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末圆满人生(126)
就和种地是一个道理,老人常在嘴边念叨的就是那么几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到底认没认真干,成果会告诉你。
零四年秋末,陈芳圆初三,香菇基地的第一批香菇终于出了。
也许是辛勤付出换来了丰硕果实,头一年头一茬是开门红,好事多。香菇的长势不错,菇型也好。
陈忠文还在县里租了个门面卖香菇,来光顾的人不少。他们的香菇不再是用蛇皮袋塑料袋装着,也有了自己的专属包装,上面印了产地有效期和商品编码的那种。
姑爹魏宏民在看门面,他腿脚不便,在大棚里帮不上忙,但在这儿却干的挺好,发挥了自己能说会道的长处,而且能和来来往往的人接触交谈,不用再闷在家中叹闷气,对调节心理状态也有帮助。
这两年打工潮兴起,农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外面厂里挣得多还包吃住,和村里种地是一般累,但人穿着干净体面,还长见识。所以好些年轻人都跟着出门了。
陈芳圆家种着香菇带动了村里的人,但也都是因为他们在镇上能找着事儿做,顺带种香菇增收。
年初时村里有不少人动了心思跟着出去打工,甚至连家里点种好的香菇都不种了,这也才让陈忠文有的买。
他们办香菇基地的事儿原本也没想瞒着谁,也瞒不住,毕竟一两万的香菇呢,就是藏也需要地方。只是陈忠文觉得事儿还没办成,有啥就算有啥话也得等事办的美满后再说才好,免得打了自己的脸,平白让自己难堪,所以也没四处宣扬。
陈忠文不说,但大家伙又不瞎,所以看热闹的不少。就和他当初打头阵种香菇一样,都等着瞧,看看到底是赚还是赔。
如今第一茬菇出来,总算是出了一口气。
不仅陈忠文两口子,就连陈彩霞都觉得走在路上腰杆直了不少:这一把,算是压准了!
--
作者有话要说:
注:“工商局登记提交材料……农经局备案……”此段材料来自百度,有言语更改。
另:合作社相关是剧情需要,勿考究谢谢。(我们那儿确实有人办了香菇基地,很大一片地都是,但怎么成立运行的,我都是看百度介绍……)
第068章
有了好兆头后,后面的路走的也越来越顺畅。
陈忠文在县城租的门面做了香菇干货店,货源除开来自自家和香菇基地外,也有从村里其他家家户户收的货。
不过现在不需要陈忠文自个儿骑着摩托四处收了,是香菇基地的名声做出来,那些种植户自个儿送过来的。
他们在县城有门店,可以直销市场,不需要层层割韭菜来压价,所以即便陈忠文从中赚了钱,但给出的价依然比其他贩子和干货站给的高。相比之下,便更愿意往陈忠文这儿送了。
这样一来,就有了个问题。香菇基地收的香菇,要怎么给运到县城?
东阳镇是县辖内较偏的一个镇,距离县城要多个多小时的车程,还都是绕山的公路,搭一趟车两个小时,十八弯的盘山路能把人甩晕,至于他们村连水泥路都还没铺上。
平日里的出行就是靠摩托车,上街采买东西多的话就用拖拉机。
可去县城不是上街,运到县城的店面可是有着近百公里路,这些香菇要是靠拖拉机突突的慢悠慢爬,忽略不计途中的那些陡坡,估计早上出发的话,到县城能赶上吃晚饭。
一句话,不实际!
于是,对于合作社第一笔收入的去向,立马有了规划。
二伯陈忠华有工作,所以也就二妈彭兰兰一人入了合作社,小姑陈彩霞和姑爹魏宏民都入社了,魏宏民本来一直说自己不愿算人头,他一个路都走不了的人,帮不了什么忙,平白占一份实在不像话。
陈忠文好劝歹劝,最后拿成立最低五人的硬性规定才劝动了他。
某天晚上吃过饭后,三家六口人一起坐着开了个小会,大家共同商量后一致决定买个农用车。
以后就由陈忠文负责开车将香菇运往店面,魏宏民在县城守着门面,胡艾梅彭兰兰和陈彩霞则在家顾棚里的事儿,在香菇修养期时,还可以开着车带他们去县城遛遛。
车用的是合作社的收益买的,就记合作社名下。平时的时候谁家有个事儿也可以开着用。
事不宜迟,买车的时候三家人都去了,挑挑选选,高高兴兴的买下了村里第一辆农用车。
随着第二茬、第三茬香菇的生长收割,以及店面里成品的售卖量稳步上升,合作社成员的信心越来越足。
零四年的年底,合作社又增加了袋料的量。把新一批的袋料蒸完种完,全都在控温室码好后,大家一起来算了算总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