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身子一直不好,接连遭遇父亲兄弟去世的打击,急火攻心,不到一月就过世了。二嫂当时怀胎八月,生下明椿茉莉月子中过世了。
于氏连受丈夫儿子去世的打击,差点一病不起,想着一群孙子孙女还有个傻女儿需要抚养,咬牙撑起了家。但是家里除了房子还有十几亩田就不剩什么了,日子过得很清苦。
不久镇上一个员外郎不知怎么见到了徐芷,想把徐芷接过去做小妾。沈家村都是普通村民,沈家也没有能主事的人,于氏急中生智,借口徐芷和沈启贵有婚约。盛朝战事不断,朝廷对参军人的家人十分照顾,强娶军妻是犯法的,将士牺牲,妻子在老家也必须得到优待。员外郎不信邪,于氏只好求族里开祠堂将徐芷的名字添到沈启贵后面,小辈们的称呼也从小姑变成了小婶。这样那员外郎才放过沈家,而徐芷也算是嫁给了沈启贵。
于氏带着新出炉的儿媳和一群孙子孙女靠着十几亩地过活,不至于饿死,但是吃的一直不怎么样,直到徐芷清醒,家里的生活才好点。
现在家里主要卖的东西还是煎馒头。南河镇算起来是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镇,因为南北商人大多都要经过河东府,南河镇所在的渔阳州位于河东府中心靠北的位置,是众多商人走南闯北的必经之路。
南河镇依靠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主要靠商人。但是南河镇没有特产,经济来源主要在吃上。南河镇虽然在一府中心,但是周围并没有太大的城市。行商之人路过这里,通常已经风餐露宿好几天或者即将在郊外过夜,所以通常会在这里饱餐一顿或购些吃食准备着。
徐芷正是看中这一点,才打起了小买卖的主意,事实证明压中宝了,每天挣得钱不够家里大富大贵,但是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还是可以的。
在南河镇,蒸好的馒头一斤八个铜板,徐芷把馒头切片,挂上鸡蛋液用油煎一遍,一斤卖十个铜板,主要客户是镇上有点小钱的商户和来往的商人,刚开始独此一家生意确实不错,但是不久集市上就多了几个摊子,最近全靠老客户支撑着,加上年底生意好,明年不想想新主意一家老小又会过不下去。
三个月前。
徐芷醒来,弄清楚事情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善生活,不光几个孩子需要补充营养,于氏和她自己的身体也不怎么好,徐芷自己年轻还好些,于氏一看就是这几年落下了病根,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也亏得盛朝这里对守孝时限制不大,吃食上除了也没有其他的要求,鸡蛋肉类之类的也是可以吃的。
改善生活要有钱才可以,只是家里要什么没什么,想破头也没想出来好办法。
直到后来看见了家里的母鸡,徐芷眼前一亮……
“茉莉,你说我们让努力孵小鸡卖钱怎么样?”徐芷问怀里的茉莉,差点忘了,蛋生鸡鸡生蛋,多么聪明的主意!
“小婶,咱家没有公鸡,孵不出来小鸡。”明松打击到。
“而且鸡抱窝就不下蛋了,奶奶都不让它们抱窝。”莲花继续插刀。
“那用炕孵呢?”徐芷想着现代老家那么多用炕孵小鸡的,他们试试也差不多能行吧。
“这个我知道!”一直在旁边听着的明柏插嘴,“狗蛋家孵过,但是都让他妹妹压碎了,然后二娘就把他妹妹打了一顿,炒了鸡蛋,狗蛋还偷偷给我吃了一口。”想到炒鸡蛋的味道,明柏没忍住吸了吸口水。
“这样呀,好吧。”徐芷妥协了,人家家没那多孩子都孵不成,自家这一屋大大小小的孩子,还是不冒险了吧,有那个鸡蛋炒着吃了也比压碎了流的满炕上都是强。
想着又摸了摸茉莉的戒子,嗯,很好,没尿。
没办法徐芷就想着去集上看看,当天晚上劝了于氏一晚上,才同意她去试试。
第二天带着明松坐了一个时辰的马车,在集市上逛了一圈,发现镇上卖小吃的摊位不少,生意有好有坏,种类只有传统的几种。
馄饨包子饺子之类的,徐芷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念头,但是没抓住。直到路过一个馒头摊,徐芷眼前一亮,因为排队的人很多,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会买一大包袱。
