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零做知青(612)

她觉得自己这次给的时间是很充足的。可对于青山这些干部来说,简直就是强人所难了。

这么短的时间……

“人手可能会不足,这样,把各个村识字的年轻人召集起来,组成志愿者,由他们帮忙一起进行这项工作。给他们发工钱。”

后期这些没准就是基层干部预备役了。

高县长硬着头皮应下了。

市里领导连主意都给出了,他们要是再说困难,就说不过去了。

不过有一点他还是要提的,“苏市长,市里的这次决策我们全县人民都非常的支持,并且感谢县里对我们的照顾。但是……我们县里的资金确实撑不起这么大的项目啊。不谈建设学校,后期承包土地的钱,就光那个工厂建设…县里真拿不出来。”

苏青玉笑道,“钱的问题,我就不是专业的了。这个让市里的孙局长来说。”

孙局长作为这次项目的钱袋子,立马接过了这个话题。

贷款。

先成立工厂,县里给工厂批土地,然后以这些单位的名义去贷款。

这不就是借钱吗?

穷的叮当响的青山县干部们最怕的就是欠债了。

越穷越不敢借钱。怕没钱还啊。

可他们能这么说吗?

已经提出了没钱,市里给出了主意。

现在又要提怕没钱还,只怕市里直接让他们退位让贤了。

在青山干部们沉默中,这次会议就此结束。

苏青玉带着队伍在这里弄了一间临时办公室,就在这办公室里面办公。

青山其他干部们回到各自办公室之后,激动的开始了讨论。声音还不敢太大了,怕被人听到。

于秘书出去走了一圈,回来就和苏青玉道,“苏市长,这里的同志们还有些不适应。到现在还没开展工作,都还在谈这事儿。”

苏青玉道,“不着急,正好检验一下各位同志的办事能力和态度。”

她给吕书记打了个电话,汇报了这次会议的情况。

吕书记道,“那边的干部是不是和你们花岗的差距很大?”

苏青玉道,“没有,其实大家都还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暂时还没找到施展能力的方向。我相信未来他们都能帮助青山发展的更好。”

吕书记闻言笑了,“希望如此了,好好干,市里都会支持你的工作的。”

另外一边,青山县的高县长也在和他的老书记聊天。

他这会儿还有些没缓过来。

实在是这次市里动作太快了,快的就传出一点风声来。

一般市里有什么大动作,那都是要提前好久就准备的,这次才一天的时间,漏了点风出来,就直接定下来了。

高县长一想起这些安排,脑袋就有些沉。

“书记啊,你说这次的事情对我们青山是好是坏啊,我就怕事情没搞好,到时候反而乱起来了。到时候要是种东西种的不好,县里还要赔钱给老百姓。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我一想着后面要是这项目办不好,我心里就慌。”

不怪他想这么远,实在是以前市里也有一些针对下面的措施,但是大都失败了。

实施这些政策的人也调走了。

他能有信心吗?

徐书记背着手在办公室里面走了几步,然后对着高县长道,“行了,别慌了。赶紧安排下去。那位可还在咱们这里办公呢。”

“赶紧的,和下面的干部说,基层三天就要完成任务,六天就要交数据上来。”

高县长一听,就道,“这,这时间是不是太紧了?”

“要不然呢?就下面那态度,你不说紧点,十天他们都能给你拖到十一天。”

“……”还真是。

在苏青玉的亲自坐镇监督之下,整个青山上下开展了有史以来最积极,热烈的一次基层普查工作。

第446章

这次的活动,最辛苦的就是基层干部了。

特别是这些村子里的老干部,那都是从生产大队时期走过来的老干部。好些人年纪一大把了,虽然还没到退休年龄,但是因为长期劳作,所以精力已经不足了。往年工作都是提前好久安排下来的,可以慢慢做。这次上面突然催的急,他们还真一下子没法适应。

