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793)

作者:木兰竹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 胤礽转世后当了二十年的新社会青年,一朝见义勇为回到前世。 奶团子胤礽晃着小脚丫,梳理刚苏醒的前世记忆: 幼年时,伺候他的人几乎一月一换,敢劝诫他谨言慎行的仆人一定会因“对太子不敬”率先赶走; 读书时,高龄教书师傅颤悠悠跪着授课,他因怜悯赐座,教书师傅因“对太子不敬”被严厉斥责; 少年时,和一位亲切和蔼的老大臣聊了一会儿诗词歌赋,老大臣便因“对太子不敬“被赶出京城…… 兄弟姐妹与自己玩闹是对太子不敬,太子妃的住所与自己隔着老远因为不点击展开

就算皇上真的很放心太子,不可能猜忌太子。但太子曾经重伤过……对吧?

活不过皇帝的太子比比皆是,小阿哥们也不一定完全没有机会。

总之,他们先投靠。最低是投靠一个有实权的宗室,最高说不定能撞上一个从龙之功。

因现在留在京城中的小阿哥们都还没有出宫建府,他们无法直接接触到小阿哥们,小阿哥们的母族就各个收到了许多礼物。

母族的概念更大。

不是只有父母姐妹兄弟这个小家庭是母族,同一个宗族都能算母族。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两个打着皇子旗号为非作歹的人。

一时间,胤礽收到许多对外戚的弹劾。

他看着折子上的诛心之语,不由疲惫。

这些弹劾又多少是真正正义的愤慨,又有多少是试探他对皇子的态度?

或许还有挑拨离间的成分吧。

无论杀多少人,无论灭多少族,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这些尔虞我诈都不会消失。

前段时间大臣们忙了起来,他耳根清净了不少。临近年节,再多的活都得停下来休息。

康熙不在,胤礽原本准备的一些改革,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等康熙回来商量。

胤礽仍旧很忙,大臣们却是闲了起来。一闲起来,他们就要内斗,还要挑拨他和皇子们内斗。

“汗阿玛,您什么时候回来。”胤礽看着桌案上的折子,自言自语。

以前康熙在的时候,虽然也无时无刻有算计,但胤礽处理这些算计的时候,并不是很疲惫。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做决定的是康熙的缘故。

胤礽虽给出了意见,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担最大责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压力小了许多。而且有康熙为他把关,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错是对。如果两人意见不统一,还能一起商量。

出谋划策和做决定是两回事,他多谋,康熙擅断。其实擅断的人远远比多谋的人厉害,更能当一个领导者。

胤礽试图把弟弟们和大臣们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后,他心中的压力也丝毫没有缓解。

因为最终,还是得由他来做决定。现在没有康熙对他说“好”还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监国多次,但从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过决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参与政务,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时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后禀报康熙,由康熙拍板做决定。

哪怕几次“突发事件”,其实也无伤大雅,打完之后是留是放弃,也是康熙做决定。

胤礽现在才初次体会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权力,在于“做决定”、在于“承担责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决定,整个朝廷就会动起来。之后每件事是对是错,皇帝就要承担责任。

对权力欲重的人而言,这样纲常独断大权在握的感觉非常令人沉迷。

而像胤礽这样对责任看得太重的人,就压力非常大了。

胤礽很想问康熙,在康熙决定擒拿鳌拜的时候,决定削藩的时候,决定废除剃发令的时候,决定让他出海的时候,决定建立大学崇尚新学的时候……在做出无数个很冒险的决定的时候,康熙心中是如何想的。

康熙在承担巨大压力的时候,是如何自我缓解的?总不能是靠着挼他和与大哥斗嘴吧?

胤礽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回忆起童年,忍不住笑出了声。

笑完之后,胤礽把弟弟们放出去,让他们各自领着弹劾自家外戚的折子,去严查其中是否有非法之事。

他又发现卫贵人的娘家再次蠢蠢欲动,便让胤禩管理内务府的库房,好好敲打觉禅家。

胤禩的生母觉禅氏,汉姓卫氏,所以称卫贵人。

卫贵人是后世难得从文物中发现真实姓名的后宫嫔妃,她本名叫“双姐”。

想想后世清穿文中,良妃总会有非常雅致的名字,什么琳琅、婉妮、淑倩、子曦……其实良妃历史中查的出真实姓名,大可不必随便编一个(滑稽)。

康熙在胤礽面前提起后宫嫔妃的时候,偶尔会说她们的闺名。

每当胤礽听到宫里妃嫔们的姓名时,就不由叹气。这些名字,清穿文绝对不肯用。

比如后世女穿成卫双姐什么的,名字一出,逼格都没了。

现在这位清穿文常客卫贵人卫双姐得知家里给胤禩拖后腿,气得大病一场,甚至想过要不要一死了之,不拖累胤禩。

当惠妃风风火火把这件事告诉胤礽,求太子拿主意的时候,胤礽整个人懵了。

至、至于吗!

这辈子,汗阿玛又没有因为胤禩夺嫡而骂你,你怎么心态还是崩了!

胤礽赶紧亲自去劝卫双姐女士,希望她能振作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