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花锦+番外(112)
花荞看着粥棚外面越来越多的人,有些着急。炊烟是起了好久了,可锅子大水多,烧开还要一段时间。两个灶煮粥,两个灶蒸馒头。花荞是在帮着和面,脸上都还沾着面粉。
“哎哟,我的姑奶奶,两边都是火,你往旁边站,一会锅子烫着你,你又要哭。已经好了,你到桌子旁边等着,这就端过去。”
花荞拿着把长勺子走到桌旁,往外看了一眼,外面排着的乞丐不在少数,但并没有徐九公的身影。不过,他是帮主,也没有排队领粥的道理,只能盼着他先看到自己吧。
刘管家指挥着小厮把粥和馒头抬了上来,在旁边喊:“排好排好,一个一个来,这是皇太孙殿下的恩典,人人有份,不要挤!”
一下子好几个碗伸到花荞面前,她有些手忙脚乱。旁边站着的小高一看,抢过花荞的勺子道:“去发馒头。”
馒头?馒头也不好发。她手刚递一个出去,就被前面已经领过馒头的花子,回手抢了过去。
“哎!你这人怎么这样!”
花荞今天还是穿着男装,但却没有戴帽子,她特意露出簪在发髻上的绿玉簪。她这么一叫,后面的人都伸长脖子看了过来。
果然有花子注意到了花荞头上的簪子,很快,那个多拿了馒头的花子,就蔫头巴脑、老老实实的把馒头还回来。
花荞看着那馒头上的黑手印,又好气又好笑的说:“不用还了,就算你多吃一个,罚你站在旁边维持秩序!”
“好嘞!”那乞丐竟像得了奖赏一样眉开眼笑起来。
又有两三个得了馒头的,也主动到到后面管理队伍,粥棚前面不但秩序井然,还有说有笑起来。旁边的粥棚明显就乱多了,好多等不及的流民都涌到桌子前面,大呼小叫成一团。
刘管家拿眼瞟了一下旁边发馒头的花荞:这姑娘有本事啊,连花子都听她的?
正在花荞专心发馒头的时候,一群人从后面进了粥棚,有人拍拍花荞的肩膀,回头一看,竟然是皇太孙!小七接了花荞的活,她便跟着皇太孙往粥棚里走。
呼延锦掏出一条帕子递给她:“脸上都是面粉,你是担心,别人不知道馒头是你做的?”
花荞嘻嘻笑着朝他做了个鬼脸,边擦脸便问朱瞻基:
“您怎么来了?这么冷的天,这里乱哄哄的,万一冲撞了您可怎么好?”
“我就那么娇气?再说,这个粥棚也有我的份,不露露脸,怎么表示我的心意?”朱瞻基很久没见花荞了,看见她觉得格外的亲切。他四下看看,又奇怪的问:
“怎么我们这边排队的花子就特别有素质?没有插队打抢的,旁边是礼部尚书的粥棚,就没看出一点礼义廉耻来。”
花荞眨眨眼,装傻摇摇头,真诚得就连呼延锦都差点信了。
刘福笑眯眯的说:“那自然是太孙殿下的恩德,花子流民感恩才会如此。”
朱瞻基满意的点点头,笑着对花荞说:“施粥盖粥棚这件事,你做得好,孤会好好赏赐你。孤要走了,否则,被旁边的看见,都过来磕头行礼就麻烦了。”
他前脚刚走,礼部尚书得人通报,带着儿子急急忙忙过来叩头。
却扑了个空。
第146章 空落落九公去无踪
呼延锦送皇太孙到车上,朱瞻基笑道:“你不必陪孤,去帮花荞吧。她一个女子在外,你不要掉以轻心。”
“是,殿下。来京之前,师傅已将花荞托付于我,我怎敢掉以轻心。”呼延锦行礼退下,回粥棚去了。
马车上的朱瞻基对“托付于我”四个字想了半天,刚才二人眉目传情他也看在眼里。莫不是,花荞的父亲要成全他们师兄妹?
朱瞻基往后一靠,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些:一个有趣的小女人而已,总没有得到一个得力的心腹更重要。他笑了笑,撩开窗帘对走在车窗边的李福道:
“李福,传孤的旨意,呼延少詹士盖棚施粥,解决流民冬季住宿问题办得好,赏赐精米两百担,丝帛二十匹,休沐十日,休沐自明日开始。”
李福立刻应了:太孙殿下也太小气,赏人休沐十日,人家施粥就占了五天!
