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245)
赏梅会上,让梅翰林做会试主考官的圣旨还未下呢,程卿的行为甚至都算不上故意讨好梅翰林。
至于孟怀谨,上一科的状元,年纪轻轻就和梅翰林官位同级,皇上十分看重他,让孟怀谨给皇子们讲学,日后不管哪位皇子做太子继承大统,都与孟怀谨有师生之谊,孟怀谨未来的成就上限在哪里,杨世子估算不了。
这样的官员,长兴侯府若质疑他的证词,就是质疑他的人品,自然是狠狠得罪了孟怀谨!
杨戴英到底还年轻,想的不如杨世子长远,程卿说请孟怀谨作证,杨戴英立刻讥道:“你们都是宣都人士,孟大人自会维护你……”
“孽子,还不住嘴!”
杨世子现在能体会梅翰林的感受了,他也被亲儿子气得头疼。
“孟学士的品行学识受皇上赞誉,岂是你能随便质疑的?程会元说有孟学士作证,你可有别的证据,若没有,就不要胡搅蛮缠,快快跪下认罪,给你岳父磕头认错!”
程卿说的话是不好听。
她不把长兴侯府看在眼里,愿意给梅翰林面子却不给长兴侯府面子,然而这与程卿勾引有夫之妇是两回事,不能混淆一谈。
被程卿和梅翰林怒骂,杨戴英还能反驳,被亲爹质疑,杨戴英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半天,到底拿不出什么证据。
他是接受不了梅蒹葭提出和离,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想把和离的原因推卸到梅蒹葭身上,才要给梅蒹葭扣上不守妇道的帽子,头脑发热攀扯上程卿。
哪知程卿却是块硬骨头,不是杨戴英说啃就啃的。
见杨戴英说不出话,程卿并没有放过他:
“杨二公子拿不出我与梅小姐有私情的证据,又要说是我害的梅小姐与世子夫人婆媳失和,我本是好意,要看在恩师的面子上去为杨三公子求情,却不知世子夫人为何会恼羞成怒责怪梅小姐办事不利——让一个年轻妇人抛头露面的,不正是你们杨府吗?杨府让梅小姐出面时,就该想到她一个年轻妇人与外男见面相谈是多么不方便,贵府这样做,简直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
梅翰林击掌叫好,“话是乡间俚语,却极有道理!本官也想问一问世子,本官把女儿嫁入杨家,她侍奉公婆是应当,服侍丈夫也是本分,但小叔子惹了祸事也叫小女出头,杨家的男人难道都死绝了不成?”
什么死绝了,这厅里就还有两个是四肢健全不聋不哑的杨家男人呢!
杨世子被骂的老脸发红。
程卿当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解元,每一次乡试全国就要出现几十个解元,解元在勋贵眼里也算不得什么人物。
叫杨世子出面给程卿道歉,为杨戴杰求情,是丢了长兴侯府的体面。
现在被梅翰林和程卿拿捏住这点指着鼻子骂,杨世子连屁都不能放一个。
杨戴英倒是想憋出几句屁话来,奈何书念的少,根本辩不过程卿和梅翰林!
第316章 :和离没门儿,休书要不要?(3更)
“你巧言善辩,我说不过你!”
憋了半天,杨戴英就憋出这么一句。
程卿叹气:“杨二公子,承认自己的失败有那么难吗?如果你想挽留梅小姐,更该检讨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推卸责任,梅小姐究竟为何要与你和离,我想杨二公子其实是心知肚明。”
程卿的话让杨戴英的脸由红转白,慢慢褪去了血色。
董劲秋呵呵笑,“这世上有些男子,做丈夫差劲,还不许妻子提出和离。”
夫妻情分尽了,好聚好散总好过做一对怨偶。
体体面面的和离,不比撕破脸强吗?
董劲秋真是搞不懂杨戴英的想法。
若真对妻子一往情深,以往怎不好好珍惜!
