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零做知青(73)

才从社员们那边收上来的,这又给花出去,那算啥啊?

苏卫国可不和他们废话,他对苏青玉的话深信不疑。基层干部,那就要得人民的支持。

几个大队干部咋能阻止他对人掏心掏肺呢。

就和一头倔牛一样道,“你们不同意,那就开大会,我问问社员们的意见。毕竟干活的是他们。”

大队部干部们:“……”

这新大队长咋和个倔驴一样呢。

张主任劝道,“咱大队这边粮食是平时救急用的,万一上面要收粮食,咱交不上去咋办?”

苏卫国道,“能咋办,被老百姓吃了,还能让吐出来?交上去不还是给大伙儿吃的?总不能是给干部吃的,没啥。”反正他就听青玉说的,就必须搞食堂,没得商量。啥话都没用。

“……”

真是个铁憨憨。

虽然队里的事儿要商量,可实际上大队长也能做决定的。这也得亏了苏有福多年的一言堂了,搞的队里人都习惯了。

所以就算反对,但是态度也没那么强烈。食堂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而且食堂都不用另外建了,以前吃大锅饭那会儿,大队就有大食堂。只不过后来关了而已,但是后来几年偶尔忙碌的时候,也曾经开过。所以里面锅碗瓢盆那都是齐全的,只要洗洗就行了。

也没找外人,老苏家人全家都表现出为了支持苏卫国的工作,义无反顾出来干活的态度。

全都不要工分,不要好处,就在食堂那边修修补补,清洗厨具了。

苏叶和小伙伴们道,“我哥是大队长了,我不帮他帮谁啊?作为大队长家的妹子,我就要不求回报的为队里干活。咱不能白当干部家属,是不是?”

其他大姑娘们被苏叶这番话说的目瞪口呆。

苏叶以前啥样啊,谁还不知道啊,斤斤计较,绝对不吃亏的主儿。要不是这么计较会挑剔,也不会一直不说对象啊。

瞅瞅人家现在可真是不一样了,都能为人民服务了。

这当个干部家属,觉悟都提高了。

那手都冻成红肉包子了。

甭管咋样,这大食堂算是暂时开起来了。

之前一直冒着风雪干活的社员们一听以后中午能在大队食堂吃一顿热乎饭,而且是免费的,顿时乐坏了。

之前还觉得天气冷,很辛苦。这会儿也不觉得了。干活的都是家里的壮丁。那都是能吃好几大碗饭的人。

虽然说粮食不和之前那样差了,可谁家也得省着吃啊。

这会儿能敞开肚皮吃别人的,那当然美的不得了了。

苏卫国被苏青玉教着说了句场面话,“你们给队里干活,队里也不会亏待你们的。”

再好听的话,那也比不上实实在在的福利待遇。

干活的汉子们都笑弯了眉眼,“这大队长当的可真实在。”

“这才是当干部的嘛。”

“……”

苏卫国听着这些话,心里乐开了花,他觉得青玉让他做的事儿可真有道理,花的是公家的钱,吃饭的是社员们,可这得好名声的,不就是他这个当领导的吗?

所以啊,对待社员们大方点,那可真是太正确的事儿了。

他以后一定要努力让社员们得更多好处。反正也不是吃自己的嘛,有啥舍不得的。

大食堂第一顿饭,大伙儿吃的热火朝天的。下午干活都觉得特有力气。

做饭的时候总不至于都能吃完,还得剩下一些。这不,苏卫国就喊大队部的干部们也来吃了。

“你们为学校这事儿也辛苦了,也吃,都一起吃。”

