粮食作物的种子其实已经驯化非常成熟稳定,再加上耕作方式的进步,“精耕细作”已经到了一个高峰,所以小麦、小米、稻米这些作物最好的田亩产四五百斤也不是问题。
所以“细粮”作物占得比重下降但不会直接“消失”,可现在不同!
如果突然出现“神种”,那现在已经驯化的粮食作物就可能“退化”甚至“绝迹”!但凡有些生物学常识的,都知道作物物种丰富人类才能抵抗大自然的威胁。
而且现代的高产作物种子在培育条件达不到时,多次耕种留种的种子会出现“减产”退化现象,这也是现代农业耕种几乎每年都要买新种子的原因。
空间里这些高产作物对于这个时空来说都是外来的物种,除了崔教授哪怕时知也不怎么了解具体培育和种植,以后万一出现病变或者退化,种植的作物又单一,那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这些年崔教授一直努力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培育适合本土高产的小麦、蜀黍就是为了先把大多数作物平均亩产量提高上去。
只有这样,某一天那些高产农作物问世时,才不会让所有人陷入高产作物疯狂的耕种模式,导致人类努力驯化万年的多种粮食作物消失在人类食物结构中。
如果真出现这样的事,崔教授认为自己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个时空文明发展进程的“罪人”。
以上这还是“百年危机”,往更远处看,千年后如果这个文明也能进化成他们那个时空一样,那么现代的“种子危机”只怕也会降临,这颗雷也许会把千年后“种子危机”炸得更加严峻。
南瓜虽然也高产,但它只是可以充饥的蔬菜,有储存和运输这个两个“短板”,农人就算想大规模种植也无法长久保存,它代替不了粮食的地位。
而且这种作物犄角旮旯都可以栽种,农人不会舍得浪费上好农田去大规模种植它,目前来看这个作物“危害性”不大。
送完种子后崔教授马不停蹄开始投入到今年的育种工作中,而时知原本的计划是今年开春前把基地的“学校”开起来。
可因为战乱和流民涌入,白雀他们大部分都派出去探听消息了,直到战争结束他们才陆续回清河,计划只能改变。
“先把选出的人带去适应一下,让人先教他们武学和简单的药理吧。”时知如今脱不开身,只好先改变计划。
冀州之乱虽然没大规模扩散到桐州,可为了安置难民,家主府的存粮几乎全部掏空了,要想恢复元气,今年必须更快推广更多的良种和先进的耕作方式。
这个时代的人抗风险能力太低了,时知和崔教授都感受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今年棉花也要扩大试验田的规模,因为朝廷强制送流民回原籍的政策,家主府也没办法留下太多劳动力,蒲尊山的劳工也已经陆续返回原籍。
但还是有些人听到崔氏的名声特意过来投靠卖身,想在这乱世中有个可以得到活命和庇护的地方,家主府挑了一些合适的,经过一番操作,收留了五百多流民打算安排他们开荒去种棉花。
第35章 .惊雷工作狂疯狂输出
时知让人在划出的荒地盖了个庄子,为这些人提供临时住处,今年上半年的口粮也提供给他们就当是开荒的酬劳。
这些人的户籍也让官府帮着办好了,都落在了崔氏名下,战时崔氏鼎力相助刺史府与郡守府都很愿意给这个面子与方便。
三月末时家主府名下三百亩荒地被开垦出来,时知让人送来十头耕牛帮着加快耕种速度,一百亩种上了空间的棉花种子,另外开垦的二百亩地种上了高产蜀黍,等到了秋天这些蜀黍应该够这五百人的大半年口粮。
计划里等秋天这三百亩全种上冬小麦,然后还要再继续开荒,来年春天新开的地再种棉花,这块荒地大概有两千多亩,崔教授计划三年内让人开垦完。
崔教授如今已经不用再经常盯在小麦地里,庄子上农人对“神农六号”的习性已经非常熟悉了,他只要传授留种问题和技术就好了。
今年棉花培育是崔教授工作的重心,他隔三差五就要过来记录数据,同时也要传授种植棉花的技术和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