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607)
他要尽快为宝乐公主搞一套玻璃器具来。
必须比送给宝乐公主的那套更好更贵。
想到玻璃器具如今被炒高的价格,荣九都心疼自己的银子。
——程师啊程师,你可知自己赚到的银子里,有小九的一份贡献呀?!
第782章 :新启元年的恩科
程卿鼻子有点痒。
总有人在背后念叨她。
“那些人就是眼红。”
程卿摸着鼻子,对何婉吐槽道。
何婉被她逗得发笑,“是是是,他们都眼红嫉妒,谁叫程大人不仅才华过人,还有着点石成金的本领呢!”
北齐和大魏的暂时休战,何婉终于不用像去年那么辛苦赶工了,她可以在保证织坊正常生产之余,慢慢准备军需物资订单,反正那些羊毛制品要到冬天才能派上用场。
“何氏纺织机”几经改良,现在的版本比起第一个版效能又强了很多倍,而且已经在程卿的授意下,由秦安县传遍了西北,逐渐往南方传去。
西北是棉毛纺织,南方是丝绸纺织,技术的革新必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剧变。
“何氏纺织机”在附近州县传开后,就有人说何婉是天上的织女转世,有些无知村妇,私下里都叫何婉是“织娘娘”,想偷偷供奉何婉,让何婉哭笑不得。
她哪里是织女转世呀,明明是程卿的功劳。
何婉要辩解,程卿却不让。
名望这种东西,程卿已经不缺了,何婉却很缺。
名望有时就是护身符,比如在兰州城开医馆的小磐,当一个女子有了名望,那性别的束缚无疑会减少很多!
程卿除了狠抓地方经济,在教育上也没放松,大魏和后世不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远不如对教化的重视。
程卿能为国库搞多少税收固然是政绩,最大的政绩却是她在秦安县的教化之功。
孟怀谨去年登基,按照祖宗规矩要今年才改年号。
改年号“新启”之后,孟怀谨开了恩科,今年春闱得中的进士,是新皇的第一批天子门生,将来的前程不言而喻。
春闱早已放榜,殿试也出了结果,南仪书院多人中进士,因它出过程卿这样六元及第的状元郎,连新皇潜龙在渊时都曾在南仪书院求学,如今早已是天下第一书院,能有多人考中进士并不奇怪。
当然,随着南仪书院名震天下,南仪程氏的影响力直线上升,只要南仪书院还在为朝廷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程氏家族不再出高官,都没有人敢轻视南仪程氏!
程卿特意留心了一下殿试发榜,的确有她熟悉的人名,但没有纪皓。奇怪,纪皓在南仪书院求学也不是一两年了,竟还没有考中进士……当初不是说很有才吗,一次落榜,人就蹉跎了?
今年的春闱与秦安县学的学生们关系不大,但县试和府试,县学一部分学生是参加的了。
不容易啊,堪称科考荒漠的秦安县,一口气考出了十九个童生。
这十九个童生还能继续参加院试,只要通过院试,他们就是秀才了。
十九个童生激动的不得了,没想到科考之路比想象中容易多了,程卿却给他们泼冷水,不让他们参加今年的院试。
“你们的基础还不够好。”
接触四书五经还不到两年时间,程卿希望学生们多面发展,没有让他们只是苦学科考书籍,他们能考中童生,是因为整个西北的科考水平都很差!
十九个童生如果去参加院试,肯定有人能考中秀才,程卿却不愿意他们这么快就走上仕途。
太年轻了。
还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了。
程卿自己很早就入仕途,那是因为她两世为人,三观什么的早已建立,不会轻易因为外力干扰而改变。
这些学生却不同。
他们就真的是一群少年人。
像胡小郎和邵元志这几人,聪明是聪明了,做事还是一团孩子气,这样的水平放他们早早做官,是对朝廷和百姓的不负责。程卿相信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做了官不会鱼肉百姓,但能力不够清官的危害有时更胜过贪官!
