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花锦+番外(182)
“女人真是麻烦!”
易呈锦猛的站起来,大步向屋外走去。
程济说的没错,从婚房里跑出来的陶青羽,确实回了陶府。
“哥哥!哥哥……”
屋里没有哥哥,只有桌上的一个匣子和一封信。
信上只有寥寥数笔:青羽,若你过得不高兴,就回万户山庄来,那里永远是你的家。
信没有落款,看写的位置,应该是青翼还想写什么,但又落不下笔。
青羽含泪打开匣子,里面是一沓银票和一袋碎银子。再也忍不住,伏在匣子上哭了起来。
府里的丫头、小厮都围在门口不敢靠近,一个婆子探头进来说:
“姑娘,今天上午您一去方家,少爷就收拾东西回扬州去了。他给您留了马车,说若是您回来,就回山庄找他。”
青羽知道,这是哥哥给她准备的后路……她看看自己身上那一身喜服,正红色,是她喜欢的颜色,可如今却显得那样不堪入目。
很快,青羽坐着马车离开了,房间里只留下那套,她既爱又恨的红色喜服。
出城门的时候,守门的军爷不耐烦的催促着他们。厚重的京师城门,在陶青羽的马车后面缓缓关闭。
他,终究没有追来。
青羽愣愣的,关上了窗帘,车厢里是暗无天光的黑暗。
她摸着自己尚未凸起的小腹,不禁苦笑起来。
刚才在陶府,脱下新娘喜服的那一刻,她也曾拿着一把匕首,比在自己的手腕上。
旁边就是一盆丫头打来,让她卸妆的温水,只要她割了脉,将手腕放进温水里,血就会不停的往外流,直到生命的尽头。
可就在这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她的小腹跳了一跳。胎动还早,大夫说,还要再过两个月孩子才会动。可刚才她的小腹,确实那么明显的跳了一下。
孩子……她和易呈锦的孩子。
都说二月里怀的孩子聪明,春天播种生根,秋天瓜熟蒂落,顺应四时,机缘天作。
她不能这么自私,她身体里流着的血,是她的,也是孩子的。陶青羽收起了匕首,换上一身青衣,上了哥哥留给她的马车。
喜服已是极致,从此再无红衣。
她刚把帘子放下来的时候,易呈锦赶到了城门的那一头。
“死女人!打一巴掌就跑,谁给你的胆子?有本事一辈子别回来!”
既然陶家重要,他还是要去的,但不是现在。陶青羽是个好哄的女人,这一点,他并不担心。
海明跟着陶姑娘从易府回到陶府,又见她坐了马车出城,这才回了郡主巷。
“她回去也好,若是她因此出了什么岔子,我这一辈子都别想安生。”花荞叹了口气。
方琬琰也觉得心里轻松了些,她今天能和徐之锦拜堂成亲,除了幸福,还有就是,对那个素未谋面姑娘的担心。
“你也别操心了,明天我就打发海明到万户山庄去一趟,我阿爹和弟弟还在那里,捎些东西过去,也是平常。我先回去,再过一会,徐三哥敬完了酒,该回洞房了。”
花荞笑着安慰她道:“今天是你们大喜的日子,开开心心的做你的徐夫人吧。”
宴席在宵禁前就散了,郡主巷又恢复了平静。
花荞写完两封信,一封给阿爹,一封给青羽。都封了口,明天让海明带到万户山庄去。
她推门走到院子里,坐在柿子树下秋千上,有一下没一下的晃着。忽然有人在背后轻轻推了她一把,秋千荡了起来。
“师兄!”花荞脱口叫道。
“大人还没回来呢,是我。”
“哦,小高……”花荞声音里微微有些失望。
小高不说话,只管在后面推她。
“你说师兄他现在在做什么?走了也有半个月了,詹士府也没收到消息吗?”
“没有。今天收到南都詹士府一份急件,也没提大人的事。”
花荞伸脚在地上停住了秋千,扭头看着小高认真说到:
“你明天到詹士府传书回南府,让他们去找秦淮河度春山的杜姑娘,问问她们有没有我师兄的消息。我明天先进宫去找皇太孙,再去城门找丐帮。
……希望他们当中,总有一个,会知道师兄的下落。”
花荞不经意的一抬头,只见一弯下弦月挂在柿子树梢头,不知不觉已是五月下旬。
谨逸,也在看着这弯月亮吗?
