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局一个碗(82)
姜妍望了眼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也没有再劝他,只是进了内室拿了条薄毯披在朱元璋的肩上:“秋日寒气渐重了,你夜里没有好好睡,白天可得注意着些不要着凉了。”
朱元璋拍了拍她搭在自己肩上的手:“你才是,如今是双身子了,可留心着不要再踢被子了,你睡着的时候一点也不安分。”姜妍闻言俏脸微红,甩开他的手不再多言。
目送她走进内室,朱元璋的目光重新落在了奏折上。
西南地域原本耕地就不算广阔,今夏雨水匮乏,收获更少。明军一直对西南保持围而不攻的状态,更让元王焦灼,为了统筹足够的兵粮,狠心提高了两成的赋税。
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原本就一直被朱元璋探子笼络的各部族首领终于下定了决心投向明朝——只不过作为交换,希望朱元璋能够支援十万担粮食并派遣一位在朝中有足够地位的使者前往。
既然要将西南并入版图,此刻支援粮食自然是应当的,今秋的收获减去十万担也够明年北伐半年所需了,至于之后,安排将早秋的粮食直接运往北方即可继续北伐的进程。
只是这个使者的人选不大好定下来。
西南的部族制度是
朱元璋瓦解元王势力的关键,但这种制度同样会让大明的制度难以推行。朝中重臣即便派过去了也无法发挥好作用,且那种处处被挟制的局面也不会有人愿意掺和进去。
然而派个无足轻重的人前去明显又会叫西南部族怀疑他到底是不是诚心想要招揽,混乱的局面也需要一个能臣控制。
朱元璋思虑良久,在纸上写下了两个名字——李文忠,朱英。
一个是他的外甥,一个是他的义子,都是在朝中颇有人望能够压得住西南的,文武上也不弱于朝中臣子。
他是个念情的人,原本是计划让他二人随其他将军北伐积累军功,累功晋爵的。但如今西南需要一个主事人,便只能指一个去镇守西南了。
朱元璋的笔悬停半空许久也没能做出决定,终于轻叹了一口气吩咐道:“传李文忠和朱英进宫见朕。”
两个少年人被他赐座坐在了他面前,都有些局促不安却极力克制的样子。
朱元璋原本是更属意于朱英的,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在战乱中熬坏了身子不能再远行,每日里咳嗽服药,消瘦德只剩一把胡子了。李文忠是李贞唯一的亲人了,父亲都是这样情态了自然该尽孝身边,若去了西南镇守,怕是只能几年回京述职时才能见上一面,朱元璋实在不忍李贞如此凄苦。
但
朱元璋的视线落在朱英的身上,他的神情较之李文忠更为坚毅,但到底只有十三岁,脸上依然没能脱去稚嫩——朱英是有能力,可年龄太小怕是会被部族欺瞒。
且义子这个身份实在尴尬,有皇子之名无皇子之实,如今姜妍又已经有孕,朱英在京城里可以被高看一眼,到了西南怕是不如李文忠这个皇帝亲外甥身份好用。
“我唤你们来是为了定下西南出使者。”朱元璋受情感影响还是无法抉择,便毫无隐瞒地向二人一五一十地诉说了利害:
“西南艰苦,可较之北伐到底安全不少,土著部族或许会为难你们,但比起北伐的风餐露宿血战厮杀立下功劳,或许会简单许多。当然,即便安排你们两去北伐,我也会让各位将军多照顾着你们两个子侄辈的孩子,累功较之西南会缓慢,但上升空间怕是大不少。”
“我派你们去西南,自然会给你们一个镇滇侯的爵位服众。只是去了西南怕是久不能回京,一个固定的主事人是能够安抚西南部众最好的办法,文忠,这也是我没有直接定下你的原因,但阿英又太年幼,怕是压不下众人。你们自己做决定吧。”
听他说前部分,李文忠颇为意动,但说到后半,他的神情又冷淡了下来。想起了卧病的老父,他的脸上便已经露出了拒绝的意思。
朱英一直沉默着听朱元璋讲,听完又静静等着李文忠表态。他见李文忠露出这副情态便知道他已经拿定主意要拒绝了,因此只稍一斟酌便起身向朱元璋一拜:“孩儿愿往西南。”
他略微一顿没等朱元璋说话便继续道:“孩儿还有另外一请,既然父皇已经决议授予西南主事人镇滇侯的爵位以服众,孩儿请改姓他姓。”
李文忠闻言耸然一惊,朱元璋成了皇帝,朱这个姓氏便是至高无上的国姓,他有时都会暗自对朱英心生艳羡,但到底他与父亲情深,对李家也有感情,并没有因此心中生出其他想法。
朱英无亲无故,如今要被派往西南,有这样一个姓氏更好压服众人,何必改姓他姓?
