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色森林(241)

作者:陈之遥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本帖最后由 741109674 于 2022-5-12 15:48 编辑 豆瓣VIP2022-05-11完结 简介: 1940年深秋,钟欣愉回到孤岛时期的上海,成为一名银行职员。 她找到少时的朋友林翼,他问:现在这种世道,你为什么还要回来 她温婉笑着回答:当然是为了赚钞票。 而林翼不信。 在一笔又一笔的交易背后,他慢慢发现她隐匿着的真正的目的。 正如当时《申报》社论所写——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纵使战点击展开

这作派和手法,钟欣愉是熟悉的,她一直知道香港也有军统的站点。

形势到了这个地步,郑经理干脆关照家里人放了消息出去,说他突发急病,住进了英国人的医院。其实却在办公室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锁着门,通过电话办公,召集董事开会,抢着时间把行里的钱散出去。

全行上下只有几个人知道实情,钟欣愉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最不惹眼的一个。

在别人眼中,她是个三十好几岁的女人,有家有口,还大着肚子,每天由先生开着车接送上下班。但他们不知道,她其实是在执行董事会的决议。

先是筹建中行大厦,在中环德辅道买下一块地皮,立即与打样行签好设计和建筑合同,建材、设备一样样采购起来,全部用的现金。

行里剩余的资金即刻放贷给在港的中资企业,其中最多的,就是内战那几年设备原料滞留,借机开起来的纺织工厂,这时候已经发展到了 100 万枚纱锭的规模。

那一阵,她白天在银行上班,夜里和林翼出去交际,打牌,吃饭,跳舞。去见侨领,见那些在香港开厂的华商,聘律师,起文书,外面人看着,也只当是她陪着先生谈书画方面的生意。

等到全部办妥,郑经理的“病”才好了,出来见台湾派来的代表,把地契、合同、账册,全套摊在桌上,实话实说,钱都花完了,行里账上没现金。此时非要他去台湾,便是一系列的官司,牵连到的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利益,港英当局大概第一个不答应。代表也知道没有办法,只得作罢,离开香港回台湾去了。

这件事过后不久,钟欣愉便进了医院,第二次分娩。这回是个女孩,起名阿时。

休完产假,她再回去上班。行里人都知道了,说你先生怎么同意的太冒风险了。

她只是笑着,说自己其实也就跑了几趟腿,实在不算什么。

同事以为她不懂,给她解释,说虽然港英当局对华人带枪限制极严,但本地也是有帮派的,什么都能搞到。你们这么做,其实就是在赌台湾方面敢不敢公然下手。

但她仍旧笑着,说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并非轻描淡写,而是她真的这样想。与她和林翼曾经的经历相比,这实在不算什么。而且,她越来越觉得,这其实就是秦未平安排她到这里来的原因。

不止一个两个,香港也有。

1950 年 1 月,英国政府承认了新中国。

也是在那个月,中行香港分行通电全国,宣布接受北京总行的管理。

紧随其后的,是中行在东南亚各国的分行与办事处,缅甸、印度、新加坡、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香港其他十几家中资银行,也都发表了起义通电,声明保护行产,听候人民政府的接管。

同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援朝,美国对中国实行金融封锁,财产冻结,物资禁运。从那时起,这些散落在海外的机构便成了中国进行国际间资金划转的唯一途径,仿佛哨站。

也许还是那句话,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在每一处。

1951 年初,中环德辅道上的中国银行大厦落成,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

那一年,香港分行的职员不满百人,只占了两个楼面。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及中国保险、中国外贸、中国航运在香港的办事处,也全都迁进了这座楼里。

钟欣愉分在七楼,做外贸融资,结算,也做侨汇,最要紧的就是想办法绕开封锁和禁运,把钱、原材料和关键设备弄进来。

此后两年,朝鲜半岛上打仗,香港也乱了一阵。到处都在传,此地的局势或许也会有变。许多人移民出去,地价跟着往下跌。

林翼却在用书画生意上赚到的钱买楼,石阶路,荷里活道,一个号码一个号码地买过去。

刚开始有人看笑话,说这下肯定套住了,血本无归。等到仗打完,局势逐渐稳定,地价重新涨起来,又都说他运道好,眼光好。

只有他们俩自己知道,这其实无关眼光,只是因为他们把此地当作家园,好或者坏,都是这里了。

那时,钟欣愉已经四十多岁,孩子们也都渐渐长大。

有人问,林太你为什么还要出来做事呢

她只是笑,说我先生总在家,我要是不出来,每天大眼瞪小眼地肯定要吵架。

话虽然这么讲,但实际上,他们却是形影不离的两个人。

他们还是会像从前一样,去皇后戏院看电影,告罗士打餐厅吃饭,半岛酒店跳舞,又或者只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静静地坐在灯下,修同一幅画,写同一幅字。直到她烦了,喂水果给他吃。他捉住她的手骂她,说你当心弄到画上了,却又轻吮她的手指。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