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吃瓜日常(106)
他会赢的,这一点,她从不怀疑。
第87章 废帝自立
朝堂上, 众臣对永泰帝是否弑君夺位之事还是争吵不休。
好歹是一国之君,总不能随便定罪。现在算得上证据的也只有那名内侍的口供,可是总不能因为一个内侍的话就废黜当今吧?
说出去岂不是个笑话。
但慕容昭也早就预料到这一点, 已经做好后续准备。
于是, 在朝会上,慕容昭主动提出为了平息此事带来的风波, 干脆把事情查清。若是凭空捏造, 也能还永泰帝一个清白。
此话一出, 众臣自然不会反对,反对岂不是心虚。但是,谁来审理此案就很重要了。
最终为了以示公平, 就由三司加上宗正寺共同审理此案。
朝野上下无人反对,因为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在主审官员的选择上, 刑部和大理寺的主官都是中间派, 都察院的掌院快要告老, 平日更是低调,只求安稳。这三位固然不亲近永泰帝但也不属于慕容昭一党。
看到这三个人选,众臣都没办法说什么。人家宁王可没选自己人, 要是还说什么就有点不识好歹了。
还有宗人令赵王也负责随行督察,确保此案公正。
赵王本就辈分高,先帝都要叫他一声叔叔, 在宗室中威望也很高, 平时对宗室也多有约束。不管是宗室还是朝堂重臣,对这位老王爷还是敬服的。
有他坐镇, 大家对最后的结果更放心。
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位老王爷平时不露声色, 摆出一副颐养天年,不问世事的姿态,内心对永泰帝其实是很不满的。
有些事情瞒不了人。
永泰帝在当初萧家的案子中,对萧景明晃晃的袒护其他人都看在眼里。
等到同昌长公主的真实死因暴露出来,宗室心里谁不膈应。
谁也不是傻子。普通人可以说不知道同昌长公主到底过得什么日子,可萧景是你的心腹,若不是有你的默认,一个臣子再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光明正大地欺负一国公主。
理智上,大家也能想明白。
一个是自己的得力干将,能为自己稳定朝堂,另一个只是同父异母,感情不深的妹妹,谁更重要还用说吗?
但是,感情上,同为宗室完全不能接受。
同昌好歹是一国长公主,她姓慕容呀。按道理,普通的臣子要是迎娶了公主,那叫尚主,公主是君,婆家把她供起来都是理所当然,怎么敢如此放肆。若是身为帝王心腹就可以如此肆无忌惮,那么今天倒霉的是同昌,日后就不会是其他人吗?
同为宗亲,难免兔死狐悲。
若是,先帝的女儿,当今的妹妹都可以被人随意折辱,甚至有性命之危,那么那些身份还不如她的郡主,县主呢?
还有自己这些宗室亲王,郡王,若是遇到你永泰帝的心腹之臣,有了过节,是否也只有一个认命的下场?
你要说宗室没有人才,那肯定是假的。毕竟教育资源不缺,甚至比起普通人更好。基因上也不会太差,好歹从后宫争斗出来的人不会太蠢。但是总体上看,实力肯定是比不上这些优中选优的大臣们,成材率再低,人家基数大呀。
而且,随着日后宗族繁衍,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待遇代代下降。慕容这个姓氏可以说是他们全部的底气,血脉才是宗亲可以高人一等的本钱。若是这个姓氏不能带给他们特权,甚至不能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那岂非夺走他们全部的希望?
