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珰(106)
早在住廊下家那时,汪直便问过张敏和孙绍他们,往年宫里可曾出过哪些人害人的案子,得到的答案都是谁给谁进了谗言、谁给谁办事拆台这种,很像办公室斗争。
大明朝开国以来,后宫就从来没有过一桩能定案的谋杀案。
永乐朝那时倒有过一桩闹得很大的案子,称作“鱼吕之乱”,说是一个嫔妃出于嫉妒毒杀了另一个嫔妃,最后审讯攀咬牵扯进去上千人,闹到朱棣血洗紫禁城,不过最终案子其实也没查清,究竟有没有人真的下过毒,还是存疑。
而且那事追根究底还是在宫外出的,是朱棣带了宠妃出征时出的事。要说在宫内,毒.药那种东西压根不可能带得进门来,一旦真发生了毒杀案子,不论凶手能否抓到,至少负责宫禁的一干人等都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种事没人敢玩忽职守。
就是段英整黄赐那时,也不是下药,能叫人上吐下泻又起疹子的办法很多,真去下药的话,只会给人留把柄。
说起来其实古代也是法治社会,秩序真没有现代人想象得那么混乱。古人想要排除异己,也要遵循一定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王熙凤那么恨尤二姐,潘金莲那么恨李瓶儿,她们也没买包毒.药给人家下不是?
现在有皇帝罩着,汪直一点也不怕有人会动手害他。
据他亲身观察,相比下人们之间的互相倾轧,侍长们之间的“宫斗”反而更要平淡和谐得多。
这也很符合逻辑,下人们再如何斗,即使斗出人命,也兴不起大风浪,侍长们可能随口带过就得了。可侍长们斗起来就是神仙打架,牵扯的就多多了。
如果嫔妃之间可以像宫斗剧里那样,看谁不顺眼就下毒打胎推水池,那下人们之间做起这些事就更方便容易了啊!刘嬷嬷想整钱嬷嬷,直接在她吃饭时下点药不就得了?宫里是死一个嬷嬷更受重视,还是死个嫔妃更受重视?
所以逆推过来,如果主子们真能斗成宫斗剧里那副德性,全后宫早就乱成修罗场了。
单说万贵妃与其余嫔妃之间,也没见有过宫斗剧里的那种紧张气氛。万贵妃还怀着孕那时,常有别的嫔妃或是亲自过来探望她,或是送她些礼品,汪直从没见到万贵妃提防过谁的谋害,连那些嫔妃们送她的吃食和补品,她也多会放心地吃一吃。
有次柏妃送她的燕窝羹她觉得味道好,还整罐都给吃了,当时汪直都曾怀疑,她是不是有心把流产栽赃给柏妃,事后证明并不是。
就是因为万贵妃很清楚没人敢对她动手脚,才会这么放心大胆。那些人谁也担不起那个责任,所以行事比她还要小心呢,唯恐惹上一丁点嫌疑。
要不怎么最后万贵妃流产时,周太后单单因为不曾免了她请安,就被外人责怪上了呢?要是下药打胎和绊个跟头的手段很常见,谁还会觉得周太后这点刁难算个事儿?
别说害人的手段不见有,连面上相处,大家也总是其乐融融的。
柏妃就算是性子挺直的吧?连她不满意了,也最多是脸上带出情绪来,别说没跟谁翻过脸,像宫斗剧里常见的那种当面酸一句的时候都不曾有过。最最过分的,也就是拉着万贵妃的袖子撒娇一样地抱怨“咱们的福气哪儿能跟姐姐您比呀?”
表面看来,后妃们真真儿是一团和气的。
汪直在这里呆的越久就越会觉得,真正的古代和宫斗剧的差别还是很大很大的啊!
如此一看,万贵妃即使受了这次打击后真会黑化,总也不会真去变成堕胎狂魔的,这里就没有能滋生堕胎狂魔的土壤。汪直总是隐隐觉得她会有些变化,只是具体会是什么变化,他猜不到,一时也看不出矛头。
第44章 老天本无眼 刘嬷嬷没了,昭德宫需要再……
刘嬷嬷没了,昭德宫需要再进新嬷嬷,万贵妃想了个办法,叫张嬷嬷和钱嬷嬷各举荐一个,然后把那两个嬷嬷都要了过来,凑了四个嬷嬷。这下嬷嬷级的阵营成了二对二,势均力敌。不过从此往后,肯定双方谁也不敢斗得像从前那么露骨了。
张嬷嬷举荐来的嬷嬷姓马,汪直总觉得“马嬷嬷”这三个字十分拗口,很容易叫成“马麻麻”,事实上,他有回真的叫出了这样的发音,承包了昭德宫正殿里好几天的笑料。
钱嬷嬷举荐的嬷嬷姓赵。赵嬷嬷和马嬷嬷有个共同点,就是巧嘴,逮到机会就争着说好话谄媚,而且不光对万贵妃百般巴结,对汪直及其他同僚也都极尽友善,见了谁都笑脸相迎,巧嘴讨好,连守门的和洒扫的粗使小宦官都能受用她们几句好听话,一时间倒把昭德宫的气氛搞得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