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炮灰爱种田(快穿)(243)
杨氏说不下去了, 总觉得说太过那就是乌鸦嘴。
姚彦却没她这么忌讳。
“放心吧,我们想过最坏的打算, 即便是卖不出好价钱, 可本还是保得住的, ”姚彦吃着饭,一点都不焦虑。
姚城也点头,“老三多聪明的脑袋啊, 娘, 这事儿别着急。”
姚大嫂跟着点头。
又过了半个月,姜隽还没回来。
杨氏都没什么胃口吃饭了。
姚彦见此给杨氏做了一顿饭,逼着她吃下。
“娘, 您别担心,”姚彦劝着。
“我咋不担心啊,”杨氏叹了口气,姚父在一旁瞪眼。
“让你听刘家人在那边胡说八道。”
“什么刘家人?”
姚彦追问下,才知道是上次给姜隽做媒的刘家婶儿, 因为姜隽一直没回来,就到处说小话。
什么外面的土匪多,姜隽可能遇害了。
什么这段时间雨水大, 可能茶已经坏了,姜隽赔得血本无归,没脸回村什么的。
“好样儿的。”
姚彦戳动系统,兑换了真言糖。
知道刘婶儿爱占便宜,所以故意将糖扔在她家门口不远处,果不其然,刘婶儿捡到糖以后,直接就放嘴里了。
“哎哟,你们是不知道她和她儿媳妇吵得有多厉害。”
杨氏心里畅快极了,给姚大嫂指手画脚的形容着。
“她怎么忽然骂起亲家来了?”
刘婶儿咒骂儿媳妇帮衬娘家人,可都是她自己的猜测,一直堆在心里,这回吃了那糖,甭管是谁,只要是她第一个见到的人,就会把心里所有的不满都吐出来。
这不,她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她儿媳妇。
“她那儿媳妇可不是好惹的,三个哥哥全来了,这会儿都在刘家呢!”
姚大嫂眨巴着眼睛看向姚城。
姚城看向杨氏。
杨氏一挥手,“去看吧,我才回来呢。”
于是两人便去了。
姚彦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活该。”
想着这东西这么好,于是瞅了瞅自己积分,想要再来点的时候,系统却说已经缺货了。
……
姚彦深深吸了口气后,又支付积分,去瞅姜隽的位置,在发现对方已经快回县城后,这才舒展眉眼,继续晒太阳。
姜隽背着茶直接就往省城边赶去,他也舍得,一路坐马车,紧赶慢赶过去,直奔城里最大的茶楼,死皮赖脸给掌柜的泡了姚彦泡的茶。
掌柜一看泡出来的成色就敲定了。
十文钱一斤的水茶,炒好的茶按成色,在镇上卖二百文到五百文一斤,这茶楼生意好,掌柜的又识货,于是提前咨询了价钱的姜隽抬高了价,卖一两多银子一斤。
除去路费,成本,卖了八十两。
接着姜隽又花了三十两在城里买了些成色不错又好看的布,还有些手绢和胭脂水粉,坐在牛车往回走,一路走一路卖,到县城的时候,货卖完了,三十两翻成五十两,赚了二十两。
带回家一百两银子外加几两碎银子。
“厉害。”
姚彦冲大口吃红烧肉的姜隽竖起大拇指。
姜隽露出一口大白牙,“这银子怎么用,你说了算。”
他刚回家,姚彦便让他歇着,做了一桌子的饭菜让他好好吃。
说起茶,其实不是姚彦的炒茶技术好,而是这个时空炒出来的茶没有现代摸出来的那么有技巧,所以很容易造成苦味以及茶沫。
姚彦也没客气,将二三两的碎银子拨一旁,“这是咱们日常开销用的。”
接着又看剩下来的银票,这个时空最小的银票就是十两银子的,为了方便赶路,姜隽只留了几两碎银子,其余的都兑换成了银票。
“这八十两攒着,”姚彦数了五张银票出去。
“这十两咱们在镇上开铺子,这十两咱们做生意的时候资金流转用。”
听完姚彦对这一百两的安排后,姜隽喝了口茶水,“开铺子卖茶叶?”
“早饭和茶叶蛋,”姚彦笑道,“至于之前卖出去的那种毛尖,咱们就如你定下来的那样,卖给那掌柜的,他每年派人过来取就是了。”
“咱们只炒毛尖卖?”