赵王年纪已经大了,按理说,也不该折腾了,为子孙积累点福荫也就罢了。
但是事实上,他现在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子嗣。自己在还可以庇佑他们,一旦自己走了,当今又刻薄寡恩,若是子孙后代真的沦落到同昌那个地步,他不得呕死。
永泰帝若一直清醒,手握大权,那么赵王即使心里有怨言也不敢说。
但是,现在他命悬一线,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稍稍推这么一把还是可以的。
就像之前,虽然明面上赵王并未偏向哪一方,摆出一副都是自家人,两不相帮的姿态。但其实,不表态在这种环境下几乎与默认无异了。
要知道,永泰帝重病,压根就一直昏睡,根本无法主持大局。他的亲信也是各自为战,在朝上,根本压不过慕容昭一党。时间长了,他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弱。
同时,这个老狐狸何尝不是在示好慕容昭。
慕容昭当初过得什么日子,别人不清楚,赵王这个宗人令真的不清楚?趁现在,争取新帝的好感,把当初袖手旁观的事抹掉才是最好的。
三司会审,自有一套流程,非常严谨。
先帝的内侍姓刘,这位刘内侍既然敢告发当今,不付一点代价肯定是不行的。
不然日后动不动有人告发这个告发那个,那朝廷还不乱了套。
于是,八十大板下去,若非慕容昭在背后保他,他就算能熬下来,恐怕也活不了几天了。
而刘内侍招供的内容也出人意料。
他不仅说明了当时永泰帝弑父的情况,还提供了另一项证据,就是在动手之前,永泰帝其实已经买通太医,在先帝平时服的药当中做了手脚。
这样看来,他岂不是早有篡位之心,并且之前就在采取行动。只是不知道被什么事给激发了,才提前动了手。
根据刘内侍口述,这药不是毒,看上去和真正的药方也差不了多少。只是某种药材上做了些调整,不然也不会瞒过其他人。但是,就是那一点点差距,日子久了,也会对先帝的身体造成影响,至少耗空了先帝的元气,一点点掏空了他的身体。
按他的说法,众臣也能猜到永泰帝这样做的原因。
若对方所言为真,这种方法毫无疑问对永泰帝更好,因为细水长流,不会留下什么证据。完全符合永泰帝的一贯作风。
刘内侍言之凿凿,于是三司派人去传唤当年那位太医。
偏偏当年的太医在先帝去世之后,就已经告老还乡,还带着全家都离京了。这下谁也不能证明他是胡乱攀咬还是确有其事。
于是,慕容昭又派人去那太医老家查询,得到的结果是那太医全家都死了,而且数十年前就死了。
据说是在回乡途中,被山匪所杀,全家老小,一个都没保住。
看似证据断了,实际上这反而更让大家坚信了心里的猜测。
朝中不乏聪明人,而越聪明的人想得越多。
哪有这么巧的事。一个普通太医,先帝刚刚去世,就要告老还乡?而且,为了子孙的前途,留在京城,把子孙送进太医院不比在乡野之地强,为什么非要全家都一起回乡?莫不是在这会碍了谁的眼。
在京城待得好好的没出事,偏偏回乡途中就出事了?这分明就是杀人灭口。
于是一下子,永泰帝的嫌疑又变大了。
但这太医死了,事情又陷入了僵局。
说到底,还是没有证据,没有证据证明先帝的死因,就算大家心里都有猜测也是没用的。
谁知,在众人眼里,一贯低调,除了女儿同昌公主死的时候发作了一回,其他时候都安安静静的庄太妃,居然开口说了一个震惊世人的消息。
她说,先帝当初在自己身体越发不好的时候,就留下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的内容只有苏后一个人知道。而苏后早就预感到自己的死亡,于是临终前,将此事告知了她。
先帝当年去的突然,而永泰帝的行动太迅速,一举登上了皇位。于是那道圣旨就从母子两的保命符变成了催命符,苏后不敢将它拿出,所以一直还放在它原来的位置。
众人对此事都很吃惊。不过,这圣旨如果确有其事,那么永泰帝为何会突然加快行动也就有了解释。那么这案子也能盖棺定论。
最重要的是,有了先帝的旨意,永泰帝变成乱臣贼子,宁王殿下登基也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在庄太妃的引导下,众人一起去拿这道圣旨。
这圣旨藏的地方倒是很独特,居然就在含元殿的匾额后面,大臣们每日上朝抬眸就能看到的地方。果然,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在众臣的见证下,大家一起观看了这份圣旨。
这圣旨看上去就有些年头了,绢布都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字迹还能看清。
数位老臣都能证明是这确实是先帝亲笔,盖的也是先帝玉玺,断断做不得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