第237章 遇偏偏呼延误消息
当月儿还是上弦月的时候,花荞的谨逸师兄,一路换马赶往福建。
如果不出意外,十日之内,他们便可以到达福建,福建卫会派兵包围官台山,配合他的招安。
阿瓜、林小四、王均海他们,会带着汉王那半船金银,和他一起,安置好官台山义军的家小。
和他赛跑的,还有丐帮的消息网,和比他晚动身两天的徐九公。
徐九公赶不上呼延锦的脚程,可消息网却快得多。呼延锦进入政和县地界的时候,已经有乞丐蹲在县城的北门边,就等着呼延锦过来,好告诉他别上官台山。
“大人!大人!”
阿瓜先看到了呼延锦,激动得像见了亲爹一样,差点没扑到呼延锦的怀里。
他们这次运货过来并不太平,刚换了官船,还没有驶出多远,就遇上了倭寇。倭寇连岸上的官兵都不怕,更何况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官船?
大明的官船有很多种,既有三层楼的巨无霸,也有船型如梭子的快船。而倭寇一般都是中型船,就和阿瓜他们的船一般大小。
可他们的人不要命,连上船都是不要命的打法。
好在卫将军考虑周到,早早埋伏了五百精兵在船舱里,甲板上的人先诈降,等他们的人大都上了大明的船,这五百精兵才跳出来,将他们来个瓮中捉鳖。
倭寇自己的船一看势头不妙,调头就跑。
林小四和王均海真是看得热血沸腾:这就是呼延大人让我们加入的队伍?太劲了!娘的!老子豁出去了!大明人打大明人算什么好汉?有种就干翻死倭子!
两人抄起朴刀,也冲了进去。
阿瓜不会武功,又是个瘦弱小身板,可他也不肯作壁上观,抄起个水军除积水的长柄水瓢子,专门绕到专心兑付卫军的倭寇身后搞偷袭,一敲一个准。
走这次海运真是激动人心,阿瓜都想离了詹士府,到山东卫去投军。
林小四笑道:“你走了,呼延大人谁照顾?”
“切!大人又不是小孩?总不能靠我照顾一辈子!”
这下真见着呼延大人了,林小四他们才看出,谁是要扑到人怀里去的小孩子。
阿瓜兴奋的汇报到:“大人,东西都安全运到了,多亏了卫将军早有安排,要不,宝贝就落到倭寇手里了。
说也奇怪,不知为何,沿海突然多出来很多倭寇,他们抢一回换一个地方,平日里在分散的海岛上落脚,那些海军也拿他们也没办法。”
呼延锦拍拍阿瓜的肩,对大家笑笑说:“所以,大明才需要增加沿海的卫戍力量,林四你们的人,只要奋勇杀敌,有的是立战功的机会。”
林小四和王均海相视一笑:“没问题!呼延大人给了我们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们绝不会放过,那些侵略大明的番夷!”
跟着呼延锦一起来的两位司直郎,一个叫李赫,一个叫马平川。这两位也是呼延锦任了詹士以后,亲自招进詹士府的年轻人,武功虽不及小高,但人很机灵。
这次长途奔波下来,看出两人还挺能吃苦,呼延锦也很满意。
“阿瓜,福建卫军何在?”
“我们上岸之后,去见了熊指挥使,他说,已经收到朝廷军令,不过,目前倭寇猖獗,没有多余的人手,只给了我们五百人。
其余的,让我们上报朝廷,再另调浙江、广东两卫支援。我到政和县衙后,已经给詹士府发了信。”
“五百人?”呼延锦皱了皱眉头。
“大人,不必担心,我已经和我的同族堂兄王均亮联系上了,他听了招安的条件也很心动,又问了我们带来的银子,是否够两千人分,我告诉他,白莲寨五千老小,分下来都绰绰有余。”
王均海是个失地农民,做了山贼多少有些不甘心,这次有机会重新上岸,为了妻儿,他也充满了感激。
这次能帮上呼延大人的忙,他还有些小骄傲。
他又解释道:“上山的时候,我悄悄数了一下他们的营房,数量大概也就是能住两千来人,去掉妇孺,一千二冲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