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战乱年代后(230)
惠小郎君的心比之郑林更为敏感,第一瞬间就发现了郑文似乎有些悲伤,他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因为孩童的情绪在他们这个年纪是纯粹而单纯的,他无法理解郑文面上的淡然,却又感觉到了她周身的悲伤,于是像陷入了情绪漩涡中,一时没有上前。
郑林却是放下手中的书简,率先上前了一步,询问郑文,“先生,你找到你要找的书简了吗?”
他和惠都知道先生来书楼有事,于是看见郑文在查阅书简后没有去打扰。
郑文听闻郑林的这句话,不由看向远处大大小小的宅院,目光所及,好像看见了翻滚不停的汉水,就如同历史这条大河,永不停歇。
是找到了。
可是史书上记载三百多面前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前,在晋地鼎盛一时的郑家族人突然一夜之间就没了踪迹,消失在了三秦大地上,史书上再也找不到有关他们的踪迹,嫁入晋地为夫人的小七也只在史书上出现过寥寥数语,也是作为晋国公候的陪衬存在,当年那个稚气地说要实现她的心愿的女孩终究只是化为了不知名史书的寥寥数语,连一个完整的名氏都没有。
看来要找到有关郑家人的踪迹,搞清楚方面曹国发生了什么,她必须要进一趟清陵山丘了,如果再不行,她就得故地重游,再去一趟当年身死之地,不过她觉得如今时移世易,曹国一个弹丸之地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主人,多少次战乱纷争,如今那方早就变了模样,她都不一定能找到当年的那处山坡。
史书上记载,三百多年前,周末,两王并立,诸侯争端开始,北方连绵大地几乎被晋地和秦地两分,除了齐地、鲁地和秦地出现过清陵山丘人,竹简上记载,山君曾出现在晋国,且也是在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事中扬名,不过后来山君带着郑家人离开了晋地。
郑文知道,那有可能是小七用了她的私印把郑山他们引去的,既然清陵山丘延绵至今,山中极有可能会有过去那些事的记载。
她为何会出现在秦岭深处的山中,躺在一具石椁中,到底是谁把她安置在了哪里,这一切更像是在保护她。这些都让她有些迷茫。
因为那时初初醒来,神智迷糊,只能靠着本能行事从盗洞爬了出来,所以她当时也并未在墓中四周查探一下,如今这个事情就像一根刺卡在她的心头,让她有些难以安心。
她没回答郑林这个问题,只让两人找了一本史,拿回去自己先看,然后五天后交一份课业上来,也就是读史笔记,不限题材,不限字数。
她以前就喜欢这样锻炼郑山和阿苓他们的思考能力,史中能看出的东西可多了,记载之人的性格、偏见,甚至连他们的政见都能挖掘出来,而且,史上记载之事免不了有著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比多本史对一件事件的记载,又能看出许多有趣的东西。
史最开始读起来枯燥,可真正读会了就爱不释手起来,感觉每一字一句皆饱含趣味。
郑文带着两名少年在院子里待了四天后,就吩咐了门隶备车,她带着两名少年出去逛一逛。
这还是郑林和惠小郎君进了王府后第一次出去,免不了兴奋极了,两个少年凑在一起嘀嘀咕咕,也不知道是不是兔子和狼待久了的关系,郑文觉得惠小郎君的那股羞涩都少了不少,现在至少能和郑林一样开怀大笑了。
出门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跟着的仆人们都有些犹豫起来,询问郑文是否还要出门,两位少年免不了紧张起来,他们听闻今日要出门可是欢喜了许久。
郑文只笑了一笑,接过仆从手下的绢伞,出声道,“雨中巡街,才别有趣味。两位小郎君,今日同行吧。”
郑林欢呼一声,拉着惠小郎君小跑着出了门,身后撑伞的奴仆一路跟随,幸好雨势尚小,地上没有水洼,要不然那两个小朋友准要溅一腿的泥水。
她出了门,就看见两位少年站在门前的马车前,也不上去,目光落在对面,似乎在看着什么。
郑文说:“怎么不走了?”
结果刚一侧身出去,就看见马车不远处的对面站着一位白衣郎君,身后一位少年仆从撑着一把绢伞,白衣郎君正看着这边,细小的雨幕下,那位郎君脸上的神情郑文看的清清楚楚,对方一双清透冷冽的雪狐眼眸直接让郑文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