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以及阅卷,至于其他事务,则有监临官与提调官负责。
譬如考场准备,考务,考纪以及后勤供给工作等。[1]
八月七日,是诸位考官们一并入贡院的日子,同时也是锁院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天里,朝廷派来的御史惠正青,主考官沈伯文与副考官褚彦文,还有数位同考官们,都不能踏出贡院的门。
踏入贡院之后,众人集体对天焚香盟誓,这也是乡试一直以来的传统。
御史惠正青焚香吁天,高声道:“惟国家求才资用,事莫大于兹,凡我有事,尚同心殚力,克襄厥哉,如或售私奸政,取舍罔中,用债于兹事,有如矢言!”
他这番话说罢,沈伯文紧接着带领其他同考官们上前一步,面色肃然,焚香盟誓:“因文取才,其真其允,如弗既厥心自作慝者亦如之!”
最后才是提调官,监视官等人:“如有怠若职、乱若事者,亦如之!”[2]
集体盟誓完毕,才进入出题选题的阶段。
进了内帘,沈伯文朝数位同考官们拱手,态度温和地道:“出题之事,便麻烦诸位。”
“大人客气了。”
大周有规定,不允许主考官提前预构,三场考试前,都需要临时从公揭书中出题,必须由同考官拟定,随即再由主考官“缘手探策而决之”[3],才可谓之公平无私。
首场所需要出的题目数量是最多的。
同考官们大都是从浙江省各府调来的教谕等,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乡试,经验是有的,到傍晚之时,备选的题目便已经出好,等待沈伯文抽选裁定。
……
就在贡院内的考官们忙碌的时候,贡院外的考生们也怀揣着紧张的情绪,能否在此次乡试中榜上有名,获得举人功名,从而参加明年的春闱,成了考生们最近几日梦里都会梦到的事。
八月初九,四更时,贡院外就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皆是等待入场的考生们。
明远楼头星斗稀,三声画角雁南飞。
此时父母应相说,共喜儿郎入棘闱。[4]
这首诗中所描述的,便是乡试搜检时的景象。
原本的搜检时间应当是黎明,只不过随着近些年来考生数量越来越多,若是黎明再开始,到开考的时间,尚且不能搜检完所有考生,因而朝廷才将搜检开始的时间提前到了四更。
沈伯文此时便身在明远楼中,端坐于桌前,目光平视着前方,心中却在计算着,距离开考还有多长时间。
算着算着,便不自觉地回忆起了那次自己参加乡试时的情景。
当时入场之时,看着只有考官们才能在进入贡院之时踏入的龙门,自己心中是如何想的?
好像想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想。
时光荏苒,距离自己乡试那会儿,竟已过去了三年,从考生的身份转变为了考官。
考生们一共考三场,每场三日,三日之内不得踏出号房,而考官们同样不轻松,要在贡院之中待到阅卷完毕,相较身为考生时的自己,沈伯文只觉得身为主考官时,心中压力更大,肩上责任更重。
三场考试结束之后,即将面临的阅卷,才是重中之重。
先前他来之前,便拜访过谢阁老,向他请教过关于阅卷的取文标准。
谢阁老只道三词:“典雅”、“平实”、“通畅”。
这便是大周阅卷官们应当遵循的,通用的取文标准了,不过说罢这三条标准,谢阁老又告诉沈伯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按照自己所欣赏的行文风格来取,并不那么严严格。
如若不然,也不会有考生们去买来主考官的文集,来研究喜好这种操作了。
也就是沈伯文来到杭州府之后,没有刻意去打听外面的事。
要不然就会得知,他的文集甚至已经卖断货了。
第八十章
每一场考试结束之后, 考生们的考卷都会经过弥封、誊录和对读三个环节,然后再被送到内帘,以供考官们评阅。
与之相应的, 沈伯文与褚彦文等一众考官们,也是先评阅首场试卷,再评阅第二场试卷, 最后评阅第三场试卷。
评卷过程十分辛苦,每一份试卷都要仔细看过, 甚至还要写评语,最少两个字,最多上百字, 需要斟酌之后,才能写上恰如其分的评语,并不是随便看过就能算评完的。
同考官们各自负责他们那一房的考卷,至于沈伯文,除了审阅同考官们送上来的正卷,备卷, 还要在那些被黜落的考卷中自行搜寻, 以免出现那种“初阅似无奇, 而再阅渐觉其隽永,有初场似庞杂而后场才见其闳博者。”的情况[1]
比如他此时手中所握的这份考卷, 许是不符合那位同考官的口味,便被黜落一旁,但沈伯文在翻看落卷时, 认认真真地将之看完, 却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