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门风光(21)
第34章 生意找上门
楚蘅先表的态,他看了楚干一眼,“我这不成器的弟弟也跟你说过了,我打算在帝京开一家炸串铺子,卖的东西跟府城一样,如今我觉得可以再加一样,便是这螺蛳粉,盘下一个大点的铺子。”
“府城那边生意稳定,城北的铺子也准备要开张,就这两处想来也能吃下不少货。”
楚蘅说完后,孙老爷开口,“我这儿倒没帝京的门路,不过锦州府辖下的其他几个县我都有铺子,也能做点生意,还有跑南边的商队,你螺蛳粉是能放的,南边不说全吃下,我商队走的那条路是没问题的。”
“说来惭愧,祖上几代人积攒的家业不多,都在南边了,北边却是沾不了什么。”
杨舒:“孙老爷何必自谦,您这家业都不多,那我们这些泥腿子可就真没活路了。北边不着急,既然我们去不了,那就等他们的商队自己来,不仅能把我们的东西带走,也肯定会带许多北边的东西过来,各取所需。”
“我也不跟各位绕弯子,既然我们想做同样的生意,这劲儿就得往一个地方使,把名声打出去。如果各自为政的话,怕是到不了这个效果。”
楚蘅喝了一口猪鼻孔水,看着杨舒,“愿闻其详。”
“其实也简单,不管铺子开在哪儿,取同样的名字用同样的招牌,这臭豆腐螺蛳粉也一样取好名字,不止如此,往后再出任何新吃食也一样,称之为招牌。将这招牌的总店就定在清丰县,其他地方开的铺子称之为连锁店。”
“但凡是上店吃的食客,就告诉他们我们的招牌叫什么名字,等说的多了,食客自然能记住,往后再提起臭豆腐螺蛳粉许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我们的招牌,即便后面有其他人也做出这些东西来了,可我们占了先机他们定然是比不过的。”
“相反,如果就叫臭豆腐螺蛳粉的,往后客人去杂货铺子买也只会说来一包螺蛳粉,铺子里螺蛳粉多,老板估计也就随便拿一包给客人,可不兴计较是谁家产的。”
商人,尤其是成功的商人,鲜少有愚笨的,毕竟那种人早亏的血本无归是怎么都不可能成功的。杨舒这么一说他们就明白了,道理很简单,就像孙家楚家,冠了姓名,人才知道怎么叫你。
“可行,”楚蘅跟孙老爷同时点了点头表态。
“那要叫什么名字呢?”楚干勉强听懂,但敏锐的抓住了关键点。
他抠抠下巴,有上次的经历在,没敢直视杨舒,“这些东西都是你家做的,要叫杨家臭豆腐杨家螺蛳粉吗,听着也还行,挺顺口。”
“不了,还是叫东山吧,”家里没足够的靠山庇护,杨家还是不要太显眼好,而东山是地名,意义也不一样。
楚蘅和孙老爷没反对这个地名,倒是问了些其他问题,比如除了名字要统一外还有什么要统一的,杨舒听着就不由再次感叹一番人的聪明了。
他就把衣服帽子还有你碗筷各种器具,店面装饰等等说了出来,让去过这家铺子的人再去下一家时,宛如一家,除了地方不同,其他都不要有太大差别。
这也不难办,就是费些钱财和人力。
接着又开始谈起价格,臭豆腐和炸串这些,按先前的两成利不变,螺蛳粉就直接卖成品,给他们拿货价,对外售卖的价他们商量着,统一的,杨舒不参与这个。
楚蘅三人来的挺早,但事情谈好后太阳都快落山了,杨舒和唐宁送他们离开。
楚蘅在后时落后了两步,同杨舒说话,“听说杨老板家里有人是读书人?”
杨舒点头,“对,我三哥,如今正在县城的书院读书。”
楚蘅微微一笑,“我倒觉得杨老板更像是个读书人,不论是谈吐还是见识,甚至是对行商之事的精通。”
杨舒面色不变,并不怕楚蘅的试探,“大概因为天生聪明,脑子好?”
