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于飞+番外(158)
宁王也明白,神色倦怠的道:“去城里最大的客栈住两天,等长离回来再搬到陆家去。不过,白天总能去吃个饭吧?”要说陆离外放出京,最让宁王想念的莫过于陆府的饭菜。他也得以过陆家的菜谱,但是他让自家的厨子做出来的,总是比在陆家吃到的差了点什么。
“当然。”谢涵回得干脆。
两人一路闲聊,很快就到了怀庆府的府衙,谢涵先一步姿态潇洒的跳下马车,宁王陈恒则是扶着近侍的手,仪态端方的缓缓的踱步而下。
之前迎到城外的官吏们皆身着官衣,此时大礼拜下,“拜见宁王殿下。”
“平身。”宁王冷着一张脸,扔下两个冒着凉风的字后,率先往衙内行去。众人爬起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跟在宁王身后,一起往衙内走,只是这些人或自觉或不自觉的都离王知府远了一点点,
直接就把他显在了人群之外。
宁王也懒得坐王知府平常坐的椅子,直接负手站在大堂中间,见人都进来,总着自己内侍伸出了手,内侍自盒内请出圣旨,恭敬的捧到宁王面前。
宁王单手执着圣旨,漫不经心的道:“王盛,接旨吧。”
王知府满脸颓废,闭眼长叹一声,双膝跪地,颤声道:“臣接旨。”
宁王冷漠的扫了他一眼,展开手中的圣旨,“圣谕……”宁王带着冰碴的声音在府衙内回响,等他读到最后两个字“钦此”之时,王知府已经整个人摊到了地上,两眼发直,连话都说不清了。
宁王厌烦的瞅了瞅他,示意自己的内侍把圣旨给王知府,又道:“拨了他的官衣,直接压入牢中吧。”语音未落,自有如狠似虎的王府侍卫过来,几下就把王知府身上的绯红官袍给扒了下来,又跟拖死狗一样,把他拖了下去。
宁王处理王知府处理得干脆利落,甚至都没容他分辨,这般雷霆手段让堂上其余官吏皆心惊胆战,后背出了一层薄汗。
谢涵可没忘了那个率先把粮食涨价的赵举人,在王知府被拖下去之后,明目张胆的给宁王丢了个眼色,宁王没好气白了他一眼,还是开口问道:“还有那个赵举人呢?把他提来,本王一并处理了吧。”在宁王看来,他哥哥府上一个通房丫头的爹,也敢打着他兄弟的名头作威作福,为祸一方,简直就是在作死。不禁自己作死,还连累了楚王。他在怀庆府作的事,可都得如实上报,本来已经不太得他
爹欢心的楚王,这回怕是要离太子之位更远了。
赵举人还不如王知府呢,从知道谢涵带着粮车入城的那天起,就吓得躲在自家书房不肯出来。宁王派去的人,才踹开房门,赵举人就直接吓得昏死过去,甚至还失了禁。这些王府的侍卫又是好笑又是嫌弃,也跟之前拖着王知府一样,把赵举人拖去了府衙。到了大堂之外,又怕他身上不洁的气味恶了自家王爷,就提了水过来,浇在了他身上,顺便还能让他清醒一点。
浑身湿透、双股战战、牙齿直打战的赵举人被侍卫们扔到堂上,宁王就不自觉得掩住了口鼻,厌恶的道:“革了他的功名,再抄了他家,跟王盛一并扔到牢里吧。”他可真没想到,赵举人居然如此不堪。宁王有点怀疑楚王的审美,就这样的爹能生出什么出色的女儿来,也值得他千里迢迢的带回京?
人都处理完了,宁王就有些站不住了,他侧头问谢涵:“刚刚忘了问,给长离送信了么?”他好好的京城不呆,非要跟他爹争着出这次公差,就是为了来看陆离的,当然也是来给陆离撑腰的。
谢涵笑道:“当然送了。不过,等他安排好阳武县的事,再从阳武回来,怎么也得五六天的功夫吧?”
给陆离升官的圣旨可还在宁王这里,宁王瞅瞅堂下那些安静的跟鹌鹑似的官员,再看看有些吊儿郎当的谢涵,歪头想了想,又让内侍把任命谢涵的旨意先拿了出来,念也没念,直接塞给谢涵,又跟这些官员道:“谢涵是圣人新任命的怀庆府同知,在陆知府回来之前,怀庆府的事情都由谢同知总|理。”
什么?谢同知?陆知府?
