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750)
正好“九阿哥党”们最近顽皮得不像话。
以前胤禔在的时候,他们惧怕胤禔;胤祉、胤禛、胤祺在的时候,三个人联合压制也能管得他们老老实实;再不济还有胤禩逗弄小胤禟,让他只顾着找胤禩麻烦,不会来烦胤礽。
现在这些弟弟们都出海了,带熊孩子的重任落在了胤礽一个人身上,宜妃和温妃就只会哭着道歉,他的汗阿玛只会要么哈哈大笑要么关禁闭罚抄,都一点用都没有。
有现代人三观的胤礽做不到狠揍三个弟弟,只能用其他事消耗他们过剩的精力。
谁说六七岁的男孩才猫嫌狗厌?
不,六七岁是男孩猫嫌狗厌的开始。随着时间增长,有的熊孩子不好好管教,会越来越猫嫌狗厌。
胤礽虽然不会狠揍弟弟,但他也有自己教训熊孩子的独特方法。
当胤礽把审计署的折子递给康熙,康熙翻了翻,笑得差点呛到:“看来你也受不了他们了。”
胤礽眼神十分幽怨。
儿子这么烦恼,你这个只生不养的汗阿玛不反省一下吗?
康熙也知道自己理亏,笑够后干咳几声,和胤礽说正事。
这几个熊孩子要管理审计署很难。康熙看完审计署的工作后,已经决定将来将审计署交给胤禛。
同时,康熙和胤礽商量后,还要建立一个出版署,主管国内文化出版。
在封建时代不控制思想是不可能的,胤礽同意康熙都不会同意。但次次都文字狱,只会滋生诬告。不如把规章制度弄好,以后按照规章办事,也让文人们自费出版时知道什么能出,什么不能出,被诬告后该做什么。
而且官方开始进入出版物行业之后,私人的印刷绝对赶不上已经有印刷机的官方出版效率。不需要太多禁令,官方出版物以其低廉和大量的优势,就能挤压私人出版物市场。
大清毕竟是以少数人管理多数人,康熙再英明也只是一个满清的封建皇帝,比起华夏的未来,他更在乎的是爱新觉罗家的皇位。
愚民政策,就是稳固皇位的策略。
胤礽思索了许久,才找到了这样一个“控制言论”的突破口,让康熙将肯把出版社的印刷机全力开动,并推广到地方上。
这个出版署,当然将来以后会交给胤祉。
康熙对海外封国的事仍旧很犹豫。若不是胤禔和胤礽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让康熙明白胤禔一定是胤礽最坚实的后盾,康熙也不会让胤禔在胤礽还未继位时就藩。
这些没有和胤礽一起经历过许多事的儿子们,即使表现得与胤礽再亲密,在胤礽继位之前,他们也不可能有兵权,去封国。
康熙对他们的信任不到让他们去封国领兵的程度,不代表不信任。国内的权力,康熙可以放心给。
胤礽也想给弟弟们在国内留下一些事业,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如果他们不喜欢去海外,留在国内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审计署和出版署立刻建立,目前是胤礽主管。
胤礽已经选好了临时充当审计署和出版署长官、以后可以成为胤祉和胤禛引路导师的人物。
这两人就是许三礼和杜立德。
许三礼和杜立德都已经因年老祈求致仕。
杜立德因为太子遇袭的事回到京城,现在没有离开京城,仍旧住在京城中,成为了康熙的顾问。
许三礼被提拔之后,从左都御史一路坐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康熙没有同意许三礼的乞休,许三礼如今虽已经辞去了吏部尚书的职务,但入文渊阁任大学士,仍旧每日与康熙议事。
许三礼是个很清廉能干的御史,适合去审计署;杜立德的学问、声望、眼界非常适合出版署。
当然还有其他适合这两个部门的人,比如唐甄。
但这两个部门最终还是要交给胤祉和胤禛,现在的主管官员最好没有任何权力欲、又会倾力教导胤祉和胤禛。
没有谁比退休返聘人员更合适。
但人算不如天算,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四月、五月,连续三个月,胤礽接到了三个噩耗。
三月,杜立德病逝于京城;
四月,许三礼病逝于京城;
五月,常泰亲自送来哀报,姚启圣在台湾遭遇“海盗”时亲往督阵,背部旧疾复发,病逝。
杜立德病逝的时候,康熙和胤礽都陪在杜立德身边。
杜立德没有说话,只是带着满足的微笑静静地看着康熙和胤礽,直到咽气时,他才说了一句“皇上和太子要永远好好的”,才闭上眼。
他闭上眼后,脸上的表情仍旧很满足很开心,就像是完成了毕生心愿。
康熙亲临发丧现场,定杜立德谥号“文贞”。
杜立德后代扶棺回乡时,胤礽带着小阿哥们亲自送到城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