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人全然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他们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就在祠堂那里叮叮当当地挖坑、凿石头、搬砖之类的。
不管白日里还是夜里,那祠堂周围,还用了篱笆围了起来,篱笆里面还挂了一层布幔。
据说是风水先生指点的,这新祠堂,就要这样修。
李家人真是挣了几个钱,就不知怎么嘚瑟好了!修的这个祠堂,不知要糟践多少银钱!
别的不说,光是一个地基,就折腾了十来天,才总算折腾完。
你要真挖得够深够也成。
最后大家伙儿好信儿去看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地基跟平常人家盖房子的地基,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么。除了在地底下用了一层青石板,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就为了铺这一层青石板,就多花了那么多天的功夫?
不过也难怪,这些日子李家人除了请了个风水先生来看风水,其他活计都是自家人干的。
白日里他们还得下地,就晚上睡觉之前干一会儿活儿,也怪不得干得这样慢呢。
李家人大约也是吸取了教训,地基打完了,也舍得请人来帮忙了。
村里跟李家交好的人家,都来帮忙了。
这种帮忙,一般是不给银钱的,但主家要供一餐饭。
菜好不好另说,主食得管饱。
哪怕给人吃糜子面儿窝窝呢,怎么也得让人家吃饱了。
这方面,李家人做得还挺到位的。
打完地基以后,正式开工的第一天,李家人专程去了镇上的集市街,割了十斤五花肉,买了几只肥肥的鸡鸭,还买了几斤大棒骨,外加两副猪下水回来。
当天的主菜,是一道五花肉烧豆角、一道爆炒笋肚双脆、一道大棒骨炖豆腐、一道蘑菇木耳炖鸡、一道溜肥肠、一道凉拌菘菜、一道蒜蓉拍黄瓜,一盆甩袖汤。
油水供得足足的,糜子面儿饽饽和高粱米捞饭管够。
帮工的人吃了这样一餐饭,都称赞老李家做事讲究,也真心实意地甩开膀子干活儿。
不算地基那部分,前后用了不到五天的功夫,就把个新祠堂盖得妥妥当当。
当然,后来这几天虽然李家人也管饭,就没有第一天这般丰盛了。
基本上主菜就是各种各样的豆腐。
什么清炖豆腐、爆炒豆腐、酱烧豆腐、红烧豆腐,麻婆豆腐、水煎豆腐……各种各样的吃法,都来了个遍。还有那新做出来的豆腐乳,也给来帮工的乡亲们都尝了鲜。荤腥也还有些,不过也就来个猪肺汤啦、棒骨炖菘菜啦……
热热闹闹地办了上梁仪式,全村人都来看新祠堂了。
新祠堂的选址更靠近山边,面积也扩大了一些,墙壁都用了青砖青石,墙壁也粉刷一新,看着气派了许多,甚至不输于老爷子家的祠堂。
村民抢完了上梁的馒头,乐呵呵地一边议论着一边回了家。
村民们普遍都觉得,老李家这是挣了几个钱,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恨不得不知道咋嘚瑟好了!
只有李云心、乔细妹,和几个亲自参与了挖地基的李家男人才知道,他们所谓的修祠堂,不过是个摆在明面上,给外人看的幌子。
地基底下的那两间密室,才是真正的核心目的所在。
这两间密室,一间是用来藏粮食的,另外一间,则是专门用来藏人的。
藏粮食的密室和藏人的密室之间,只有一扇四四方方的小门。孩子都得弯着腰才能通过。成年人更是只能用爬的。
而且这扇门外头,也遮挡得密不透风,严严实实。一般人绝对想不到,那里竟然还藏有一扇门。
这个密室,是乔细妹和李景福再三商量之后,定下来的后路之一。
祠堂的地面上,只有跟藏人的密室连通的入口,就藏在摆放祖先牌位的供桌底下。
洞口严丝合缝,而且还得通过一处暗藏的机关,才能打开。人躲进去之后,还能通过内部的机关,将洞口从里面封住。
修建这新祠堂花的钱,包括买材料啊、请匠人啊、请风水先生啦、管帮工的饭菜啦,所有的花费全都加在一块儿堆儿,都没有修建这两间密室的价钱贵。
而这密室最贵的部分,就是这两处机关了。
第169章 修渠
李家的八卦,随着新祠堂的建成,慢慢地告一段落了。
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六月中旬,靠山屯终于迎来了久旱之后的第一场雨。雨不大,但绵绵密密地,一直从早上下到了晚上。
李梅和她的丈夫一起赶着车,顶着风冒着雨,拉了许多只坛坛罐罐,来到了靠山屯。
乔细妹将女儿女婿迎进了屋,让他们把淋湿了的衣衫脱下来,还上干爽的,还给他们倒了热热的红糖豆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