一个男子若想对妻子好,总是有办法的。
就像董劲秋自己,从前也没有和女子相处的经验,如今虽与程慧成亲小半年,仍然在摸索如何当一个好丈夫。
梅翰林看着杨家父子,面色不善:
“蒹葭为何小产,你们心里明白,侯府门楣高,梅家高攀不起,不如叫蒹葭和离归家,今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
杨世子脸色变来变去,觉得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但不能叫程卿和董劲秋两个外人在场,有这俩人在,梅翰林越发要端着座师的架子不让步。
沉吟片刻,杨世子才含糊道:“纵要和离,也不是一时片刻能说好的,你我两家可以慢慢商议。”
和离不像休妻,休妻只要写一封休书让女方搬离男方家就行,和离文书却要去官府存档,就像杨世子所言,一时片刻办不好。两家还有聘礼和嫁妆要掰扯,梅翰林知道杨世子在拖延时间,却也没法拒绝。
程卿知道这才是自己和董劲秋该告辞的时候了。
临走之前也没给杨家父子留脸面,直言自己若在在外听到她与梅小姐有私情的谣言,就只会找长兴侯府算账。
辱她清名就是断她前程,前程都没了,她留得功名有何用?
别说功名,就是连性命她都肯拼着不要,一定要找仇人算账!
杨世子很是无语,他就没见过哪个读书人像程卿这么直白。
“改日再来探望恩师,不耽误恩师处理家事了,若有学生能帮忙的地方,恩师千万别客气。”
梅、杨两家的事程卿本没有资格介入,谁让杨戴英脑子不好要胡乱攀扯,如今这事儿也变得和程卿有关,她就是管了,杨家也憋不出一个反对的屁来。
程卿和董劲秋离开梅府,董劲秋还愤愤不平。
“姐夫,不必和那样的蠢人生气,像杨戴英那样的人哪里配得上恩师的千金?杨戴英自己的损失才是最大的,有好妻子却不珍惜,我倒想看看杨戴英以后能有多大出息,长兴侯府又能过得多兴旺!”
娶对一个老婆,一个家能旺三代。
娶错老婆,毁三代都不止。
梅小姐若能管理长兴侯府的中馈,不说让侯府更上一层楼吧,应该不会拖侯府的后腿——梅小姐知道杨戴杰被赶出国子监不是程卿的错,所以被逼着去找程卿求情时很羞愤,包括在赏梅会上冒险提点程卿不要中计,这姑娘有基本的是非观,做人做事都有分寸,这样的性子不说锐意进取,至少能守成。
相比起来,长兴侯世子夫人的做事待人的水平都差的太远。
难怪长兴侯府日渐没落。
如果子孙中再没有争气的,长兴侯府很快连现在的体面都撑不起了吧!
程卿走后,杨家父子也离开了梅家。
没了外男在,梅夫人才现身。
既然梅蒹葭已经做出了抉择,要与杨戴英和离,梅翰林和梅夫人都是支持的。
一家三口和和气气坐下来,说的是如何快点处理好此事。
再三确认梅蒹葭提和离不是一时冲动后,梅夫人就有话说了:
“杨家肯定不会轻易同意,杨老侯爷百年之后,杨家连现在的体面都延续不下去,老爷您恰好又被点为会试主考官,有咱家这样的姻亲,杨家怎会轻易放弃?”
人性之恶,有贪婪,有自私,有太多东西,梅夫人护着弟妹长大,哪样没见过!
杨家若发现梅蒹葭和离的心思坚定,确认无法挽回后,一定不会让梅蒹葭轻轻松松脱身。
梅翰林倒不在意那些财物,杨家的聘礼他肯定要退,至于女儿的嫁妆能不能全拿回来倒无所谓。
如果能顺利解决此事,损失一些财物也行。
这不太符合梅夫人一惯的做事风格,梅家的财物怎能便宜长兴侯府?纵是要舍出去,拿去修桥铺路不好么,还能捐给慈幼局里孤苦无依的孩童……但要与长兴侯府锱铢必较吧,又怕长兴侯府那边作怪,拖着不肯和离,传出去还影响梅家的形象。
梅夫人妥协了。
不就一点财物么,梅家损失的起。
梅夫人对梅蒹葭不说视如己出,为梅蒹葭花点银子还是比较舍得。
一家三口商量的结果就是速战速决,梅蒹葭很是内疚,“女儿悔不该步步退让,如今累及家中,还有父亲的官誉……”
梅翰林不觉被拖累,他不知该如何安慰梅蒹葭,女大避父,小时候能把梅蒹葭放在肩膀上骑大马,待梅蒹葭大了,父女俩反倒没从前那么亲密无间。
梅翰林想了半天,才干巴巴哄道:“你还记得宣都府太白楼牛厨子做的樱桃水晶肉么,原来牛厨子还在太白楼,待杨家的事解决了,为父带你回宣都再尝尝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