明松看徐芷一直盯着馒头摊看,知道小婶心里好奇了,小声的告诉她:“小婶,这些都是商队的人。”
第4章 旧事
镇上的集市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两人一个时辰逛完了,买了些调料之类的花了两个铜板坐着回村的牛车回了家。
回到家以后,徐芷自己尝试做了几种小吃给于氏和几个孩子吃,一家人吃的都很开心。徐芷与于氏商量了一下做生意的事情,于氏也觉得应该想法子挣点钱,关于要卖哪种吃食,两人都觉得煎馒头片比较好,做的时候方便,卖多少做多少,本钱也用不了多少。
说做就做,第二天徐芷带着明松去铁铺定做了铁炉和铁锅。盛朝战争不断,铁具稀缺价高,于氏把家底都给了徐芷,这一次可算是不成功便成仁。
几天后徐芷带着准备好的东西租了村里的牛车去镇上,牛在这个时代是个大物件,村里只有两户人家有,租一天需要五十个铜板,另外草料自备。也就是沈家在村里的口碑比较好,不然人家还不愿意租呢。
出摊第一天还算不错,刚开始价太高没人买,架不住热腾腾的味道太香,有人买了尝一下就喜欢上了,接下来生意就好做了。晚上算了一下账,去掉成本以后赚了一百多文,一家人开心的不得了。
万事开头难,既然开始几天生意都不错,接下来每天的收益都不少,接连几天收益一天比一天高,七八天后才稳定下来,每天收益都三四百文。
这样攒了一个多月,存下了十来两银子,于氏去了沈大伯家大嫂文氏和侄媳刘氏来家里照看孩子,打算跟着徐芷去县里挑牛犊。
沈家早年去世的沈爷爷是家里的幼子,排行七,年龄不大辈分大,出生的时候六个哥哥都有两个成婚了,家里的条件也比早几年好些了,很受家里的老人宠爱,又有几个哥哥供着,就念了几年书,可惜时运不济,十几岁的时候跟着同窗出去游玩淋了雨,打那以后身子就不好。
两老一看幼子这身子坏了,科举无望,就给说了门亲事,又怕两人百年以后幼子受兄嫂欺负,特意给找了个泼辣的,不过老两口可能没想到他们的这一担心是让沈爷爷在没受过兄嫂的欺负,但是缺坑了自己的两个孙子。
沈爷爷身体不好,和沈奶奶两人一辈子生了五男两女,最后顺利长大的只有沈大伯沈儒海和沈父沈儒江,沈儒海比沈儒江大六岁,小时候也上过学堂,但天分不在此,后来也就放弃了;沈儒江独独对算账有兴趣,后来做了生意。
沈儒海十七岁成亲娶了隔壁村的十六岁文氏,直到二十三岁才有个身体羸弱的儿子沈启福。文氏老实,从进门一直被沈奶奶压着,嫁进来四五年没生孩子每天被婆婆从头骂到脚。沈奶奶不止一次提过要沈大伯休妻,都被沈大伯给挡过去了。儿子越护着,沈奶奶越生气,平日里就越折腾大儿媳。
沈儒江看大嫂每天被母亲折磨着,尤其是大哥劝过以后更变本加厉,不想自己的妻子也过这样的日子,相看的时候就选了在别人说娘家挺厉害的于氏。
于氏十七岁进门,进门以后丈夫一直跑商,一年里面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个月能在家,沈奶奶知道二儿子做生意忙不能怨于氏,但是还是习惯的讽刺几句,没想到于氏不惯着她,每次吵都吵不赢,街坊也都知道沈奶奶的脾气,吵架说于氏不对的人没有几个。
沈奶奶在二儿媳身上受了气想从大儿媳身上找回来,结果又会被二儿媳顶回来。于氏进门以后文氏的日子好过了许多,所以文氏对于氏一直是感激的。
于氏进门三年有孕,一年后生下了长子沈启荣,隔年生了二儿子沈启华,接着几年又生了三儿子沈启富、四儿子沈启贵。
沈奶奶看二儿子家一溜的孙子,又看大儿子家孤孤单单的一个大孙子,就想着从二儿子家过继一个孙子过去。文氏有苦说不出,婆婆左一句绝户又一句无后,自己明明有儿子,只是身子骨不好,说句不好听的,公公也是身子不好,不照样安安稳稳过了这么多年吗。过继一个儿子过来是安稳了,可是家产要分过去一半,自己家是没有老二家有钱,但还是想要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侄子也亲,肯定比不过儿子的,何况那边亲兄弟好几个,万一两个人有了矛盾,几个侄子帮谁还不是一想就知道。但是文氏敢说吗?她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