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娇女的古代团宠生活(324)

作者:九熄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宠文、神医、护短、种田文、家长里短 一朝穿越,娇娇女成了家徒四壁的小农女。世人却都说她好福气,在家受尽宠爱,在外还自带逆天福运。事实上,楚辞也不知道她怎么就走上了人生巅峰。点击展开

楚辞微微颔了颔首,道:“晚辈开垦了一片山地种植,番薯长势不错,但产量到底如何,得等十月丰收了才知道。”

苏衡又问:“不知番薯的味道如何?”

要是太难吃,即便高产量,推广起来也不易。

第853章 哪一出啊

楚辞知道苏衡的顾虑,说得格外的详尽:“番薯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可以磨成粉,也可以做成粉条、粉片,还可以拉成丝,晒干后可以跟大米一起煮饭或是煮粥。”

“番薯叶也特别的好吃,还有那番薯藤,还能喂猪呢。”萧明璟在一旁补充道。

“如此说来,这番薯浑身都是宝。”苏衡稀奇道。

“也不全是,长了黑斑,或是已经发芽的番薯,是有毒的,不能食用。”

话音一落,几人的神色都变了,很快又释然了。

就跟土豆一样,发了芽也是不能吃的。

“二三月的时候选种催芽,最好是没有病虫、完好无损、大小适中、番薯形状端正、番薯皮光滑、没有受过冻害的番薯作种,四月下旬或五月中旬,在阴雨天剪蔓扦插,移栽后要施肥,等番薯苗成活了,要进行一次中耕除草,还要提防侧根生长,秋来便可丰收。”

楚辞把如何栽种和管护简单地说了一下,一直默然不语的沈相,忽然问道:“这番薯只能一季栽种吗?”

事实上,除了夏季外,其他季节都可栽种,但产量不高。

楚辞道:“番薯喜温、怕冷、不耐寒,这要根据各地气候而定,有些地方气候温和,一年可以栽种两季,三月底到四月初是春种的最佳种植时间,秋种的话,最好是在八月底。”

“清平县主是如何知道番薯这一作物的?”燕帝目光深锐,看着她问道。

燕帝多疑,楚辞料到他会有此一问,早就想好了说辞,淡然道:“臣女平日里喜欢看一些杂书,偶然间,在一本西域的农书上看到,便托人去寻,没想到真让臣女寻到了。”

燕帝目光深沉,也不知信了没有,深看了楚辞一眼后,道:“朕听闻,一亩能有数十石,可是真的?”

“书上是这么说的,贫瘠之地,亦可高产。”

什么朕听闻,明明早就查得一清二楚,还装模作样地试探。

楚辞暗自腹诽,沈相和苏衡等人却是惊得不轻。

一亩上等的良田,侍弄得再精细,所产的粮食也不会超过三石,而番薯却能亩产数十石,这能让很多人都免于饥饿,就算口感比大麦水稻差一些,又有什么所谓,能填饱肚子才是重中之重。

几位大人雀跃中夹着一点兴奋。

不论楚辞是如何寻得番薯,于社稷和百姓而言,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沈相平日里不苟言笑,此刻看着楚辞,脸上却多了一丝欣赏的笑意:“县主先是研制出打稻机,如今又寻得此等神粮,果真年少有为。”

唇边笑意浅浅,楚辞谦逊道:“大人谬赞了。”

燕帝道:“在西凉城时,你曾向刘知府建议,将粮食种子借贷给百姓,平了一场谋逆,如今,灵州府水患虽退,但百废待兴,你有何良策?”

燕帝这又是整得哪一出啊?

她只是进宫谢个恩,问她朝政大事是几个意思啊?

第854章 着重了解

自南燕立国以来,从无女子入朝为官的先例,就连后宫也是规定不得干政。

朝政之事,兹事体大,燕帝却问楚辞对策,着实古怪。

御书房里,谁也不会认为燕帝是病急乱投医。

苏衡神色一顿,却又不敢妄自揣测圣意。

先前,他们在御书房商议的,仍是灾后重建的事宜,此事他们也商议了几日,想出了几个应对之策,只是各有己见,一时争执不下,因而迟迟没有定夺下来。

御书房里,突然一片静然。

萧明璟出声道:“舅舅,宋姑娘一个小丫头,哪懂什么朝政,您这不是为难她吗?”

