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却转过来,用力给了他一个拥抱。
“哥哥,你太傻了,你应该早点告诉我。”她哽咽说,“我不知道你的药有什么作用,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你的时间比那更早。”
“我是真的……真的,一直都爱你。从很久以前的过去开始,从你还是个阴沉沉的、乱发脾气的少年开始,我一直都很爱你。”
他刚才还是平静的。
忽然……却也有些哽咽。
“……是,我很傻。我应该更相信你,也更相信我们的感情。”他咽下泪意,笑着拍拍她的脊背,“但是,都没关系了。”
这一生……再也没有遗憾了。
*
按照后来的历法,以扶桑建国为起点,那是公元874年的时候。
姜水边上,一个叫“书院镇”的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承载了足以记入历史的重量。
公元874年,北齐官军围剿书院镇,逼迫男服兵役、女入妓营。
书院院长夫妇宁死不从,死战不退,竟然凭借二人之力,为书院镇的一众老少争取到了逃亡的时间。
有一些人不肯逃走,也拼上一条命,与院长夫妇一同战死。
那围剿书院镇的军队,属于当时宛州镇戍军下的一只,做惯了盗匪行径。院长夫妇虽然战死,官军却也损失惨重,连领头的将军都死了。
至于从书院镇逃出去的人,他们南渡去了南朝,在南边落地生根。
这些人里,后来有的一手造起了新的世家,有的去朝中当了大官,最差的也做了商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自称“书院派”,并立志为院长夫妇报仇。这群人一点点将当年围剿书院镇的人找出来,不惜通过暗杀等方式,一层层地报复回去。
他们杀的人里,地位最高的是朝中九卿。尽管他并未指使谁去劫掠书院,但书院派的人坚持认为,他应该负责。
他们的行为对北齐造成了重创,也是影响战争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元929年,南朝取得胜利,令持续了将近六十年的战争落下帷幕。
再次统一的国家,带着满目疮痍,重新立了一个新的国号,名为“夏”。南朝的世家们延续了自己的统治习惯,以世家联盟的方式治国。
他们也按照过去的生活习惯,保留各自的大庄园,并大量囤积民间财富。当土地兼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大量中小富户破产,沦为庄园奴仆。
国内矛盾越发尖锐。
二百年后,公元1169年,国内多地爆发起义。
公元1298年,一名寒门将军横空出世,一手镇压了起义,一手压下各大世家,登基称帝,改国号为“燕”。
据他自己说,他是当年燕国贵族后裔,不过通常认为这只是一种自夸血脉的伪辞。
燕皇尽管称帝,但世家联盟作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博弈过后,燕国设立尚书省、恢复天官冢宰制,以天官冢宰统领百官。燕皇则大赦天下,开科举取士,不论男女。
究其原因,还在天下人人都有灵力、都可为修士,也就使人人多少都有武装保卫自己的力量,使种种间隙中的博弈成为了可能。
燕国建立后,没有逃过“三代衰落”的规律。从第四位皇帝开始,已经明显缺乏祖上的魄力和手腕,更缺乏相应开拓进取之心。
尚书省开始架空皇权,连最重要的天官冢宰之位,也换上了世家的人。
所幸,科举取士制度下,不少寒门学子进入了朝堂。他们天然是皇帝的拥护者,即便君王不成器,他们也能帮扶着对抗世家。
转折点在公元1496年。
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和平发展,民间的技术、财富都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这使得更多人有资源、有时间专心修炼,造就了大量的自由修士。
他们不愿意为政,却也不愿意受人制辖。他们更多愿意经商,或者单纯精研一门技术,并以此为生。