朱元璋也没想明白原因,眉头稍一皱,到底还是温声问他:“可有什么缘故?”
“既然孩儿要在西南久住,便得融入西南部众中去,依然姓朱怕是旁人依然将孩儿当个未来皇子供着架空,不利于孩儿行事,此为其一。”朱英神情淡
漠地说道:“况且母后如今已有身孕,只是皇子到底还没出生,孩儿仍姓朱姓让旁人多了许多不可能的揣测,若是因此烦扰到母后便不好了。”
朱元璋曾经属意不娶,朱英因着姓朱这个义子身份被捧了好一阵,许多人都以为他会列位太庙,作为未来的大明继承人,好在朱英一直都摆正自己的身份认得清自己,才没有在姜妍入宫为后时心理落差太大。
如今姜妍有孕的消息传开,从前聚拢在朱英身边的人有不少为他叹息的,甚至不怀好意地鼓动他要压未来皇子一头。
朱英是个明白人,心里清楚想要让这些麻烦远离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割舍掉这个姓氏——如今还有机会让他能够远离京城这个政斗频繁的地方便更好了,他原本也就只是想要好好生活的一个人,西南即便艰苦些他也能够忍受得下来,甚至更好地磨练自身。
“那你想要改姓什么?”朱英周边的状况朱元璋不是不清楚,只是放任着没有管,只要朱英能够把持好自己,那些小手段小把戏刚好可以用来逼着自己的孩子成长。
不过既然朱英想要逃离那个圈子,他也不会勉强。
朱英沉默着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跪地道:“孩儿受天之幸,感沐天恩,从此便改姓沐姓,称作沐英吧。”
第六十七章
快要入冬的时候,常遇春与徐达进宫了一趟。
姜妍的身体已经被医正调养得差不多了, 白日里不会再迷迷糊糊的了。
只是有孕到底娇弱了些, 入冬格外畏寒,她便日日裹了层被子缩坐在椅子上, 陪在朱元璋身边瞧他批折子。
听他二人求见, 她与朱元璋交换了个眼神, 到底顾忌着些形象挪坐到了屏风后面。
朱元璋有些无奈, 他原想让姜妍直接进内室歇下的, 内室暖和不少,小妮子非要强撑着陪他,他虽说心中甜蜜,却也担心她有孕受寒染病——为她提心吊胆的心情他可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传他二人进来吧。”
一贯话多不重礼节的常遇春这次出乎意料的沉默, 有些局促地站在徐达左后侧。
徐达叹了口气,递了折子向朱元璋道:“陛下,北伐的路线已经差不多规划出来了, 大军分作三路, 我与常遇春的主力军自正面进攻, 我们较为熟悉元军作战方法,能减少伤亡。西北军冯胜与邓愈则带人马分作小队避战深入, 想办法对元军的军需粮草动手, 草原荒漠经历一冬必然缺衣少粮,若能破坏存储便从根源上断了他的补给。后备军则是赵普胜与丁普郎两位将军,他们久处南方,对由南向北的粮道也更熟悉。”
他说着又从衣襟中拿了邓愈寄来的信件:“邓将军也赞同了这项计划, 只是依然还有些犹豫是否要同意让熟悉地形的蒙人参军,作为西北向导。他们率军深入不能没有向导,只是蒙人到底身份有些敏感尴尬,若只是基层士兵倒也罢了,若是擢选作有了军衔的武官 ”
徐达话未说完,未尽之意在场的人却都明白——即便政策没有弄民族歧视那一套,但被压迫了许久的汉人好不容易有了翻身的一天,不欺压蒙人便已经不容易了,完全平等对待确实有些痴人说梦。
何况是军队这种地方。
朱元璋皱眉想了一会儿道:“军中凭军功升阶,若是他军功累够自然能做武官,驻守南边的守军中也有累功晋升的蒙人。不过北伐是元明交战,邓愈的考量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注意着挑身世清明的人便是了,莫要在军中再区别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