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仪传+番外(334)
商不换无奈地揉揉她的发顶,“别胡思乱想,宫城不会失守的。御林军比你我想象中更强劲,他们有军魂,不是轻易就会被打倒的。”
“可是,除了廷哥儿他们和匈奴的大军,你有没有考虑过,那里——”
庄婉仪伸出手,遥遥指着西面,“西山上还驻守着一支队伍,古姐姐曾经和我提过,率军的是她的堂兄。和她的父亲一样,都曾是岳家军部下。”
这个时候,任何一点外来兵力,都会打破长安城中的平衡。
尤其是在此刻,人疲马乏之时。
长安的烽烟燃了一夜,该来的,很快就要来了……
郡主府中。
岳连铮谋逆一事传来,郡主府大门紧闭,府中亲兵严阵以待。
好在明川郡主身为皇族,府宅威严赫赫,并没有宵小之徒敢进犯。
古氏陪她坐了一夜,妯娌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聊了许多从前在将军府的事。
还聊到了庄婉仪,聊到了廷哥儿,甚至聊到了商不换。
“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他连最后一点粉饰太平的颜面,都不肯给将军府了。幸而老夫人已经不在了,她若是看到自己最后一个儿子谋逆,不知道会不会羞愤而死。”
老夫人大概宁愿他死在战场上,也不想让他谋逆,毁了将军府的一世英名吧?
“想当初我们谁也不相信,现在事实摆在眼前。昔日大魏最为忠勇的岳家军,今为谋逆叛臣,何其讽刺。”
明川郡主站起来,到佛像前烧了一炷香,口中喃喃念诵。
一开始,她请那些僧尼道人到府上,不过是一个借口,掩人耳目。
而现在,她慢慢浸润其中,似乎懂得了一些佛法的奥妙,变得更为虔诚。
古氏悄悄退出她的屋子,走到院外无人之处,朝贴身的丫鬟道:“收拾一下,我们出府去。”
“二奶奶,您要出府做什么?”
丫鬟吓了一跳,“外头一夜大战死伤无数,这个时候出去多危险啊!”
古氏道:“我是将军府的二奶奶,也是朝廷的三品诰命夫人,岂是旁人随意动得的?快去收拾,不必多言。”
也没有什么好收拾的,古氏坐着一辆马车便出了府,车上只有一个丫鬟外加一个车夫。
可谓轻车简从。
街上来往的士兵见到一辆女眷的车,都惊讶不已。
再看到车上的明黄标志,乃是明川郡主的标志,便不再多言。
这个时候,无论是哪一方的士兵都只想好生歇息,随时准备下一次的大战。
有站岗巡逻的岳家军士兵见到马车,上来拦住,“敢问车内是郡主府的哪位贵人?”
“是我。”
古氏探出头来,她不认得眼前的士兵,可眼前的士兵认得她。
“原来是二奶奶,二奶奶,现在城中危险,您怎么亲自出门了?”
“是啊,城中的确危险。但我听闻西城门已经被岳家军攻占了,我朝西边来,还有什么危险的么?”
那士兵似乎听懂了她话中的讽刺之意,面上微红。
“大将军有令,为了防止朝中权臣和叛军勾结,必须守住城门关隘。”
古氏轻笑一声,“呵,叛军是谁,难道你到现在还不知道么?我不知该夸你们忠心,还是说你们愚蠢。”
她也没打算靠自己的三言两语让岳家军之人看明,便道:“我要去西城门,放行吧。”
第449章 大军撤退
西城门外,古道率领西山大军前来勤王。
他驻守西山已久,做的不过是些日常巡防的事务,手下的兵将不及当年岳家军的精悍。
虽年纪不大,他已如退休赋闲的老臣一般,许久未曾带兵出动了。
对于长安城中近来的风声,他也很少关注,谁知昨夜岗哨发现,长安城的狼烟升起!
他的第一反应是,狼烟被误点,一定有个新来的不懂事的士兵,犯了这么大的错大概很快就要被军法处置了。
长安城怎么可能发生战乱呢?
