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桂芝(187)
颜料用到白纸上容易洇开,又添加了白膏帮助沉淀凝固,那白膏是白矾和石灰沉淀的膏体做出来的,让那染料乖乖的在纸上着色。
田桂芝坐在桌子前开始填色,田树根偶尔有空也来帮忙,经过了两三个月的波动,竹针这个新生商品的买卖渐渐趋于平稳,他也能得些空闲,只是这份悠闲被一封京里的来信打破了。
那稳定下来的竹针买卖有了新的变化,最先发现的还是那李记杂货铺的掌柜,因为前期田树满供应不及竹针,他们就采取了每日限量五十根,直到今日,那五十根偶尔还会有剩,他们就索性还是这个习惯延续下去了。
“小二哥,那竹针几文钱一根?”
“七文。”
没错,李记杂货铺的竹针就是贵一文。
“拿来我看看。”
小伙计就把那一扎竹针拎到了柜台上,
“想要几根自己挑。”
这也是他们每次不想拿多了的原因,这些买竹针的妇人真的太挑剔了,在小伙计眼里那针都一模一样,可她们就是能挑出来最配对的,你要拿多了真的烦死。
“这有多少根?”
“五十根,你是第一个买卖,还没动呢。”
谁想那妇人把一扎竹针往掌柜的面前一放,
“这个我都要了,便宜点。”
掌柜的以为今天碰到了个冤大头,谁想第二日、第三日…
天冷了,李云石日上三竿才到了铺子,掌柜的喊住了他,
“东家,这几日我们的竹针一早摆上货架就被人买走了。”
“是一个人买的吗?”
李云石微微拧眉,前面他只准每人最多买四根,现在不紧张了他就取消了这个要求,现在市面上各色竹针都多了,自家这价格又偏贵,如何会有人买这么多?
“不是,每次都不一样,但是每次都是全买走,我让他们二十文、三十文都可以。”
掌柜的猜他们是一家的,可自己每天让的价都不一样,又不像?
李云石不由的沉思,先想到的就是远处的县城得知消息来京城进竹针了,但是又不对,他们买几幅样品回去有可能,远途运输却不划算,毕竟中原可不缺竹子,也不缺竹篾匠,那就只有可能,
“北方来商队了?”
女真一族盘踞在东北,和大周已经建立了商贸往来,他们的商队每年入冬时都会带着大批的羊肉和羊毛入关,算算时间也该到了。
“是的,只是这些买竹针的人都是京城人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不出端倪。”
“他们可有打听这竹针的来处?”
“打听过,我都说从南方运来的打发了。”
“那就好,下次收货时小心着点,留意外面的眼睛。”
于是田树满收到了李云石的来信,说了京里自己的发现,最后让他小心。
“爹,该小心还是要小心,不过这竹针问题不大,竹制品我们中原从来不缺,他们该想的是买些竹子回去种才是。”
这是一个手工的时代,你家竹针多那肯定是雇人帮着干的,毕竟这段时间竹针赚钱了,聪明人都会想着趁机多赚点。
而田桂芝的猜测也很对,只是这批商人所在的地界实在是没法种竹子,他们一开始没想那么多,自己地界没有竹子可是有木头啊,可是真正到了秋天羊毛线下来了,他们才发现还是竹针好用,就有了这次大量的不惜高价购买,因为他们要赶着大雪封山之前返回。
有了李云石的提醒,田树满决定抓住这个赚钱的机会,田树根又抓紧开竹子,田树满停了手里的印画纸儿的活去帮忙,田桂芝却觉得这样不对,
“爹,我两个舅舅都在家闲着,你让他们来帮着干两天,你还是多刷画纸儿是正经,离过年只有两个多月了,那些铺子里还要早点去铺货…”
“咔咔咔”
田树满家破竹刀可拉竹丝的刀片每天晚上都要拆下来磨一磨,程远程磊在这帮着干了三天,院子里杀过青的竹子全变成了竹针,这个决定很正确,不说马上找人捎到京城的竹针,就是田树满赶集时多带了一倍的量,到了摊子上那担子刚放下,就被那些货郎和小商贩给围住了,
“我要两扎。”
“我要三扎。”
“我要五扎。”
…
这些小商贩们平时拿竹针都是三十五十的拿,谁想这次都跟疯了一样,田树满觉得不对劲,站起来朝着他们喊了一嗓子,
“安静!”
大家都殷切的看着他,
“咳咳,大家都是老朋友了,也该知道我这边每次也没多少货,今天多带了些是因为前些日子竹针不好卖攒了一些,我先数数你们多少人,我这点货大家都分一分,后面再来的就没有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