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太孙躺赢日常+番外(157)

作者:痒痒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 清穿 种田文 系统 爽文主角:弘星 ┃ 配角:康熙一家人 ┃ 其它:大清小太孙的24K纯金躺赢人生立意:热爱生活,善待自己,可爱的人一起来萌萌哒 阿玛敏感脆弱偏心眼儿,叔伯争斗,哥哥们陷害……小弘星在玛法的保护下长大到三岁,熬过天花——发现大清国有很多人得天花,要防疫;发现大清国有很多人吃不饱饭,要粮食增产……小孩子眼里的家国天下,要勇敢、要自由、要帅、要美……要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波澜壮阔……于复杂人性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躺赢的人生,就是这么萌萌哒。小温暖的文,舒缓治愈,欢迎小天使们垂青。点击展开

“兴教化、知行统一、见贤思齐。”

“…………”

都是士人,或者说是华夏士大夫文化的道德要求里的“贤良”。弘星听着,微笑。

“朕六岁生辰收到一份礼物,听到一个故事。

干将和莫邪两夫妻是着名的铸剑大师,千锤百炼的锻造制作出无数把锋利的宝剑,可他们并不满足。

他们纯粹、专注且热忱,他们对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他们的追求是铸造出更好的宝剑。终于有一天,他们领悟了,心有灵犀、默默不语,按照以往的方式开始打造宝剑,当宝剑即将出炉时,纵身一跃,一起跳进铸剑池……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锻造一对绝世名剑。”

沉默中,没有人说话。

这里是国子监,大清士族的最高学府,天然地看不起,鄙视匠人。

弘星嘴角上挑,眉眼带笑。

“都对。‘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身份地位。

朕记得,立冬那天,贤良祠里头一个个忠臣良将,汉白玉盘龙柱下方的碑文上,潮白河的二十五万亩良田,以及他们的主人;大石碑上那些无法留下名字的英雄们……

很多很多的,所有的大清人……”

所有的大清人,都是大清人,都有自己的功绩,自己的文化,不是那些形而上的道德才是文化。

“文化是每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社会的最根本。华夏道德文化你们都说得很好。朕的理解,干将和莫邪做的很好。

文化不光是儒释道,情爱,吃喝玩乐、伤春悲秋。”

弘星的声音带着一种严厉,万人安静。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朕相信,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比朕深刻,在座的,每个人都能写下厚厚一本书的批注……”

读书人安静恭敬地听着皇上的回答,人呆呆的。

他们回答的不对吗?士农工商的阶级自古如此。文化是士人的事情,农人、匠人、商人……也有文化?在士大夫的眼里,这些人,也是吃喝拉撒的人,论起文化,可能连八大胡同里的高级□□娼男都不如。

可他们的皇上,对他们不满了吗?

因为他们抱怨匠人起来势头?

因为他们抱怨自己没有了特权?

因为他们愤怒于,甚至害怕于农人和商人,甚至奴仆们、三教九流们眼里的光芒?

万人沉默,带着委屈,带着不忿,带着倔强。

弘星看着他们,抿口茶茶润润嗓子,继续。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朕学历史,记得宋朝时期,历史的一个拐弯中,这片土地上的政治体发生变化,文化也出现大变化。

张载以及其弟子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共同构成宋代儒学的主流……”

“很遗憾,”弘星的小眉头微皱,某方面来说,和周世宗柴荣的早逝一样,这片土地的命运,真的是一个遗憾。

“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知之甚详。和宋朝的重文轻武一样。张载早逝,宋朝文化舍弃‘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的关学,扶持理学,从前朝独尊程朱理学,阳明心学……

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其制度一样,走了一个捷径,走到一个没有出口的小胡同。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样事物,都没有捷径。每一个捷径的背后,都标有代价。

这很沉重。”

弘星的话音一落,弘星自己沉默,万人沉默,死寂一般的沉默。

弘星的这番讲学很快传播开来,全大清都知道。

大清人愣愣的,或者伤心的还没回神的时候,五天后弘星视察皇家匠艺学院,又发表一番讲学。

“距离我们最近的,顾炎武先生的重考证朴学,黄宗羲先生的立法学,开启民智学……所有的诉求只有一个,行动起来!”

