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544)
是谁?会让皇室给予这样的肯定?不仅可以陪葬皇陵,还亲自穿着丧服前去吊唁?虽然之前士族们瞧不起皇室是一种风气,但这样的赏赐还是有些意义的,起码面子和地位足够。
像是知道她在想什么,皇帝忽地出声道,“想看就看吧。”
薛瑜应了一声是,上前拿起帛书展开。
帛书最后记载的名字,是钟启光。按记载的时间回推,薛瑜就发现,近十八年前皇帝登基前的那场战争里,他死在用家财从国外购买到足够粮草后,押送往止戈城的路上。
而再往前看,则是那时的钟家家主钟启明与钟启光一起引导士族,培育良才稳定朝纲的记录。皇帝的字迹只出现了一次,便是记录钟启光的死亡。能与皇帝的字迹并列,甚至皇帝只是写下了最后一笔的记录,前面那些字迹来源于谁,呼之欲出。
从所用载体材质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份特别正式的记录,但上面,西齐三代皇帝一笔笔记下了许多个名字。前面的十几个钟氏名字,和他们做过的事情,事迹有好有坏,但还是以好的居多,一笔笔都是不同的字迹,帛书完全摊开,最开始的名字下方,记下了“献城隆阳”。
薛瑜看着这不长的一卷帛书,有些怔愣。她抬眼望向皇帝身前那卷画,视线定格在“启光”的印记上。
钟启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能养出钟三娘那样的女儿,又能在战争中为前线奔走,最后意外死去,大约也是心有遗憾的。就好像他画的南方美景里,有向往,有平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国家的无限期盼。
世间割据百年,行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旅人,大约是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平静太平,国家统一。
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可现在看来,钟家兄弟在虽有私心却也爱国的钟氏嫡枝里,完全是两个怪胎。
若当年钟家二房没有出事,后来的钟三娘也不至于走到这个地步。若钟启光和他的兄长两个长辈都在,兴许也能管管钟家兄弟?
记录的帛书中只提了一笔,但当年用来购买粮草的商路,如今变成了什么样?
“走吧。”皇帝把画拿了下来,他神色严肃,表情毫无破绽,但不知怎的,薛瑜觉得他有些难过。她对皇帝叫她晚上过来的目的有了些猜测,乖乖跟在了后面。
门外夜色浓郁,月亮被乌云遮住,天地一片黑暗。薛瑜跟在皇帝身后,宫中灯火皆被甩在后面,前方只有常修手中提着的灯笼,和薛勇背着的长戟折射出的一点微光。他们走过长长的宫中甬道,在薛瑜绝想不到的内侍省所在,打开了一条暗道。
暗道平缓幽深,刚打开还有些暗,见了风,甬道内的灯火像装了感应似的,一盏接一盏地亮了起来。
两侧护卫着皇帝的侍卫们静静围住了暗道四周,对突然出现的洞口完全见怪不怪。薛瑜也收了惊讶。
向下的暗道不长,若不是薛瑜专门留意,甚至感觉不到正在走入地下的倾斜感,四周砖石被灯盏熏出了点点痕迹,建造时间显然十分久远。
走出去通道后,眼前连成一片如蛛网般的入口让薛瑜惊了一瞬,很快辨认出不同的路径前方都是一排排审讯或是关押的地牢,微风卷着如泣如诉呜咽声飘到新的来客面前,远方的哭叫喊声被一道道沉重的墙壁吞噬,飘出来的也只剩下被扭曲后无法辨认的模糊不清内容。
千牛卫审讯时带人去了哪里,此刻也有了答案。
土墙上点着油灯,不如之前的通道明亮,但前方的灯火比下来时可以并肩行走三人、约能过去一辆马车的宽敞通道多得多,大约是皇帝带她走的这条路并不常用,下方这片皇宫的另一面,也有旁的出入口。
守在通道前的禁军行礼后被挥退,
咕噜噜的滚动声从远处传来,声音沉重,像是载着重物,与在鸣水时听到的马车声和木板车声皆不相同。弹簧马车装满东西已经够重了,远处这辆车上装了什么,才会更重?
运输兵器、战车等等猜测,都从薛瑜脑中闪过。薛瑜一惊,从皇帝身侧往前走了一点,掩住他小半身躯,还没来得及提问,就被皇帝敲了脑袋,“挡什么路!”
常修侧耳听了片刻声音,躬身笑起来,“陛下,安排妥了,奴为您引路。”
他走向了滚动声传来的另一侧。薛瑜闹了个笑话,虽有疑问,但这里到底不是她熟悉的地方,便没说话让开了,一边走一边打量着四周。
走过的前一半路上,地牢都是空的,以薛瑜的眼力能看到有些砖上还有不明显的刻痕,刻着东齐兴盛时的诗赋骈句。角落里灰尘遍布,透露出一股年久失修的废弃感,只有砖缝里渗进去近似泥土的血色,与地上斑驳的颜色,无声告诉着所有看见它们的人,这里并不那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