姜隽秒懂。
姚彦点头。
姜隽回来,杨氏做了一桌子的好饭好菜,请他过来吃,姜隽将给大伙儿带回来的东西送了过去,杨氏等又惊又喜。
他们得知这一出去赚了银钱后,便什么都没问了。
众人高高兴兴的吃饭喝酒。
晚上姚彦也乖乖在家睡觉,没去姜隽家。
第二天,姜隽和姚彦一块儿去镇上看铺子,还真有一小铺面要打出去,一年租金二两。
位置不偏不倚,铺子对面是卖绸缎的,旁边是杂货铺。
“别看我这铺子小,”那中年男人笑眯眯地打开侧门,“这里还可以放一张床,完全不用担心下雨下雪回家不方便。”
这倒是不错。
姚彦瞅了瞅那个空间,放一张双人床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柜子不容易放下。
“怎么样?”
姜隽问姚彦。
姚彦点头,“成。”
于是姜隽付了租金,第二天姚彦没去了,姚城被叫去修整铺子。
“你们要做生意?”
地里干活的的时候,杨氏凑过来低声问道。
“不是我们,是大哥大嫂。”
姚彦说。
一旁的姚大嫂一惊,一脸懵逼地看过来,“啥意思?”
“铺子是姜三哥租下来的,他出租金,我出茶叶蛋方子,早饭你们自己来,这铺子就是咱们三开的,每年分红,具体怎么做,等大哥和姜三哥回来后再说。”
原本姚彦是想着和姜隽一起去镇上开铺子,可仔细想想后,还是村里舒服,有人干活,自己收银子不就是了?
于是姜隽便把姚城夫妇拉上了。
毕竟是自己大舅子。
能拉一把是一把。
姚家人盼星星似的把姜隽他们给盼回来了。
姜隽的意思和姚彦说的一样,只是更详细些,姚彦在一旁吧唧吧唧地吃着姜隽带回来的糕点,其余人都围着姜隽说合约的事儿。
杨氏夫妇也知道姜隽是想拉他们一把,但是这得白纸黑字的写上,不能让姜隽吃亏。
为此姚父去找了姚家老族叔以及村长,一个执笔,一个见证。
生意就这么做起来了。
姚大嫂做饭也是不错的,她比姚城更大胆,心也细,也会说话,很快便把不怎么上路的姚城给带上路了。
因为铺子里可以吃住,所以他们就在镇上住下,姚彦在家帮忙做农活儿,做完后不是去姜隽家蹭饭,就是在家做了好吃的叫对方过来。
“这蛋真好吃,你在哪买的?”
“就在西街,一对年轻夫妇卖的,叫什么茶叶蛋,我孙子可爱吃了。”
茶叶蛋在镇上刮了风似的火起来了。
甭管谁来买秘方,他们都不卖。
做的就是小本生意,每天又只卖一百个,所以打眼却不让人眼红,县城那边传过去后,也有好些人过来买。
但因为数量不多,老早就有人来敲门。
搞得姚大嫂夫妇痛苦又甜蜜。
“你大哥成亲后的日子你也看见了,你咋想的?”
四月,又是采茶的好时候。
姚彦在家收村里的茶,姜隽和姚父去别的村收茶。
杨氏帮着做饭。
“娘,我不着急。”
姚彦含糊着,“我事儿多着呢,没那空想。”
“你不用想,”杨氏笑眯眯的,现在他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那媒人可盯着姚彦和姜隽呢,“你只要说自己喜欢什么样子的就成。”
“那我就说了,”姚彦摩挲着下巴眯起眼,缓缓说出条件,“第一,得比我高大,我喜欢高大一点的;第二,得会赚银子,我喜欢吃软饭;第三,得听我话,我说什么都不会反驳。”
杨氏听得嘴角直抽。
“吃软饭?亏你想得出来,”杨氏骂道,“男儿养家糊口,撑起一个家才是硬道理,你怎么想那些没用的呢?”
“所以我才说不着急,”姚彦轻轻翻着茶,以免茶堆积时间长了,里面发热,“再说,大哥那边有好消息了,您还有心思围着我转?”
“什么好消息?”
杨氏一愣。
姚彦回头看她,“不是吧,您不知道大嫂有了吗?”
“啥?!”
这事儿是姚大哥给姜隽还有姚父说的,可姚父高兴坏了,回来又急着去收茶,倒是忘记把这消息告诉杨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