第141章
宁王收拾完了人, 也懒得跟怀庆府的这些官员们打交道,直接甩袖子就走了。谢涵抱着圣旨, 扬声道:“殿下先去泡个澡休息一下,我一会儿去找您。”他完全没想到宁王会这么任性的直接宣布的他的任职,一时间到是不好跟着宁王一起走了。
本来, 谢涵迁任怀庆府的同知, 先是要吏部上报,然后圣人朱批,再把公文发还吏部, , 上吏部拟定上岗文书, 发公文给河南路巡抚、布政使、按擦使, 通知他们下属怀庆府的同知换人了,再由他们通知怀庆府的知府。然后,谢涵带着吏部开的上岗证书, 一路先到河南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那里报个道,证书上加盖一下巡抚大印,再接着到怀庆府, 见过知府就算是到任了。先前,陆离上任时就走的这个流程。
但是这次不同,才开年怀庆府就给圣人演了一出大戏,又有宁王在皇帝那里各种加塞添小话,皇帝生气之下,在陆离的参人奏折送到御案前的时候, 永平帝直接下令罢王知府的官,又在儿子的吹嘘之下,一时激动的把陆离升为了怀庆府的知府,等他回过神来,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尤其他那个儿子,把圣旨都替他写好了。永平帝近些年本就越发喜欢宁王,再想想怀庆府的知府不过一个从四品的官儿,陆离又不是当不起,升了就升了,难得儿子开一回嘴。都已经如了宁王一次心愿,永平帝想着索性让儿子再高兴点,陆离升职,怀庆府的同知不是空出来了么。左右谢茂也想给他二儿子谋个外放,不如就让谢涵去吧。
关键就在于,怀庆府的知府被革了职,新任知府在救灾,升职的事儿还不知道。那么新任同知找谁上任?宁王特别机智的替他爹想了个两全的办法,他又替谢涵写了张任职的圣旨,让他爹用了玺。再和前两封圣旨一同拿到政事堂给相公们过了目,存了档,这件事就算是定下了。顺便,宁王还替自己讨了个钦差的活儿,代价就是要去谢家,把人家女儿写给母亲看的“家书”借来,给他爹开开心。也亏得这两父子想得出来,徐氏在面对厚着脸皮来借信的宁王,当真是哭笑不得。幸好阿鸾写回来的信,没有什么隐私,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市井生活,只不过她的描述方式很有趣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从四品的知府,一个正五品的同知,上任居然都有专门的圣旨,弄得快跟入阁拜相似的了。
宁王随意的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知道了,直接就带着内侍和侍卫呼拉拉的一群人离开了。被留下的几位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挂上了有那么几分谄媚的笑。李通判在一众期盼的目光中,对着谢涵拱手陪笑道:“在下通判李继,见过谢大人。”李通判任满三年,年后开印,便入京述职去了。在京中排了好一段时间,得了个原职不动的指令,才归来没几日。对于开春怀庆府这出大戏,他只赶了个尾巴。向来奉向明哲保身原则的李通判,自回到怀庆之时起,就称病宅在家中,不接待上门的人,他也从不出去。今天要不是宁王来了,他还在家中养病呢。
谢涵端着客气的笑,也跟着拱了拱手,“李大人。”相比态度温和如春风般的陆离,谢二公子的这份矜持傲慢,就有点令怀庆府的官员们头皮发麻。这位谢相的公子,刚刚那位脾气十分不好的宁王殿下的妻弟,新任陆知府的妻兄,看起来可是不大好相处。
李通判在这个时候开始发扬他老好人的作风,给谢涵一一介绍在场的官吏。眼下堂中的人,谢涵其时都见过不只一次了。不过这是他正式上任后的见面,也得给同僚的点面子。
谢涵这里在忙,阿鸾在家里也忙。因为谢涵,她自然是知道宁王今天进城。做为被她搬来的靠山,因为丈夫不在家,不好招待宁王住在家里,但是做上一桌贴心可口的酒菜,令人送到客栈,让宁王殿下休息之后吃顿满意的午饭还是可以做到的。
顾忌着宁王的身体,阿鸾在这顿饭上着实花了不少的心思。要感谢和讨好一位皇子,总得费点心思和力气吧。阿鸾抱着张牙舞爪的儿子,一面跟他进行着换衣战斗,一面还得抽|出空儿问询:“汤熬怎么样了?”这道山药莲子排骨汤已经足足熬了近两个时辰,山药开胃,莲子养神,排骨补中益气,正好试合一路辛劳的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