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花锦+番外(361)

作者:楚潆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 仵作女儿花荞,身世成谜,为何屡屡付出人命代价? 养父穿越而来,因知历史,如何逃过重重追捕回归? 生父尊贵无比,一朝暴毙,缘何长兄堂兄皆有嫌疑? 花荞与逃亡二代呼延锦、六扇门易呈锦、大理寺徐之锦,花团锦簇上演大明三朝悲喜。 从共同断案到谋逆造反,因身份反目; 从亲如朋友到互撕敌人,为立场成仇。 富贵既如草芥, 何不快意江湖? 点击展开

“本王已经下了战书,难道要本王明日在城墙上,宣布招降吗?”

“不,您必须今夜便去。”

呼延锦继续诱导他道:

“您今夜放下面子,出城招降,皇上才没有理由对您和您这一族痛下杀手。但若是在两军对垒的城墙上,那就难说了。”

这……

呼延锦劝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活着就有希望,全军覆没,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汉王点点头,大丈夫能屈能伸,围城之战,必死无疑,还不如像银面郎君说的那样,以退为进。

他刚走到门口,王斌、韦达正好过来,看见汉王手里拿着那份劝降书往外走,连忙上前拦道:

“殿下,您不能去啊!我们宁可战死,也不愿意被抓。您难道忘了?永乐帝是如何对待招降的将领?左右一死,还不如做个枭雄!”

汉王犹豫了,呼延锦在他背后说道:

“您与那些人不同,您是皇叔,何况,您为的是身后的十位王子。”

汉王抬腿出了王府。

王斌、韦达见死在眼前,又要冲上前去拖住汉王,呼延锦腿一跨,拦在了他们的面前。

汉王边回头边一路小跑,忽见有几队士兵,正举着火把往王府方向跑:

“快!我们抢在前面,抓了汉王出去,戴罪立功,总比等死好!”

汉王一听,才信了呼延锦的话,加快脚步,向没有暴乱的西门跑去。

冲到王府要抓汉王的士兵们,无意中替呼延锦解了围,他跳上墙头跟在汉王后面,亲眼见他从西门出了城。

皇上安坐在大帐中,锦衣卫来报,汉王只身来了大营。

“参见皇上……罪臣朱高煦前来领罪。”

皇上点头问道:“皇叔,您有什么罪?”

汉王不知道皇上想要他说什么,讷讷的,什么也没说。

皇上对王振说:“去,把于谦叫进来。”

这次伴驾的大臣中,有位年轻的御史叫做于谦。

皇上决定御驾亲征那日,遭到众大臣的反对,连杨荣都还没说说话,于谦站出来,把那些大臣数落了一遍。

当时皇上还真是龙心大悦,就将他也带了出来。

“于谦,汉王来认罪,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你替他数数。”

于谦也不谦虚,上前一步,站在汉王前面,不带脏字的骂了起来。

反正呼延锦是听不到了,接替他的都御史叫顾佐,他和呼延锦不同,对手下管理得很严,唯独对于谦网开一面。

就是于谦这人刚正不阿,不怕自己只是个七品御史,谁都敢怼。他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

呼延锦早让徐之锦拿了一叠案宗给他,将汉王的几十条罪状罗列在上面。至于发挥……

他以自己对于谦的了解,那是绝对在自己的水平之上。

于谦从永乐帝数到洪熙帝,再到当今皇上,条条件件,有理有据。最后不带脏字的把汉王骂了个狗血淋头。

汉王痛哭流涕,差点没以头抢地,投胎重新做人。

朱瞻基高兴得想当场提拔这个厉害的御史,让自己来骂,肯定没他那么痛快。

汉王伏法,当晚就扣押在大营中。

天一亮,他便叫开北门,让王军和平收了乐安城。

除了汉王与他的妻儿,其余追随者全部砍了头。

皇上又让汉王写信,让他在外的四个儿子都回乐安城,皇上在乐安等到他的几位堂弟都到齐了,才带着汉王一家,班师回朝。

临走时,他回头看了一眼城门,似乎看见一个玄衣黑马的青年,正策马出了乐安城。

朱瞻基放下车窗帘,轻轻叹了口气:

回不去了,可惜……

第463章 济世医馆师徒加盟

回京之后,汉王一家被圈禁。

朱瞻基和平打赢了朝廷上下的“收心之役”。

皇上让萧忠悄悄去撤了呼延锦的通缉令,但对旁人,他连呼延锦的名字都没有提起。

通缉令的事,很快传到了宋庄,花荞拍手笑到:

“是不是不用再装瘫子了?”