“活生生的人,读书识字会思考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朕告诉你们,什么也不要说,只行动起来!”

皇家匠艺学院的上万学子们,呆呆地看着他们的少年皇帝。

弘星看着这一张张年轻聪颖的面孔,不奢望每个人都明白,其实每个人能把自己本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已然很好,很好。

他的面孔肃穆,声音也不再平静,澄澈清透的眼睛注视着下方的读书人,坚定的目光里,带着某种希翼,某种期待,某种诉求……冲击在场万人的心灵。

“大清国的匠人们,挣脱捆住你们的绳索,行动起来!”

“动起来你们的脑袋,动起来你们的眼睛鼻子耳朵,你们的手,你们的脚……去思考,去开创属于你们的文化,去追求你们的未来,这是属于你们的时代!”

“文化复兴!大国——重工!”就这么一句话。人称为大清文化的开启,华夏文化的新生。

这一天,历史上称为华夏文化的重新起航之日。

各个地方的大清人,男女老少,一起背诵这段话,最后一起大力地喊出来“起来动你们的脑袋,你们的眼睛鼻子耳朵,你们的手,你们的脚……去思考,去开创属于你们的文化,去追求你们的未来,这是属于你们的时代!”

这是属于你们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棒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

我们,士农工商、兵痞子文流子上三流下九流……组成一个我们。

“这片土地是一块伟大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代繁衍,遵循天理大道和时代变迁,辉煌璀璨!

这片土地上的人,历经万年,吃饱穿暖,有书读,要骄傲,要自豪,要大声告诉自己,四书五经,只是我们所有人的开蒙书。你们,我们,所有人,作为大清国的读书人,动起来!

动起来,放开手里的书本,开创自己的时代!”

少年天下野心勃勃的心思昭然若揭,大清人热血贲张,激情澎湃。弘星的玛法、阿玛、叔伯们、哥哥弟弟们,也都感觉自己,好像有点儿“热血”。

所有人都在等着新登基的少年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谁也没想到,他的第一嗓子是这般严厉,仿若火钳一样烙进大清人的灵魂,砸醒他们浑浑噩噩的脑袋。

月朗星稀,睡不着的老十四在群里大声读着皇上侄子的发言。

“……几千年了,还捧着老祖宗的那几本书逐字逐句地研究,羞不羞啊?

几千年了,繁衍多少代人了,时代变化多大了,还守着那几本书当宝贝,羞不羞啊?

不是说那几本书不好,不是说我们的文化不好,是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是应该记得,不光是传承,还要发扬光大,开创自己的时代文化。

六十年前的西洋人才有了类似《道德经》的文化,可是我们抱着《道德经》几千年,没有一丝进展,羞不羞啊?”

小弘星的排比比喻句用的非常接地气儿,不说其他人,就是无上皇都感觉,自己有点儿小羞羞。

“勤劳的农人,安静的匠人,诚信的商人,守土的将士,治国的官员……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姑六婆、五行八作……都是大清人。

大清人,不光平定内乱,不光安定外患,不光向贫穷和饥饿宣战……大清人还要打破无知和愚昧的牢笼,向科学,向知识挑战。

我们自信,我们骄傲,我们在先人们的文化上有自己的创新,在文化长河上一定有自己的浓重墨彩的一笔……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文化复兴——大国——重工!”

老十四在“工”上拖出长长的尾音,一干兄弟们听得眼睛发直。

老大又是摇头又是点头的,直说:“可了不得了,可了不得了。”

老二轻轻念叨“作坊文化、匠人文化、农人文化、商人文化、军人文化……”

老三语气轻轻的,人恍恍惚惚的:“匠人文化是墨家文化?我就知道,皇上侄子必然是‘一鸣惊人’。”

老四脸板的跟一个木头,声音也像是木头:“作坊文化是什么?我猜,皇上侄子的下一步计划,必然有铜钱货币改革。”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