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供销社一枝花(138)
这次在信中,李孝红说了说供销社的近况。
邓顺发变着法儿地把沈白露弄走后,又以“马上就到年底,需要人手来帮忙”的理由,安排了一个什么堂侄子进来,跟刘福兴一起打理食品柜台。看这情形,来年又将如出一辙地操作,把供销社里的某位老员工给清理出去,再留下这个堂侄子。
供销社里的几个老员工,全都不齿邓顺发的行径,但是除了私下里议论,人人自危,也没有别的法子。
因为自从10月份中央宣布公社全面改乡,东阳公社撤消,改成了东阳乡,之前管理供销社的领导直接调去县城,邓顺发如今在供销社里是只手遮天,一人独大。大家非常无奈,只好默默地做事情。
而且,供销社的营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据说还要降工资……外面做生意的人却越来越多,市场上非常热闹,供销社对面建的一排房子,落成后全都是门面店铺……光是对门就开了一家百货店,一家服装店。李孝红去打听了一下,老板还是石泉公社方家村的人,两个门面都是他的。
“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现在大家反而羡慕你走得早,趁着年轻,在外边打拼更有盼头。”李孝红说。
把这些事情告诉方垒,问他:“供销社对面的店是方家村的人开的啊,谁啊?你知道么?”
方垒淡淡地道:“知道,那是我让堂哥去盘下的店。”
沈白露大吃一惊:“什么?你让堂哥去盘下的?”
*
她疑惑地看着方垒,有些难以置信。
方垒却以一副平静的口吻,讲了讲他之前的一些操作。
这些日子,除了做生意,他并没有闲着,一得空便让堂哥去东阳圩看看动静,随后把情况汇报给他。
在得知那一排门面开始出租之后,方垒立马出资让堂哥帮忙把正对着供销社的两个店铺盘了下来。
这一排店铺沿路而建,是东阳公社(现在已经改为东阳乡)联合这一片土地所属的王家村建设的,沈白露南下的时候,屋子还没有封顶……
沈白露有些惊讶:“你怎么不跟我说一下,一声不吭就把这件事情给办了。”
他好像不觉得是办了什么大事,十分平淡地说:“原本是想等我们回去过年的时候,再给你一个惊喜的,现在既然你已经知道了,就顺便告诉你。”
“那现在那两家店都在营业?都是堂哥堂嫂自己进货经营?”
“堂哥堂嫂只是先帮忙打理,我按盈利提成给他们结算工资。他们没有经营的经验,所以进货不多,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开着凑个热闹。等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带很多货回去。”
“我们带货回去?”沈白露有些皱眉,“光凭我们两个人,能挑多少东西回去呀。”
方垒再次淡淡地说:“挑不了多少东西,买辆车不就行了?可以装一车的东西,只怕我们没有多少钱买货来装满它。”
沈白露听毕,不仅是吃惊,简直还有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她定定地看向方垒,却见他一副云淡风轻、气定神闲的姿态。
“买、买一辆车?现在普通的卡车也要万把块,我们有那么多钱吗?”
方垒自信而从容地点了点头:“我算过了,没有问题。这个月结清款项,我们就立马买一辆卡车。过年返乡的时候,刚好开回家磨磨缸。”
他停了一下,看着沈白露,带星光的眼睛里盈满微笑。
“等买好车,过年回家的时候,咱们顺道去进一些货,百货就摆在百货商店里,服装就摆服装店里……唔,还不够,商店门口也最好支个摊,把最好的那些货物全摆在上面,让大伯母、堂嫂全都来帮忙……”
沈白露听着直笑:“跟供销社门对门,户对户地打擂台——看不出来,你也很‘坏’……”
“这是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优胜劣汰,咱们不出手,邓顺发把持的供销社也早晚被外边干掉,所以还不如被我们干掉算了。”他说道。
“嗯!”沈白露只要想一想那个画面,心中都爽得不行。
*
12月后,深市的气温总算降了少许,这里冬天没有家里那样寒冷,无霜冻,无寒雨,穿两三件衣服就够。
只因仓库位置靠近海湾,地势较低,每日吹来的风还挺激烈,从门缝、砖墙、屋顶的各个缝隙里钻进来。床上早已经垫好了崭新暖和的褥子,沈白露每晚钻在方垒的怀抱里睡得十分踏实。
1983年的最后一天,方垒去收账,沈白露在摆摊,等到傍晚,也不见他过来,便独自拿着卖剩下的货从镇上搭了公交车回冲岗。
等到方垒回来的时候,沈白露已经吃过了饭,在屋门口生火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