县试和府试每年都有,院试却要三年两次。
新启元年的院试是孟怀谨登基的恩科,并不影响明年正常举行的院试,这十九个童生,程卿想压一压他们,让他们明年再参加院试。
县学的教谕扼腕叹息:
“十九个童生若参加院试,今年必出秀才,这样的教化政绩,程大人竟不要!”
是程卿的教化政绩,同样会是教谕的。
想想程卿没有来秦安赴任之前,秦安县的县学破败不堪,教谕想做出政绩都不行,愿意送儿孙到县学读书的人家没几户。
就算有人愿意送儿孙来读书,没有好的老师授课,同样是误人子弟。
程卿一来,一切都改变了。
不仅是学生在学,教谕和训导二人都重新捡起了书本,程卿公务繁忙时,这两位还能帮着监督下学生们。
程卿在秦安县有教化的大功绩,这二人多少还是尽了协助之力。
训导想的更深些。
哪有人会放着功绩不捡?
“程大人要压着他们,不让他们今年院试,许是嫌考中童生的学生还不够多?再有一年,县学里的童生人数至少要增加一倍,三十多个童生参加明年的院试,中秀才的人数也多了……”
训导呼吸都放缓了。
明年不仅有院试,秋天时还有乡试。
程大人压着这批童生,难道是想他们憋着一口气,明年一口气冲击乡试吗?
若真是这样,考中多少个秀才固然是一大功绩,有人能考上举人,秦安县学才真是要引起附近州县的震动呢!
训导深知程卿在秦安县待不了一辈子,没有贪心到指望秦安县学能和顶顶有名的南仪书院比肩,在程卿的任期内,秦安县学要是能考出几个举人,整个秦安县的学风会发生根本改变。
即便是将来程卿任满离开秦安,这里有如此多好苗子,不愁请不来有学识的大儒当老师。
若没有程卿打下的底子,秦安县的大户们再有钱,捧着真金白银都无法打动有学识的大儒,大儒是要挑学生的,教导没有资质的学生,是浪费大儒的时间。
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不是骗人,一个真正有学识的大儒,只要他想要金钱,很多人会抢着给他送钱,秦安县的大户,要想用俗气的金银打动大儒,都竞争不过南方的豪商!
训导想到这些,语气激动:
“大人自有大人的安排,你我二人只需好好配合大人就行。”
考中童生的那十几个学生若是有不满,非得好好骂骂他们,训导都恨不得自己再年轻个三十岁,和那些学生换一换身份。
第783章 :送孩子给程卿养
程卿刚压下学生们的躁动,俞显就给她找事了。
俞显命人送来了两个孩子。
大的八岁,小的只有五岁。
这是一对亲兄妹,生父是兰州城的民勇,守城时死了,夫妻情深,妻子得知丈夫死讯也一病不起,很快撒手人寰。
战争死了很多人,兄妹俩没有了别的亲人,俞显要是不收养,两个孩子只有卖身给大户之家当下人。
和这对兄妹俩同命相怜的孤儿实在太多了,萧云庭已经在竭力安置,但并非人人都有俞显这样的善心,大多数人愿意接手孤儿,不是带回家当养子养女,而是做仆从预备役。
天灾人祸,穷人自顾不暇,富人也没实力接济所有孤寡。
究其根本还是社会福利不完善。
然而要把程卿所知道的现代社会的社会福利搬来大魏,也不现实,社会生产力就跟不上,国库里没钱,如何建立社会福利体系?
像俞显这样,力所能及收养了几十个孤儿,已是在做好事了。
俞显收养的孤儿里有男有女,甚至女孩子数量还要多一些。
俞显把自己收养的小男孩们留在身边,小女孩们都送到小磐的医馆里——小磐在程卿的支持下,将兰州城的医馆规模扩大,一边行医一边教学,有马老大夫坐镇,让小磐大胆的做老师,成年的学生小磐要收,主要教缝合术,幼年的学生小磐还是要收,却是从医学基础开始教起。
俞显给小磐缴纳了大笔学费,一下让小磐多了二十几个小弟子。
这对兄妹的情况要特殊些,五岁的小姑娘特别胆小,一刻都不愿意和哥哥分开,俞显就把兄妹俩送来了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