第35章 长长久久
杨舒知道自己的种种表现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子身上,引人生疑才是正常的。
没有恶意的试探他都能接受,但如果生了其他心思,他也就不打算做什么纯良之人了,为自保总能祭出些手段来。
楚蘅深深看了杨舒一眼,不知是否接受了这个说,没再说什么,跟上楚干几人,走了。
人走后,杨舒回头,就看到了唐宁担心的神情。
杨舒过去弹了下他脑门,“怎么这副表情,你相公我聪明着呢,没事的。”
唐宁有些闷闷不乐,“可相公太聪明了,我怕他们会对相公做什么。”
县里卖的那些话本里,被当场妖孽的人十个有八个是被烧死了的,剩下两个也被溺死了,总之下场惨淡。唐宁即便很少去县城,可村子里总有人会闲谈在县里听到过什么,他全都默默记在了脑子里。
杨舒现在的种种表现就很像那些话本里写的妖孽。
杨舒安慰他,“这只是开始,有些难,也会引人怀疑,等我们摊子铺大了,那时只会人人敬重你相公我,不会对我做什么的。”
只要他跟大多数人的利益挂钩后,不管谁想动他都没那么容易,杨舒要的也不是跟什么富户达官贵人有关联,而是要跟青峰县或是整个州府的百姓有关联。
民为根本,动了百姓养家煳口的那点微薄利益,大约会上演一出官逼民反的好戏,即便是最顶头那位也要掂量掂量。
唐宁不知道杨舒心里在想什么,但他信杨舒,“我听相公的,不过不管怎样我都会陪着相公,就算死也陪着你一起。”
生死相许,再贵重不过的誓言和情谊,杨舒有点感动,随即又轻笑了起来,捏了捏唐宁鼻尖,“为了我家夫郎,我也会好好活着,陪你长长久久过日子的。”
……
臭豆腐螺蛳粉都找到了销路,棚子就搭的更快些,以便投入产出。
这天晚上的饭桌上,杨舒便把白天孙老爷和楚蘅来找他谈螺蛳粉的事说了。
杨大郎听完杨舒的话立马联想道:“那是不是另一个棚子也要搭起来了?”
杨舒点头,“对,到时候对外说是县里的有钱老爷在我们村建的作坊,因为臭豆腐生意有往来,就让让我们家代管。”
“这个主意好,这么一来就不怕人眼红咱们家了,摊子太大,容易生事。”杨大郎话接的飞快。
其实也就是个心里安慰,只怕现在眼红的人就已经不少了,但也不怕,你只比别人富一点点的时候会被人眼红妒忌,但如果财富累积到让人拍马都追不上的时候,那人就只能仰望你了。
杨舒没说这话,修棚子的事让杨老汉来管,但招做工的事,杨舒却交给了杨母。
“只招哥儿和女人,”这是杨舒的话。
这话出一出听的杨家人也很是吃惊,“这怎么只要哥儿和女人,男人力气大,干活不更快,”杨母不解。
“除却做豆腐和磨米浆的事,其他都是细致活,男人做起来肯定不如女人和哥儿。还有这些都是吃食,男人也不如女人和哥儿干净,不合适。”杨舒解释。
杨母想想,“倒这么个事,那你放心,这村里的女人和哥儿娘都认识,肯定给你找着合适的。”
“嗯,豆腐就还是之前定好的那几家做,至于磨米浆,我打算做一个水磨,利用水的冲力来磨米浆。”
杨舒这些日子也把村里混熟了,更是常去河边。
东山村的地理位置其实不错,山有水也留,那河还很宽敞,从上往下流,在河滩处开辟出一块地方做两个水磨完全不是问题。
杨家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水磨,听着的有些迷煳,杨舒便道:“那等做出来再看吧,是个好东西。”
既然杨舒这么说了,其他人也就没再追问。
接着,杨舒就给家里人安排了下以后要做的事,三个嫂子轮流到两个作坊当监工,就跟家里轮流做饭做家务一样,一个在家里忙,两个各去一个作坊。
杨大郎负责跟各个村子联络打交道,继续收陈米。
杨二郎还是负责跟县城联络,做个传话人,还有给县城送货之类的。
而杨舒自己则在家收别人送来的东西,这涉及到算账的事,杨三郎不在家就得他来才行,唐宁则给他帮忙。
至于家里老两口,杨舒的意思是,闲的下来就带带孩子,闲不下来就多管几个菜园子,或地里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