呼延锦摇头道:“皇上只是默许,并没有直接为我平反。今后做隐秘的事,还得让银面郎君去。”

黑豆:难道不是因为,你觉得坐轮椅被人推着很舒服?

花荣接回宋庄一段时间了,可他仍然没有醒来。请了不少大夫来看,也找不到昏迷不醒的原因。

在请大夫治疗的过程中,花荞遇到一位,游方行医的老郎中和他的徒弟,便动员他们留下来,跟她一起办医馆。

花荣的奇病,是吸引老郎中留下来研究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花荞的那张人体内部结构图。

这真是太罕见了!

“令弟的病……实在罕见,气息平稳、脉象正常,既非中毒,又无外力重击迹象……老夫曾见古医案有记,说数十年不醒,身体毛发皆继续生长……”

老郎中撅着自己的白胡子,慢慢回忆,最后摇头道:

“看来,只有长期观测,再尝试结合针灸、汤药多管齐下,看看能否有效。姑娘若是信得过老夫,老夫愿意一试。”

“师傅,我们只是路经此地,不是要去京城的吗?留在此处不进京,您如何推荐我进太医院?”

那位年轻郎中着急道。

他们此次从苏州到通州,就是为了去京城。可下船以后走错了路,走到了相反方向的三河县。

正好遇到宋庄在招医看病,就上门来挣些盘缠再走。

“你进太医院是为了什么?”

“治……治病救人啊。”

“那为师留在这里是为了什么?”

“治病……救人……”

陈立业不再理会他,转头对花荞说:“老夫留下,只想研究病例,无心开医馆,只求一饭一宿足矣。”

“小女看得出,陈大夫是医德高尚之人,研究病例与医馆坐堂行医并无冲突。若你们加入济世医馆,我可以把人体构成,还有外科医术都交给你们,唯一的条件就是……”

“果然不会白白传授,还要附带条件。”那徒弟撇嘴说到。

花荞轻轻一笑:“条件就是,医馆也要收女弟子。”

“这……”

“这绝对不行!师傅,女子就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绣花纺线、相夫教子。若是人人都像这位姑娘,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那徒弟不满师傅要留下来,气呼呼的一顿数落。

花荞只看着陈大夫道:“女子不是人吗?女子是人,也会生病,尤其女子还担负着繁衍后代的责任,更易对生命造成威胁。

可世上为女子看病的人,只有稳婆、药婆,她们都是只凭经验,没有系统学习过医术。

男子医病在人,女子医病在天,陈大夫,您说,这能算是医者仁心吗?”

须发皆白的老郎中陈立业,见花荞说得诚恳,当即点头道:“好!这个条件我答应。老夫就留下来为你坐堂行医。”

医馆就开在三河县城,陈立业和他的徒弟留了下来,刘仕波是陈大夫的入室弟子,师傅留下来,他虽不屑留在这个小地方,可也不得不委曲求全。

好在宋庄开的条件很诱人,医馆土地产业,以及医病报酬,宋庄和他们五五分成,刘仕波看在钱的份上,顿时没了意见。

海平结束了食铺,开起了济世药铺,就在济世医馆的隔壁。在医馆看病,凭方子到隔壁抓药,药费还能便宜三成。

医馆需要人手,陈大夫就要开门收弟子。行医一行是家学,普通平民有机会学习的不多。陈大夫在积极应招的年轻人中,挑了三个有些悟性的做医士。

花荞不是正式拜师,所以按照之前的约定,她把蕊儿、小七拉了进来,做了医馆的女医士。

刘仕波见花荞不入门,大大松了口气,只要不威胁到他的大师兄位置,他就没什么意见。

医馆开张之后,免费看病三天。这么好的事,什么小病小痛、陈年旧病,都找上门来了。

陈大夫觉得是好事,病例多、病情简单、药方成熟,这正是教徒弟的好机会。

刘仕波已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夫,师傅便让他带两个师弟。自己则带了两个男弟子,两个女弟子。

“师妹,你抄的这是什么?”

跟刘师兄的马炎,看小七坐在桌前好半天了,过来问道。

小七甩甩手说:“这是今天诊病的医案啊,师傅说,这全都要记下来,蕊儿姐姐背完就回去了,我没记住,师傅就叫我每个抄三遍才能走……”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