呼延锦回到粥棚,却没看到花荞,再一看,小高也把勺子交给了一个小厮,自己站在桌子旁边四下张望。
“小高,姑娘哪去了?”
小高一看大人回来了,赶紧说:“不知道,刚才以为姑娘跟着去送殿下,一下没在意,后来发现外面的队伍有些不对,几个花子连馒头也不领了,都离开队伍往门洞里走,我怕是和姑娘有关,正准备过去看看。”
让他一次说这么多话还真不容易,看来他心里也是着急了。
花子?呼延锦心里有了数,反倒不慌了。带着小高,两人往那个门洞走去。
果然,花荞在门洞里,正在向花子们打听徐九公的下落。
“姑娘,我们老帮主来无影去无踪,我们确实不知道。不过按照惯例,立冬以后,老帮会到江南去待一段时间,江南气候比这里温暖,而且那边也有帮中事务要管理。”
说话的是位长老,就是他最先认出了花荞头上的绿玉簪。
他接着说道:“姑娘既有帮主的信物,若是需要我们的帮助,尽管吩咐老乞丐。”
花荞见呼延锦站在门洞口笑着看她,便向他招招手道:
“师兄我正有事想找你。刚才我看见几位丐帮的好人,自己领了粥却不喝,将粥都倒在一个桶里,我觉得奇怪,便跟着过来问。这才知道,城外有个福生堂,里面有二十来个弃婴,这桶里的粥,就是拿回去喂养弃婴的。”
呼延锦来京师时间不长,并不知道后有这样收养弃婴的地方。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总比他们要宽裕得多。”他走到花荞身边,鼓励的看着她。
“师兄,我想施粥这五日,让杨长老每日代送两桶粥去福生堂,过后我们再送些米面过去,让那些没了父母的孩子,还有一条活路。”
杨长老对花荞和呼延锦抱拳道:“老乞丐刚才已经听说,是大人向皇太孙提议,建这样可以遮风挡雪的粥棚,施粥结束,将粥棚留给我们使用到明年春天。老乞丐代丐帮上下感谢大人恩德!”
“举手之劳。若是各位有徐帮主的消息,还请到府上告知我师妹。”
从门洞出来,走到粥棚旁边无人处,呼延锦小声嗔到:“以后不能这样,不打招呼单独行动,我不在还有小高,这里鱼龙混杂,万一出事怎么办?”
花荞扁着嘴不说话,他挡在她面前,低头小声问到:“我怎么办?”
花荞心里一震:师兄比我顾念他更顾念我……我又怎能总是任性?她轻轻拽拽呼延锦的袖子:“我知道了,师兄,下次不会了。”
“傻瓜!”
呼延锦背着手,微笑着走到了前面,进了粥棚。
过了一会儿,赏赐的太孙谕令也下了,米和锦帛固然需要,是更重要的是,给了他十天休沐时间,这才是最好的赏赐。
“可惜,找不到徐九公。”回去的路上,花荞小声嘟囔道。
“放心,你不是管他叫什么……大侠?大侠福大命大,这里又是他的大本营,明年他还会回来的。”呼延锦还记得,第一次带着花荞跳出她家院子,她说,他应该去当大侠。
大明没有这样的称呼,只有侠士、义士,后来才知道,这是师傅告诉她的:所谓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接下来的几天,连城外的流民也聚集过来,城门边的粥棚人满为患。插队的、抢夺的就算是各府都加派人手也无济于事。
只有呼延少詹士的粥棚前面,因为基本都是花子排队,就算有流民加入,前后的花子也把他们管得好好的。
“宝德,去打听打听,呼延大人用了什么方法,让那些花子流民老实听话。”
魏谦府里的粥棚也在不远处,只不过他们父子俩都没过来,都是下人在操办。后来传出连皇太孙也去了粥棚,他才骑着马过来逛逛。
谁知这一逛,就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他站在自家的粥棚里观察了好一阵,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过了一会,宝德来回:“老爷,听说花子帮里有大人物在那边,所以不乱。还听说,他们每天托花子送两桶粥去给城外的福生堂……也可能是这个原因,花子们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