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猫同行[快穿]+番外(141)

张玉凉看着他,三个月时间酝酿的思念化为眼里一抹笑意,温温柔柔地落在他身上。

“明月高楼也是五皇叔的产业,开得很早,小时候我和四哥、子缘还偷偷去那里吃过饭。”听着程澹的诉说,张玉凉也从记忆里找出了一些关于明月高楼的片段,“那里的厨子以前是父皇的翰林,当了几年官觉得太拘束,便辞官和五皇叔一起开了明月高楼,五皇叔出钱,他出力。那人游学时搜集了许多各地的菜谱,辞官后更是潜心研究厨艺,被称为行走的菜谱。正因有这些菜谱,你才能连续三个月吃到不重复的饭菜。”

“这么厉害?”程澹惊叹道,转而又遗憾地摇头,“不过厉害是厉害,但菜谱多也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我吃不到我想吃的某一道菜。我觉得明月高楼做的蕈菇鸡丝面最好吃,可惜我只吃过一次,后面就都是别的菜了。”

张玉凉眼睛一亮:“真巧,我最喜欢的也是这道菜,哪日等菜谱做完一轮,我们再一同到明月高楼吃吧。”

程澹用力点头。

篷歌笑吟吟地看着开始数日子的两人:“我不会做蕈菇鸡丝面,但我会用蕈菇熬汤,味道也很鲜美,晚上我做给你们吃好不好?”

程澹和张玉凉异口同声道:“好!”

从前庭走进室内,张玉凉与篷歌各自回屋沐浴,程澹也回了房间,把自己整理的这段时间的吃瓜集合拿出来,准备当做素材交给张玉凉。

先帝去世后,城里那叫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管朝堂的江湖的市井的,各路人马都出来舞了一舞,能置身事外的人寥寥无几。程澹和扶子缘仿佛进了瓜田,每天都在苦恼要吃什么瓜,但这也方便他们帮张玉凉收集素材,到时候写进书里,也是后世的一道必考题。

程澹连题目都给未来的初三高三甚至大学学子们想好了:#时明帝逝世后的影响#

#太子顺利登基的原因#

#论时明帝众多孩子的爱恨情仇#

#公主与太妃们勾结背后的原因与意义#

#时国那些年的瓜田李下#

可以用来出题和写论文的角度与内容实在太多了,程澹决定让张玉凉多写一点,写得越详细越好,造福未来的学子们。

一想到张玉凉写的书很可能会上教科书,并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程澹就忍不住露出了个谜之微笑。

※※※※※※※※※※※※※※※※※※※※

感谢在2020-01-06 20:49:08~2020-01-07 22:46:3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小黑同学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Du湫 14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4章 史书有云

吃过一顿丰盛的晚饭,张玉凉换上寢衣,坐在书案后翻看程澹和扶子缘的吃瓜实录。因为不是写什么要紧文章,所以两人全篇用的都是流水账式的记叙手法,虽然如此,还是掩不住这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瓜”的背后藏着的巨大信息。

守孝这三个月,张玉凉已经拟好了“时明帝”卷的框架,现在又有这么全面的素材可供参考,当即研墨写出了一篇类似细纲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囊括了所有张玉凉知道的先帝生前的经历,以及先帝离世后帝都发生的重要事件,文笔称不上多好,毕竟只是篇大纲,不过经他简单修饰一番之后,程澹和扶子缘记录的那些事件可读性增加了许多。

“团团,来,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需要删改的地方?”张玉凉向程澹招招手,在他走过来时将稿子递给他。

程澹接过文章,顺势在他身边坐下,用自己业余的审稿目光把文章仔细看了一遍。

张玉凉的大纲做得相当详细,各个事件详略分布得当,若是展开来写,至少能写个十几万字。不过优点多,缺点也很明显,他写的毕竟是史书,而非话本或小说,必然要牺牲掉一部分的趣味性,用词也会偏向庄重和严肃,文风比较枯燥。

历史本就该是严肃的,即使它的真实性犹待推敲。

以程澹对时国的了解自然给不出什么修改意见,只帮张玉凉挑了几个错字。

“你打算将记载先帝的这卷作为全书的第二卷 吗?”程澹问道。

“当然不是,我只是想先写这卷而已。”张玉凉拿过一张新纸,蘸了墨写下这一卷第一章 的标题,“我按时间顺序修史,父皇是时国第六任君主,怎能将他的生平放在第二卷 。”