偏偏上面催的着急,还不能不干。

镇上领导说了,今年哪个村子没完成任务,就不让他们当干部了。

这对于这些当了多年老干部的基层人员来说这可是个大事儿。干部工作代表着体面,代表着每个月的工资。而且一大把年纪了要是被撤职了,那多丢老脸啊。

就为了这个,这些老干部们也不能着急。可这任务实在艰巨,老干部们聚集在一起一商量,这干不完啊。这哪里干的完。总不能搞假数据。

知道县里让请临时工,他们还把村子里念过书的,会识字的年轻人也着召集过来了,一起搞这个人口普查,土地丈量工作。

结果因为村里念书的年轻人太少,竟然都找不到几个念过书的。

老村长急的嘴上都要长泡了,“一两百号人,还找不到几个有点文化的?赶紧找,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念过书的,都要。”

“女娃子也要不,二根家的闺女倒是念过几年书。”

往年村子里的大小事儿都是不找女娃子的。

老村长道,“当然要!这会儿挑什么男女啊,赶紧安排上!”

于是村里干部们又赶紧儿在村子里打听谁家娃子念过几年书的,不管男女都行。

这倒是村子里第一次搞这样的工作,第一次用上这些识字的年轻人,所以让村民们倍感新鲜。

特别是那些自家孩子念过书,这次能够帮上村子里忙的人家,心里都有些骄傲。觉得自家孩子了不起。能帮上村子里的忙。而且听说还不是白干,有工钱的。

这会儿心里多少有点儿念书原来也有点用的想法。

为了这些工作,每个村子都忙的热火朝天的。

好些村民们看着老干部带着年轻人干活,就边看热闹边闲聊,“这新来的干部们也不知道是要干什么,突然这么着急,可别又是要走集体了。”

“搞集体劳动也挺好的,反正都能吃饱饭。”

“你当然乐意了,你个懒货,就喜欢吃大锅饭。”

“说谁呢!”

一言不合就动手了。

老村长听到动静,立马背着手来了,扯着嗓子喊了一句,“添乱是吧,还嫌不够忙呢。谁添乱,今年化肥指标没了!”

“……”

看着停手的两人,老村长哼了一声,“尽添乱。”

这话他还想对上面领导说说。这会儿都要七月了,地里活正多的时候呢,搞这事儿干什么啊?添乱啊。

作为不被理解的领导,苏青玉也没坐在办公室里面等消息。

而是抽时间去看了看下面的情况。事实证明,这些人并不是真的就没能力的,这有点压力,不就展现出能力来了?看到有动静,她也就没去掺和,就让他们自己忙活。

她自己则打电话联系省里专家来检测土壤,看看边州这块地方是否适合种植她计划的那些品种。

有了之前在花岗的经验,这些流程她驾轻就熟。

专家由青山县的领导们接地啊,去检测土壤,她自己则给云城的陈玉梅打了个电话。

“玉梅同志,你对省里特产公司那边了解吗?”

陈玉梅道,“我和他们联系很多,还算了解。”

苏青玉笑了,“我最近准备在边州种植茶叶和药材,菌类。这些东西如果交给他们,好销售吗?”

“当然好销售,这些东西可都是目前市面上需要的物资。书记……苏市长,您这是要和省里土特产公司合作?”

“能合作当然好,我们这边如果搞起来,产量是会很大的。这些将会作为我们边州的主要农副产品。但是边州并没有销售这些东西的条件。”

从外地来边州太不便利了,散户来这边都不合适。而且量这么大,最好还是能够依靠省里单位最好。

陈玉梅沉默了一下,似乎在思考问题。片刻后道,“苏市长,您如果信任我,这个项目交给我,怎么样?”

苏青玉道,“和云城合作?”

“不是,云城目前的规模就这么大,云城农产品公司没有再扩大的潜力了。”还是因为缺人才。

摊子铺的太大,就越依靠人才。

“省里土特产公司也对我抛出了橄榄枝,职位不高,只是一个部门的销售经理,而且还只负责水产这一类。我不想把云城的渠道带省里来,想开新的销售渠道。我想接下边州的农产品。”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