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老人们也高兴极了,拉着干部们连连夸赞,“黑娃子啊,你们都是好干部啊。”
“牛太婆,这是苏社长提出来的,她才是好干部。这都是她提的。”
“好人啊,她是个大好人啊。”老太太高兴的满面红光,仿佛年轻了几岁一样,觉得衰老的身体又有了精神了。
后半夜,好些社员回家里了也睡不着,而是开始商量着怎么投钱。
每个人是有限额的。
小严村的社员虽然穷,可这些年也算有些积蓄。
大家人口,存个七八百不算事儿。
小家人口,也能存个三四百。
分配这笔钱也是要开家庭会议的。
第284章
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来大队投钱了。
养殖场的会计跟着大队部的会计手忙脚乱的收钱。
其他大队干部则负责登记,以及帮这些社员解答疑惑。
苏青玉全程没参与,只是从旁观察。
因为这种模式她后面会用于其他大队,小严村这也是试点,她要看看试点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等下次去别的大队推广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了。
大的问题倒是没有,就是社员自己家庭问题倒是这时候出来一些了。
即便苏青玉制定政策的时候已经避免了一些家庭矛盾,这会儿依然还是无法完全避免。
光是处理分家的问题,严队长这个本地大队长就已经主持了好些了。
为此严队长还有些郁闷,觉得队里人只能同苦,不能同富贵。
苏青玉笑着道,“主要还是家庭财产分配的问题,这种大家长捏着一家人财产的做法已经不合适了。而且谁能保证一个家长不偏心呢?”
哪怕是苏爷爷和苏奶奶和二叔一家子合家了,两老也没说伸手要家产大权的。
严队长道,“时代在变啊。”
以前集体上工的那会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老人做主的。
苏青玉道,“顺应变化,就能越过越好。分家也没什么,也不是不来往了,早点分了,未来才不会为了柴财产分配问题闹的更大。而且以后都挣钱了,富裕了,也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计较。”
严队长倒是坦然的接受了这个改变,本来一直劝合,后面倒是还开始劝分了。
反正现在老人赡养问题也没有了,老人家自己投钱,以后也能分钱。至于照顾,真要是老人家不能动了,谁家子孙不照顾的,那是要在队里被人骂死的。
整个小严村的投资活动,一直持续到了九月份才结束。
家家户户都参与了投资了。按人头算,则是百分之六十的人参与进来了。
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基本上都还是没成年的孩子。没成年的孩子,是不能参与分红的。
另外还剩下一小部分年轻人则是选择自己开鱼池养鱼,自己当老板。
即便如此,整个小严村这一次也收到了九万多的投资了。
有了这一笔钱,倒是大大的缓解了康莱撤资之后的压力,加上现在养殖场一直有进账,所有养殖场在九月份又下了十几万尾鱼苗进了养殖场里面去了。
这次下鱼苗,来看的人比上次还要多。
毕竟这些鱼苗都属于社员的,社员们看着鱼苗入了水,想象着他们长大了变成钱的样子,一个个高兴的咧着嘴笑。
而且都不用养殖场的人安排,都自觉的来参与工作,帮助养殖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何穷看着这个场景,有些感慨。
“苏社长,我当初也是让大伙儿一起养鱼的,结果别说来帮忙了,投钱的没有。”
这话说起来有些无奈。
苏青玉笑道,“现在看到了吧,他们还是很有激情的。”
何穷道,“我懂了,这些农村社员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以咱画大饼那一套不实用了,得让他们看着实实在在的饼。”
鱼苗下了水,小严村的社员们都安心了,都开始走家串户的走亲戚了。
他们可如今都成了小老板了,这种喜事不能不说说。
这不说,就憋得慌。
严队长开始还有些担心,怕太嘚瑟了,让其他队里社员羡慕嫉妒,到时候找苏社长麻烦。
所谓财不露白。
结果苏青玉不止支持他们出去说,自己还往全国报投稿了。
稿子里面,将小严村这老百姓分红入股的事儿,说了个清清楚楚的。
这要是上报了,可就不止花岗公社其他大队可以看到了,而是全国人都能看到了。
稿子是苏青玉早就打好草稿的,现在股份分配的工作完成之后,苏青玉稍作修改,就投稿了。
稿子的名字叫做,《农村水产养殖——农村改革致富之路》
主题主要是围绕贫穷的农村小严村,如何开始走上致富路写起的。
内容和之前在省里投稿的内容有些相似,只是添加了一些细节。最后又加上了小严村完整的致富模式。
苏青玉这个投稿老手,对于投稿的条件也摸索的很清楚了。
要迎合实事。
如今还是改革初期,正是需要大肆宣扬改革之路好结果的时候。所以她以农村改革为题,就有很大的几率选上。
为此她还将组织里下发的文件中关于改革的思想写了一些上去了。
这其中,不止是为了宣传小严村发展致富路,顺带着也把康莱再次的给宣传了一番。
带上上次丰收的时候省内宣传,这算是第三次对他们进行宣传了。
苏青玉觉得这也算是完成了对老康先生的承诺了。
按道理,小严村一个大队发生的改变,确实还没有必要上全国报。但是就和当初小岗村分田地上了报纸一样,他们做出新模式,走在前头了,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所以苏青玉这个文章一到了报社,被审核之后,立马就引起了报社的几位主编的讨论。
最后在总编的表态之下,同意登报。
这会儿报纸还没下来,整个花岗大队却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
因为小严村社员们的走亲戚行为,让整个花岗公社……以及其他附近公社的社员,也都知道了小严村这件事儿了。
其他公社还好说,但是花岗公社的社员撑不住了。
当初他们知道小严村养鱼的时候,就觉得人他们得了好处,比如电话,比如车,还有大喇嘛。
但是那些都到不了社员们手里,大家也还能想想,觉得差距也不大。
可现在不一样了,人家那投钱进去之后,以后拿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钱啊。
钱生钱,以后那得是多少钱啊。而且还是一份保障。
不用担心年纪大了干不动活了没钱花,也不用担心孩子们长大了受穷了。不管是男娃子女娃子,都有一份保障了。
这些大队的社员们在家里听着小严村的人吹完了牛,听着他们这次又下了几十万尾鱼,来年分钱能分多少钱,听着腮帮子酸的疼。
还有人专门去小严村大队部打听这事儿,在得到确切的消息,确定并不是吹牛之后,这些社员都坐不住了,在家里越想却不甘心,就跑去找自己大队干部了。
瞅瞅人家大队的,都开始带全大队的人挣钱了,你们还在做什么?
以前没分田地的时候,大队部还能带着大家一起种地,多少干点活。现在地也分了,各家各户都单干了,大队部现在没啥活可干了,除了通知一下消息,什么都没干,哦,还有抓超生……
社员们在大队部找大队干部们理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各个大队的干部们头都大了,要是能够赚钱,他们也乐意赚钱啊,这不是不行吗?
而且现在大队部手里还真没多少钱,因为前阵子公社也是建养殖场,没钱,和他们借了钱。
不过社员们可不管他们什么理由,直接讲理了,“咱不说和别的地方比,咱也比不了,可咱这一个公社的,差距不能太大了。那小严村就在咱隔壁,田地都连着呢,过的日子两重天,谁乐意啊?”
“就是,咱都不乐意,都一样干活的,他们怎么就能那么好?”
这些人越说越气,最后大队干部们都没办法了,知道这事儿必须了。
其实也能理解,他们自己心里也酸着呢,同样是大队干部,小严村的干部们现在尾巴都上天了,自己倒是被社员们逼成这样了。
这些大队长和书记们只得往公社跑,去找公社领导咨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