大队干部们:……

吃了一顿饭,甭管是社员还是大队干部,都觉得这临时食堂办的挺好的,感觉大伙儿都能沾着光。

唯一没沾光的就是大队长家里了,一家人都来服务了。这学校还要建好久呢,这一家子认识真的要为人民做贡献了。

甭管是为了苏卫国挣名声,还是真的这么大方,反正吃亏的还是苏卫国的家人。

反正大伙儿都是这么想的。连苏家人都没说啥,其他人就更没说啥了。

这临时食堂就这么开下来了。

苏青玉干脆让厂里干活的知青们将粮食放到临时大食堂这边,暂时在这边吃饭算了。

现在她们都在为了开春的教师考核复习功课,自己做饭也麻烦。

而且现在的厂子也没时间做饭,迟早也是要和学校食堂一起吃饭的。

还别说,有了这厂里工人加入临时食堂那边吃饭,这临时食堂就有模有样了,搞得很正式。

都是一个屯里的,其他人家的女同志也有来帮忙做两顿的,但是做完就回家了,谁也不想一直做贡献。毕竟自己可不是干部家属。但是因为各家各户的女同志都爱面子,所以都来表示表示,竟然每天都有人来。这可让苏叶她们轻松不少。菜也不用洗了,每天就干最鲜艳夺目的工作——给大伙儿打饭。

只不过因为从头到尾最坚定的是苏家人,所以从学校动工开始,其他人也就只记得大食堂是苏家人搞起来的了。

过了十二月进入一月,天气更冷了。

苏青玉翻开了日历,看着上面的1976年的字眼叹了口气。又有些期待。

经过公社众人的奋斗,学校的教学楼高度每天都在往上面涨。按着这个进度,等到开春二三月份的时候,差不多就能封顶了。

封顶之后,就要开始招老师。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招生问题啊。

没学生,这学校也不能维持。

她当初是说的爽快,说加米厂可以养着老师。但是那都是说给人家听的,只是为了建设学校顺利一点而已。

整个大队要是都靠一家加米厂,那得完蛋。

所以光靠苏家屯的学生还是不行的。还是得宣传一下,让其他大队的学生也来这边上学。苏家屯大队可是连初中都有呢。

这种事儿可和加米厂不一样了,加米厂是每个大队都必须要用的,所以每次一车能拉好多人来。但是念书这事儿对于很多大队的人来说,依然不是那么重要了。

苏青玉觉得,这念书的事儿还是得靠公社这边宣传了。

光靠苏家屯这边,那就没啥带动力了。

可苏家屯大队的学校,对公社那边没啥关系。要想让公社那边帮忙可不容易。

苏青玉在办公室里琢磨了半天,都没想出个好法子来。她揉了揉脑子,突然就看到了手边上的红宝书。

作为一名合格的知青,熟读红宝书那是非常有必要的。

苏青玉赶紧翻看起来,然后就在里面找到了一句话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对啊,有文化啊。

必须有文化。

她就说了,伟大的主席同志咋可能在教育方面没说几句方针呢。

苏青玉又仔细的翻看了一下语录,找到了一些和教育有关的语句,然后细心的抄录下来。

抄录好了之后,她就拿出草稿纸,开始打稿子了。

因为励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村官,苏青玉之前不止学习了官场内部的一些文化,还学会了如何理解组织上下发的文章的意义,以及如何写一篇优秀的稿件出来,让令领导认可她的成绩。

她仔细打了个腹稿,随手就取了个很直白的名字——《红旗公社苏家屯大队插队有感》

接下来,就开始站在一名下乡知青的身份,简单的夸赞了一下苏家屯大队的所见所闻,说明了下乡之后自己思想上的升华以及成长。引用了几句关于下乡的语录,然后她就重点提到了苏家屯大队对于教育这一项事业的重视,然后又说起自己和大队领导的聊天,谈论起农村的同志们对于孩子的基础教育的重视,大队干部们告诉她,这都是因为组织上的长期宣传教导的结果,组织上时刻谨记主席同志曾经的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信件最后,苏青玉发出感慨,“让有文化的人学会劳动,也让劳动者学会文化,互相交融,共同进步……我深刻的体会到组织上对于城市知识分子和农村劳动者的用心良苦,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基层的干部们对于这一教育方针贯彻实施的坚定信念。我相信,在我们广大的土地上,像红旗公社这样的人民公社,一定有很多很多……”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