在张玉凉的设想中,全书的整体结构是编年体,具体到某一个章节则采用纪传体的形式写作,例如太.祖卷里那些单独成文的开国功臣们。

墨快要用完了,程澹拿起墨锭,往砚里加了点水,不紧不慢地打圈磨墨。烛灯轻轻摇曳,不时爆出一声轻响,清风穿庭而过,一室静谧。

这夜,程澹熬到很晚才睡,而直到他睡着之时张玉凉都还在伏案奋笔疾书。但第二天一早,他从床上醒来,张玉凉已经洗漱完毕,坐在院子里看书了。

张玉凉穿着篷歌给他做的新衣,白衣黑发青簪,沐浴在阳光下一身俊逸风流。

相同款式的新衣程澹也有一件,也是篷歌亲手裁制,只不过是蓝色的。

他个子小,身量却很修长匀称,完美撑起这套略有些修身的衣服,长发高高束起,簪以缀着单边流苏的碧玉钗,也是个眉目隽秀的少年郎。

程澹换好衣服,小跑出房间,张玉凉听到他的脚步声,笑着回头朝他伸手:“团团,早。”

“早!”跑过去握住他的手,程澹将他拉了起来,笑嘻嘻地问:“早饭吃什么?”

“这个啊,你应该去问篷歌,我可不知道。”张玉凉牵着他走向前厅,芳菲谢尽的梅树已经吐露了清新的绿意,枝头却仍萦绕着一缕梅花幽香。

庭院和厅堂也就几十步路的距离,两人很快便步入厅中,正好遇到端着汤药的篷歌。

“哥哥,你该喝药了。”将热气腾腾的药放到张玉凉手里,篷歌认真叮嘱道:“这是我按御医以前给你开的药方熬的,可以补气养血,培本固元。你赶快喝了,我去看看粥煮好没有。”

说完,她又风风火火地跑回了厨房。

程澹看看汤药又看看张玉凉,疑惑道:“你生病了吗?为什么要喝药?”

“这是补药,一个月喝一次。”张玉凉揽着他坐下,熟练地将药一饮而尽,“我母妃生我的时候身体不好,连带着我也胎里不足,生来体弱。御医以前曾断言说我活不过十岁,因为四哥我才过了十岁那个坎儿,平安长到今日。”

程澹心里一紧:“那你现在……”

“我只是体弱,又没有重病,只要好好养着,活个三五十年还是不成问题的。”张玉凉揉揉他的头发,唇角浅浅弯起,语气中满是温柔的安抚之意,“倒是你,你说你不是妖,那应该就只是一只比较特别的猫。猫的寿命不过十数年,也不知道你还能陪我多久。”

程澹愣了愣,旋即笑道:“大概……还有十年吧。”

“十年?也够了。”张玉凉好像松了口气,“我会尽量比你活得久一些,这样,你就不必承受失去我的痛苦。当然了,我也不会让你等我太久,你放心吧。”

程澹哭笑不得。

这有什么可放心的,真想让他放心,不是应该说好好活着、长命百岁之类的话吗?

不过,这种话倒也符合张玉凉的性格,他一向很看得开。

……

时明帝这一卷,张玉凉花了整整半年才写完初稿,字数超出太.祖卷两倍还多,足足有三十万字。

倒不是时明帝的生平里真有这么多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而是时明帝在位期间,值得写的人事物太多了。宫帏秘事、朝廷重臣、江湖轶闻、市井奇才……每个部分都能单独成卷,内容之丰富远超他的想象,以至于花了半年时间,他也才完成初稿。

这就是生在当代的好处了,因为活在这个时代,所以什么事都知道一点,不缺素材。

将初稿前十章的点校做完,张玉凉放下笔,起身舒展了一下手脚,走出房间休息。

转眼又是十月深秋,云天低阔,枫红叶落,园中一派萧索之景。

程澹和篷歌坐在树下,一人拿着新出的话本《我在宫中的日子》看得津津有味,一人捧着绣绷在给用来做香囊的绣品锁边,顺便和前者讨论《我在宫中的日子》的剧情。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