这些人渐渐结成同盟,要求在政治上获取权力,至少是保障自身安全自由的权利。他们参照历史,给自己这派起了个名字,叫“崆峒传人”,以致敬崆峒派的开创者。
虽然谁也不知道崆峒派初代掌门的名姓。
他们更不会知道,时隔九百余年,他们真正成为了崆峒派掌门说过的那股“活水”。
在他们这支第三方势力的影响下,皇权本能的专制、世家本能的土地兼并欲望,都得到了极大的遏制。
而对寒门学子来说,他们也有了皇帝之外的政治盟友选择。
经过了漫长的博弈,以及一代一代积累下的技术发展……
公元1879年,燕国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宣布将在一个月后退位。
尚书省也早已改头换面,现在掌管最高权力的是由官员组成的“大臣会议”,和平民代表组成的“众民会议”。
因为新的国家将由官民一起治理,且众民会议的代表由定期选举产生,故而新的国家不再称帝国,而称大燕共和国。
而大臣会议的最高长官,过去在大燕帝国叫摄政王,在共和国里,将改称执政官。
虽然燕国的末代皇帝即将丢掉皇帝头衔,但旧朝的摄政王与共和国的执政官却是一个人。
他叫姜月章,是末代燕皇的死敌。
末代燕皇很严肃地鄙视他这个叛徒。
但最近,燕皇陷入了人生中除了退位意外的最大危机:
她,这个女扮男装的假皇帝,一不小心……
把摄政王给睡了。
第五卷 执政官
第70章 小皇帝
公元1178年, 大燕帝国建立。
公元1396年,由大量自由修士组成的“修士同盟”成立。他们广泛分布,与社会各个阶层做生意, 传播、应用了大量技术。但是,由于大量技术仍然使用灵力作为能源核心, 而提供灵力的灵石十分珍贵, 人力依旧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力, 掌握技术与人力的则是皇权、官员、世家、豪商。
公元1418年,名门许家的一名子弟加入修士同盟, 并与其他人一起创办了“书院银号”, 这是第一个专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融通的银号。
一些共和国意义上的商号被创办,创始人大多是权贵子弟。他们主要使用奴仆作为工人, 也雇佣一些平民作为补充, 使用灵力技术生产、贩卖产品, 积累了大量财富。
公元1476年,修士同盟宣布, 他们找到了提炼灵力、凝聚结晶物的方法, 这种人工制造的晶石被他们称为“灵晶”,在许多小微技术上可以替代天然灵石。这大大降低了使用技术的成本。
修士同盟同时宣布,秉承历史上崆峒派、书院派的一贯精神, 他们将向天下免费公布提炼灵晶、使用灵晶的方法。
史称――“灵晶革命”。
史书记载,当时的修士同盟已经研发出了直接从人体提炼灵晶的方法, 但他们担心这会危及百姓生命、动摇家国根基,因此并未对外公布这项技术。
之后一段时期,基于灵晶的广泛应用, 大量技术被革新、大量发明创造涌现而出。无数新商号涌现,技术、劳动力、财富, 都不再是权贵的专属。
一百二十年后,被称为“灵晶阶级”的新贵族遍布全国。他们占据了大量财富,但按照过去大燕帝国的律法,除了世家、官员子弟外,其余灵晶阶级成员仍然是平民,属于低贱的商人,负担苛刻的税负,且私有财产常常被官兵觊觎。
他们隐忍多年,培养出自己的官员、修士,最后联合起来,再与修士同盟结成盟友,悍然发动政变。
有趣的是,政变的几名领头人都出身百年世家,是名副其实的权贵子弟,但同时,他们也坚定地反对贵贱划分。他们闯入大燕首都永康、包围皇家所在的“明珠宫”,要求修正律法,并驱逐当时最具权势的几名臣子。
他们成功了。
这次事变因发生在仲春时节,被称为“仲春之变”,民间多称为“南风之变”,意指本次事变如南风和煦,几乎没有损伤百姓分毫。
政变的领头人成为了天官冢宰,并第一时间废除了律法中的贵贱区分规定,相应也将刑法中针对“贵贱有别”的处罚部分进行了修正。同时,个人私有财产将平等地得到律法上的保障。
当时打死侧妃的一名宗室,被判处斩立决,成为了第一个真正实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范例。
自南风之变后,两百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