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戾气重(185)

新任的晋王妃出身定平侯府,和章二姑娘同宗,不过与侯府嫡支的亲缘比章二姑娘这一房还要远,都快出了五服了。晋王在花灯会那晚对她一见钟情,回宫便请圣命。

依祖宗成法,为防外戚祸事,后妃皇子妃一概从低品级官员或平民家中选娶,这位姑娘虽沾了侯府勋贵的边,但真的也就是沾了个边罢了,不算违背祖制,晋王曾在金陵随侍过皇帝几年,皇帝很宠爱他,命人打听过姑娘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就答应了他。

此中细节传出,激起无数欣羡。

那位晋王妃未封妃前是什么身份,空沾了个侯府姑娘的名分,实则连府里二三等的丫头都比她过得体面些,家里使唤不起下人,一应洗衣做饭全是自己来。元宵灯会,别的姑娘们穿得漂漂亮亮出门游乐,宝马雕车,好不惬意;她一般也去,却是推个小车去摆摊卖自己糊的花灯,冻得抖抖索索,好不可怜——

晋王妃旧日闺中的事能这么详细地传出来,这传话的自然只能是同为定平侯府的人了。

准确点说,就是章二姑娘。

章二姑娘的肠子都快悔青了。

她家和晋王妃家都住在侯府外围后街上那一带,内监来宣旨时,她目瞪口呆地亲眼见着了;随后抓心挠肝地一打听,原来秦坚白当日所说被贵女争执间推翻的一架花灯就是晋王妃的,晋王由此和她结了缘。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章二姑娘就在同一条街上,相隔很可能不出一射之地,她要不把心思浪费在一个小小翰林学士之子身上,说不准,说不准——

好吧,章二姑娘冷静下来想想,也知道晋王妃这个尊贵称号未必就会因此和她有什么关系,但怎么说呢,撞到这个大运飞上枝头的要是个不认识的陌生姑娘,她也许和别人一样,羡慕两句就罢。偏偏如此幸运的是她身边的人,以前过的还不如她,而以后她见了她得行大礼——不,还有没有脸面见都两说呢。

总之,嫉妒如毒蛇般啃噬着章二姑娘的心,促使着她明知道不该,却控制不住地在外不停说着晋王妃,终于有一天把话传到了晋王耳朵里。

晋王皇子之尊,还不至于亲自和一个小小的旁支姑娘计较,但王妃叫人在外面这么说闲话,晋王也不大高兴,就直接找上了定平侯,让他把府里某些“没规矩的姑娘”好好约束一下。

定平侯原来还不知道这事,被晋王一点,十分没脸,回去就盘查起来,家下主子奴才那么多张嘴,章二姑娘哪里能藏得住,没三两下就叫查出来了。

定平侯把章二姑娘的父亲找去,对着狠喷了一顿,跟他说要是管不好姑娘的嘴,从此以后就不必再管了,把章二姑娘送家庙去,再也别想出来说不该说的话了!

章父作为祭祖时险些出了内仪门的旁支,哪里敢得罪一家之主的定平侯,他自己又没什么本事——女儿的婚事都安排不了个像样的,得章二姑娘自己出去招摇蒙人,被定平侯训完,他回去倒也没骂女儿,而是把女儿嘴一堵,直接送去了城郊的家庙。

章二姑娘的母亲章太太当时见丈夫罕见地发了大火,气头上未敢与他相争,抹着眼泪给章二姑娘收拾了一堆东西送她走了,隔几日后,悄悄驾了车去,打算着先把章二姑娘接回来,再让她给章父好好认个错,许诺以后再也不胡说了,把这件事带过去。

定平侯府人口繁多,当日建这座家庙主要是为了寄放故去人口的灵柩,后来渐渐也会把犯错的女眷关进去作为惩罚。

家庙生活清苦,章太太一路挂念,不知女儿在里面呆了几日怎么样了,城郊路还不那么好走,终于颠簸着到了,章太太迫不及待地去敲了庙门,却从守庙的姑子那里得到了一个五雷轰顶的消息。

原来今早姑子见章二姑娘安置的那间净室房门迟迟不开,去敲门才发现,里面静悄悄的,只有章二姑娘带来的一个小丫头倒在地上,章二姑娘竟是不见了踪影。

姑子吓了一跳,忙去试小丫头的呼吸,倒是还有气,忙把她推醒了问话,这小丫头却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记得她昨晚好好地给章二姑娘铺着床,忽然颈后一痛,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章太太听得眼前都黑了——这还用问什么?女儿指定是让贼人给掳走了!