燕帝瞥了他一眼,对楚辞道:“别有顾虑,但说无妨。”

避不掉,那只能接招了。

萧明璟还想说什么,楚辞微不可察地朝他摇了摇头,随后微微躬身,拱手道:“既是如此,臣女斗胆直言,若有不妥之处,还望陛下赎罪。”

“不论你所言,也多惊世骇俗,朕都赦你无罪,说吧。”

“谢陛下,”楚辞直起身子,说道,“眼下已入秋,天气渐凉,重建村镇刻不容缓。”

龙案上搁着一份奏折,燕帝的目光从奏折上一掠,落到罗公公身上。

罗公公会意,将奏折递到楚辞面前,楚辞接过来一看,是二皇子写的折子,大意就是缺银子,跟朝廷要银子。

楚辞看向苏衡,苏衡苦笑,显然户部也缺银子。

灵州府受灾严重,那些商户趁机抬价,造房子所需的石料、砖瓦抬价不少。

楚辞思忖道:“民生稳定,才能长治久安,灾荒之年,哄抬物价者不知凡几,更有甚者,官商勾结,囤积居奇,盘剥百姓,陛下何不放出消息,一旦那些富商知道陛下要从别处收购石料砖瓦,沉不住气的,自然会降低价格,其他人见状,也只能纷纷抛售,如此一来,兴许还会低于原来的市价。”

原先沈相建议以重典严惩奸商,但又担心适得其反,不易人心安定,一直悬而未决。

朝堂之事,楚辞是不懂,但论做生意,她还是有些手段。

楚辞又道:“若有富商慷慨解囊,也可在村口盖一座功德亭,立功德碑。”

这世上多得是沽名钓誉,道貌岸然之辈,他们不缺银子,缺的是名利,如此一来,又可以减轻国库的压力。

几位大人看向楚辞的目光都不一样,不管最初,燕帝探问应对之策有何用意,但眼下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

几人心中不由生出惋惜之情。

清平县主若是男子,那该多好。

燕帝也赞了一句:“你果然没让朕失望。”

楚辞虚心一笑,为防燕帝又搞幺蛾子,正打算跪安,燕帝又开口了:“刚才,楚爱卿跟朕提议兴修水利,修筑堤坝,你有何看法?”

麻蛋!

还没完没了了!

当朝工部尚书,出自楚王府,是楚王爷的胞弟楚昭。

当初给云烬解寒毒的时候,说起音神医和楚王爷之间的往事,所以,对楚王府,楚辞着重了解了一下。

第855章 她不惧啊

楚昭满脸笑容,很是平易近人:“县主天纵之才,本官洗耳恭听。”

按理说,她已经出够风头,理应收敛锋芒。

但水利一事,事关民生,只要能造福百姓,即便被猜忌排挤,又有什么所谓,反正,她日后也不会在长安久呆,得罪人就得罪人吧。

她不惧。

楚辞问道:“大人打算如何兴建水利?”

楚昭没有料到她会不答反问,道:“在江河的上游,还有各河流汇集的地方兴修水库,拦蓄山洪,调节河流夏涝冬枯的变化。”

楚辞说出自己的建议:“除了在上游修建水库,也可以在中下游筑堤,洼地开沟,这样有蓄有排,既能防洪,又能防旱。”

最好是根据地势,从整个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山区、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规划和治理,做到河库相通,塘堰相连,化水患为水利。

几位大人面面相觑。

想要化水患为水利,可不是什么易事。

楚昭的脸上隐隐露出激越之色:“县主可否说得再细致些。”

楚辞点头,说了五点。

一是,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二是,洪涝发生前,若作物接近成熟,应及时抢收,以免损失。

三是,洪涝时,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四是,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再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加强田间管理。

五是,旱地怕涝,农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除了治水,楚辞还提出不少兴农之策,其中有一项便是在稻田里养鱼。

楚昭听后,脸上激越之色难抑。

灵州府多江河,常有水患,因而,朝廷每年都拨了不少银子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不成想底下的官员尸位素餐,贪了筑堤款,以至于水灾发生后,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