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田记事(338)

王氏和陈氏的性子,其实不大合得来,但两个人行事都有章法,而且性情也都有几分傲气,不至于吞了公中的银钱,填补给自己的小家。

其实把采购年货的事儿,单独交给其中一人,这事情也不是不能做。

但乔细妹到底还是选了让两个人一起来。

两人明面上都没有抱怨什么,也都应承了乔细妹的安排。区别只是王氏一直笑呵呵地咧着嘴,陈氏则是一直一脸淡淡地,没有什么表情。

除了采购,乔细妹还让聂氏和冯氏两个,将家里需要拆洗的被褥都拆洗了,需要浆洗的衣裳也都浆洗了。

这可是个大工程。

被褥拆洗了,还得检查里面的棉胎。

倘若棉胎用得太久了,里面那些发硬的旧棉花,就得送到弹棉花的铺子里去,重新弹到蓬松。

絮棉花的活儿,冯氏很是擅长。

她还擅长从被褥和棉袄里头,将新棉花匀出来,再把旧棉花替换上去。

都是过去的日子逼迫出来的。

但今年,乔细妹打算给全家人的被褥和棉袄都换上新棉花。

淘汰下来的旧棉花也不能丢了。

可以送到弹棉花的铺子里去,让弹棉花的匠人给弹成蓬松的棉胎,好再新做几床褥子。

做褥子的面料不需要去买,直接用自家织出来的土布就成。

其实,乔细妹原本还打算给家里人新做一批过年穿的衣裳来着。

只是烤馕饼事件之后,她觉得,自家不宜太出风头,就把这个打算,给暂且按下来了。

衣裳这东西,能遮羞、能保暖,就足够了。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固然好,若是没那个条件,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也不是不成。

做新衣裳,家里人固然会高兴,但麻烦也会随之而来。

彭家老太太已经暗地里给乔细妹透了信儿过来,过了年,县衙那边就要重新评定各家的户等。

到时候,就不是里正稍稍抬抬手,就能过得去的了。

自家原本是下户,分家之后,有心地厚道的里正照顾着,依然给定了下户。

可是回头县衙组织重新评定户等的时候,就很难讲,会不会被人刁难,把豆腐坊拿出来说事儿了。

若是万一,老李家被定成了中户,这税负就得翻一倍。

万一再倒霉点儿,被定成了上户,那这税负,就得翻上三倍。到时候,就算是把豆腐坊里的收益全都搭在这上头,也不一定够用啊!

乔细妹忍不住有些忧心忡忡。

她觉得,似乎冥冥中有某种力量,就是不愿意他们这些踏踏实实种田的庄户人家,能够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把日子过好了。

就拿老李家来说吧。

全家人种自家的田,还佃了于老爷家的田,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年四季里,得有三百天左右都跟长在地里似的,辛苦劳作。

然而,其实他们真正从种田这一项里得来的收成,交了赋税、佃租、抵了劳役、兵役之后,几乎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甚至连让一家人扎扎实实地吃饱饭,都是奢望。

他们的日常零用钱,买个油盐酱醋,几乎全都指望着那几只下蛋鸡的鸡屁股,和乔细妹带着儿媳妇儿们做的那些个零散绣活儿。

至于买布料裁新衣之类,根本就连想都不用想。

庄户人家,若不是赶上婚丧嫁娶或者添丁进口之类的礼节,谁家会舍得买布啊?

老李家也曾数次遭遇过危机。

若不是当初有逃荒时候“黑吃黑”得来的那些“不义之财”撑住了底,这一家子,别说给儿子们娶妻生子了,怕是早就已经妻离子散了。

而且,即便手上有这笔托底的银钱在,乔细妹也一直都在精打细算,甚至一直都不大敢给家里人吃饱。

直到后来,四房的六丫头心姐儿,鼓捣出来了这个豆腐坊,有了能一直进来的活钱儿,这日子,才算是真正有了点儿奔头儿。

可就这么点儿奔头,说不定回头定户等的时候,就成了勒在脖子上的麻绳,卡得你不上不下的,喘不过气儿来。

唉!什么时候,这日子才能让人过得踏踏实实呢?

第242章 忙年

随着面果子的香气飘起来,回荡在靠山屯家家户户的上空,全村的孩子们都团结起来,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溜过来、溜过去。

但凡谁家做炸货,孩子们就专门去盯着人家的锅。

主人的态度各不相同。

大方的人家就从新出锅的面果子里面,拿出少少一把散给孩子们,就能让欢呼声震翻了房顶。

而那小气抠门的人家,就会挥动着扫雪用的大扫帚,把孩子们赶走:

“去去去,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乔细妹过日子特别精细,但对村里的孩子们,倒还算大方。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