庙里的姑子们也是做此想,事关姑娘名节,一时也不敢外扬,就忙先在周遭找起来,只是找了半日,莫说人了,连一点线索都没找着。

章太太跌跌撞撞地回了候府,求见候夫人要求候府帮着找人,这件事出在家庙里,候夫人听闻了也很重视,派出人手前去找寻,却是仍旧一无所获。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定平候府本来又人多口杂,一来二去,章二姑娘失踪的消息就渐渐掩不住了。

作者有话要说:虽然我有点放飞,但是没有脱缰。。

剧情是有意义的,喜欢猜剧情的小天使可以随便猜一猜~

不过这下对了的话我不会提前认领的,哈哈,走到那里再说。

☆、第156章

珠华这几个月一直比较忙,她在京里定居至今,对京城风物见识过一些,心里有了个基本的谱,开始琢磨着要怎么开源。

要论银钱,她手里是不少,然而干放着哪怕是座金山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拿钱生钱的心思她久已有之,只是之前她对京里不熟,贸然投入哪个行当,怕是花钱买教训,只能听个响儿。

故此一直未动,只是沉下气来着意留心,在经过近一年的观察后,终于决定好了要从何处入手。

说出来很简单:买地买房买铺面。

她做这个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她别的没啥,从商经验、可靠人手、独家秘方(做个玻璃或是发明个电灯),她现阶段近乎统统空白——但她有钱,有足够富足的现银流可以作为启动资金投入房地产这个长盛不衰的行业。

民以食为天,食自土里来,国人对土地的执着千年未变,尤其她又身在国朝腹心,只要国祚不断,还没见史书写过哪个王朝的京城会突然地产大崩盘的,可以说,这就是一桩细水长流稳赚不赔的买卖。

前提是——她得能进得去。

此时不流行官方大规模拆迁搞升级规划,不遇天灾人祸,一栋房子通常就是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传个好几十年上百年都是常事。这就意味着,房舍资源相对固化,该占的好地方早叫人占完了,且占的人还都不一般,比如京里最为寸土寸金繁荣不息的那一条朱雀街,哪一家铺子背后都有权贵的影子,或本就是高官勋贵的子侄家仆所开,或是店主后投靠了过去,真的毫无所恃之人,在那地儿根本呆不下去,早叫人变着法地挤走了。

总之,珠华钱多,人家更多,她知道是好地方,人家更知道,凭她出多少钱,也不可能卖给她。

而至于别处一些普通人占的次一等地段,一则人家好些是传下来的祖产,一般都不愿卖,二则就算卖,价钱也开得高高的,投入产出加减一算,未必划算。

想捡漏,除非逢着那等吃喝嫖赌的败家子,家业败完了急等用钱,那就别说祖产了,妻女都照卖,不过这种事当然没那么轻易遇见。

在京城想寻到各样都合心意的铺面,有钱之外,还需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一桩急不来的事。

相比之下,买地就要顺利一些,珠华找了几个中人处放了风,这一日便有其中一个来给了回信,说他那里有一笔二十亩的田地要出售,地点在城外燕郊,这片田地不甚宽广,但难得的是其中有一处地热泉眼,挨着地热附近的两三亩地在冬日也可以产出一些新鲜蔬果。

珠华听见这一点立时心动了,驾了车领上想一同去逛逛的叶明光,再带上梁伯等下仆去实地探看,一路再问那中人详情。

说起来有些心酸,乃是半个“石呆子”故事。

这田地的原主人姓张,是燕郊一个本分老实的农户,倚赖着祖上留下来的二十亩田地,一家五口人小日子本来一向过得不错,却有一日天降不测,有户豪强看中了他的田产,强要买卖。

豪强出的价钱倒还不错,但田地对农户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多少人辛苦半生就为攒出两亩属于自己的地来,张农户说什么也不愿意卖。

他不愿卖,那豪强看中了他地里的泉眼,却偏要买,为了达成目的,未免使了些以势压人的手段。张农户拖家带口,被压迫到无法,没法像视扇子如命的石呆子一样死撑到底,终于打算卖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