过了一阵,想想到底不放心,他便派了一小队士兵前来询问,彼时城门处已经打得热火朝天。
来询问的士兵吓得倒转马头便离开,他们一小队只有二十个人,要是卷进战火之中很快就会被吞没。
于是回到西山,连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谁在打谁都没问出来。
不管谁打谁,长安城总归出事了。
按照大魏的律例,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这个时候虽然城中没有任何调令送到他西山,可看到狼烟升起,他身为西山守将有权带兵来勤王。
这一路上,古道心中是忐忑的。
他只能安慰自己,毕竟自己有一万兵马,见势不好还算有个支撑。
至于到了长安如何行事?
只能见机行事了。
远远已经能见到长安的城门了,乌黑的浓烟滚滚升起,这不是狼烟,而是房屋被烧毁产生的黑烟。
可想而知,昨夜城中必定大火漫天。
“报!”
前方探路的士兵回来,古道心中咯噔一声,颇为紧张。
“报告将军,前方路上有一辆郡主府的马车。车中妇人自称是将军的妹妹,大将军府的二奶奶。”
“是她?”
古道想了想,明川郡主和古氏是妯娌,她坐着郡主府的马车出门倒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长安城都混乱成这个样子了,她一个妇人出门做什么?
还在这个荒郊野外的地方呆着,难道是……特意在此等他来不成?
古道挥手,“快,带本将军去见她!”
古氏等在马车里,终于听见大军的马蹄声,急忙揭开车帘下地。
果然见堂兄带着大军赶来,兄妹二人多年不见,彼此都忡愣了片刻,才回过神来。
“妹妹比起从前精神许多。”
“兄长比起从前萎靡许多。”
一个是将军府的管家奶奶,从闲人成为管事之人,越发自信起来,自然精神。
一个曾经也是战场上的一把好手,却镇守西山再无缘上战场,自然萎靡。
眼前不是感慨的时候,古道问:“你从长安城中来?可知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岳连铮谋逆,长安守军正在与其厮杀。堂兄此来意欲何为?是勤王,还是一同谋逆?”
“什么?岳大将军谋逆?!”
古道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可古氏面色镇定,不像是说错了话。
“我特意在此等候兄长,就是为了要兄长这一句话。兄长到底是来勤王,还是来谋逆?”
他率军来到底是要帮岳连铮,还是要帮长安守军?
“我……”
这个问题,叫古道如何回答?
“我是岳家军出身,你也是,你我的父亲都曾在岳家军麾下效力。可现在你说岳大将军谋逆,这……”
古氏道:“岳连铮不仅谋逆,还勾结匈奴大军意欲进攻长安。兄长就算不信岳连铮谋逆,但匈奴人来做什么,你总该知道吧?”
这个古道有所耳闻,但匈奴大军进攻的路线没有经过西山,自有当地守军防卫,他便只待在西山没有出动。
“兄长若是不信我的话,不信岳连铮谋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率军到北面城池去阻击匈奴大军,勿入长安!”
古道一怔,明白了她的意思。
岳连铮谋逆,他若进城帮着岳连铮,那就是一同谋逆。
若帮城中守军去打岳家军,他毕竟曾是岳家军之人,抹不开这个脸面。
与其去趟长安城这谭浑水,不如趁早抽身。
要想保住他自身,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阻击匈奴,这样无论长安谁胜谁负,他都是为大魏为百姓做出贡献之人。
他日清算,当不会清算到他头上。
古道低头细想,这消息太突然,他需要一点时间消化。
古氏回头一看,她出城的消息必定会有士兵报给岳连铮,倘若岳连铮派人赶来,一切就来不及了。
“兄长,我以古氏一族嫡系血脉的身份劝说你,你当真不肯信我吗?你若信我就快走,再迟就来不及了!”
古道咬了咬牙,朝城中望去,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
“大军调转,往北边的城池去!匈奴人正在那里厮杀我大魏的将士和百姓,虽无诏令,身为大魏将士,我等支援在所不辞!”
这番话说得甚有气势,身后的将士们互相看了看,到底没说出什么来。
“那你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